说到教育创新和传统文化,有人可能会觉得,既然要创新,就应该摒弃传统我觉得任何一种创新都必须基于这个民族深厚、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创新不等于摒弃传统,更不意味着否定传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教育创新先要走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创新先要走心(教育创新之根)

教育创新先要走心

说到教育创新和传统文化,有人可能会觉得,既然要创新,就应该摒弃传统。我觉得任何一种创新都必须基于这个民族深厚、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创新不等于摒弃传统,更不意味着否定传统。

首先,我们来寻找中国的绘本教育之根。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用图画来传递信息的记载,后来又有秦汉时代的画像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五代两宋时期的卷轴画、明清时期的木板插画等。用图画来记录故事的方式一直保留到现在,虽然我国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绘本故事比欧美国家晚了许多年,但绘本教育在中国仍然是有根的。

接下来要寻找戏剧教育之根。有一种观点是:中国戏剧起源于元朝末期的昆剧,昆剧也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在后来传承演变过程中,许多地方曲种会加入一些曲调变成戏曲。从清末民初开始,我国就出现了以内部师授为主要方式、以传统戏曲基本技巧为主要内容的梨园子弟科班。在我看来,这就可以视为中国戏剧教育的雏形。

戏剧教育等于戏剧表演教育吗?陈独秀在《论戏曲》中提到:“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他还强调了“戏中有演说,可长人见识”。后来,我们的教育将传统戏剧文化与西方戏剧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以“话剧人才”为主要培训目标、以“教学—研究—创作—演出”为循环的戏剧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从现状来看,戏剧教育等于戏剧表演教育是没错的,但这个定义适用于高等院校的戏剧教育。

2015年,国家提出“戏剧教育进校园”,对于中小学和幼儿园而言,戏剧教育该“教什么、怎么教”就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戏剧里面的“行动三要素”是“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我希望你来演这个角色”,学生的想法会是怎样的呢?

从这一点思考,在每一个问题导入时,教师都应该激发学生的“行动三要素”。每一个教学行为发生时我们都要想: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才能进行后面的教学行为。不然,学生总处在被教育的阶段,没有办法成为创造者和独立的思考者。

戏剧教育的创新不等于把教学内容换成戏剧,绘本教育的创新也不等于把阅读内容换成绘本。其真正的本质和内涵在于教师思维和理念方面的创新、教学方法中戏剧元素的创新以及思维格局与世界观的创新。只有教师改变了,才能真正做到以生命唤醒生命、以生命影响生命。

(作者系伊晨戏剧教育创始人)

《中国教师报》2021年03月10日第6版

作者:西 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