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科学的文字简述之三

中文所垂示的是宪象。所以中文是范式文字。所谓范式文字即是具有典范式样示范的文字。要成为典范式样,那么什么是典范式样背后一定需要有规则方法逻辑来引导认识。中文是通过典范式样背后的构成规则方法逻辑来引导认识意义的。

比如:《说文解字·叙》:“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说文解字》:“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说文解字注》上说:“上,高也,此古文丄。古文上作二,故帝下㫄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二,篆作丄。”《说文解字注》又说:“指事也。凡指事之文绝少,故显白言之。不于一下言之者,一之为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实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为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则皆为事。”

《说文解字》:“下,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说文解字注》:“有物在一之下也。”。

这是一个认识方法的指导。先建立一个参照体。以“一”为基准,在“一”之上添加为上,在“一”之下添加为下。基准“一”长,添加“一”短,以示区别。

短“一”在高于长“一”处是“上”之范式。

怎样判断造字方法(你知道造字指事法背后的逻辑吗)(1)

短“一”在低于长“一”处是“下”之范式。

怎样判断造字方法(你知道造字指事法背后的逻辑吗)(2)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只要理解其中原理,那么一目了然。这就是“指事”之法。之所以说这是“法”。就必须明白其中的设定。得知道其中短“一”与长“一”各在表示什么。不知道就“视而不可识,察而不见意”了。

短“一”在高于长“一”处是“上”之范式。短“一”在低于长“一”处是“下”之范式。但是短“一”在高于长“一”处与数字“二”的范式同形。“丅”的范式又与“丁”的范式同形。而上、下是相对应的。在范式过于近似时得避同形而加重表达逻辑。

所以“上、下”加笔画而成为现在的“上、下”。文有别而义显现。这就变成:

《说文解字》:“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纵)横也”。灼灸龟甲取兆纵横之文为卜之范式。

怎样判断造字方法(你知道造字指事法背后的逻辑吗)(3)

推测预想中的事物是卜的本义。所有的预想都是卜的选项。所以“卜”与“一”一样可以表达所有的一切。或一切中的某部分。

“所有的一切”高于“一”是“上”之范式。

“所有的一切”低于“一”是“下”之范式。

字形的改变而并不改变其范式所导向的内容。所以中文的文字可以由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而不影响其乃在的表达。

最关键的是“指事”法导出了看事物的方法。先确定一个已知实物。以确定的已知实物作为参照就能指向要转述的事物。用参照物相与比述是转述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为了获得一个能够使大家都能确认的参照体系。

所以要做到“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一定是具有必然导向性的典范式样。而指事的范式,就是依托一个参照。然后与之对应。那么这就成就了一个有凭据的判断。这个判断不需要定义。而是来自读者自己的认识。

这是一个与世界上任何文字都不同的方法。世界上几乎其他所有的文字都是通过权力的认定或约定俗成而造就的。而中文是依“鸟兽蹏迒之迹”所造就的。只要你认识“鸟兽蹏迒之迹”你就知道怎么去追寻意义。这个意义是活的、是可以变化的。所以中文是一字多义的。而这个意义有时甚至是相反的。这里只是提一下。在后面的篇幅中,会专门讲述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