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记者圈 (ID:caiji007)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58同城私有化的原因?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58同城私有化的原因(58同城的自我救赎)

58同城私有化的原因

文|财经记者圈 (ID:caiji007)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近日,58同城发布公告称,与Quantum Bloom Group Ltd.签订合并协议。根据合并协议条款,买方投资财团将以每股普通股28美元价格购买58同城所有已发行普通股,总交易估值87亿美元。这意味着,58同城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在如今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普遍面临信任危机,受到做空机构的恶意攻击,估值劣势愈发明显,京东、网易等为代表的中概股纷纷回归,选择在港股二次上市,这样的背景下,58同城选择退市回归A股并不意外。

但是,随着58同城因退市重回大众视野,人们突然发现,这家信息服务领域的绝对霸主似乎一直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在互联网一波又一波浪潮中它已经很久没有站在聚光灯下,互联网的主流舆论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但却也忘了它的存在,没人指望它能掀起多大波澜。

2011年,58同城以91的排名冲进谷歌的全球TOP100强的网站中,成为国内最大的分类信息型网站,仅次于Craigslist,排全球第二。2013年,58同城以17美元的发行价登陆纽交所,并在中概股的普遍低迷的环境下成功斩获“开门红”——上市当天收盘暴涨42%。随后在 2015年完成对最大竞争对手赶集网进行合并,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市场份额骤增至81.6%,一时间风头无两,还被寄予成为下一个BAT的厚望。

之后这个流量巨头便开始走下坡路了,2018年58同城从中概股百亿美元市值军团中退出,在2019年被GMT Research两次做空后,股价连续下跌,如今动态市盈率已经跌至6倍,远低于行业平均,可仍然难以让人有抄底的欲望,选择离开美股这个是非之地回国私有化更透露着些许无奈。更值得注意的是,自上市以来,围绕它的槽点一直存在,如虚假信息泛滥、流量生意的天生弱点——变现方法单一和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问题等,而事实上,这些年,58同城一直也有忧患意识,自救也从未停止过。

01

挣扎不出虚假信息泥沼

分类信息最核心的一点在于信息安全和诚信。传统分类信息经历了墙体广告、报纸分类到PC端分类的发展进化,尽管实现了信息的归结统一,但随着信息发布量的迅速提升,不但增加用户选择的障碍,掺杂在其中的虚假信息更是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姚劲波说,创办58 同城的动因之一,是自己也曾“北漂”, 因为租房被中介坑了钱,所以想创建一个大家可以自由真实交换信息的平台。

但是讽刺的是,对于五八而言,虚假信息是一个老顽疾了,它也曾多次因房源发布不规范、信息审核把关不严、核实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被监管点名约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58同城这些年一直在非常努力探索,但是始终不得要领。姚劲波称这为58同城一个“天然的短板”。

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同样存在一家分类信息巨头Craigslist,只有50员工但是却能年入10亿美元,是深受美国消费者欢迎的网站之一,而从大环境来看,它能够顺利发展的原因,还是由于美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和法律环境比国内成熟很多,在美国,一个中介公司若想从事中介交易,就必须有资格认证,也就是有了牌照才能现身,如果无照经营,一经查出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Craigslist对于不良信息的监控主要依赖的是客户的反馈,这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用户反馈越及时人们就越信任网站,也有越来越多人自愿举报虚假信息,用户被骗概率越小也就有越来越多用户自发使用网站。但是由于制度和发展的差异,国内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发展条件,国内的信息分类网站很难像美国Craigslist一样监控虚假信息。

作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发布、查阅信息的开发平台,放信息不要钱,所以大家拼命放,由信用机制缺乏引发的虚假信息泛滥,即便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也无法全部清除。没有用户的有效反馈监督形成正循环,58同城则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成本,一方面是需要大量人力进行审核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大量人力去打开市场。

58同城安排了几百人在做虚假信息处理,几百人意味着高昂的成本。58同城还建立了三个层次的信息审核,一是技术层面的审核;二是安排上百人的团队24小时巡检,建立起用户黑名单;三是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但仍然无法杜绝。

同时,在分类信息网站上发布消息的更多是中小商家,要让这些商家到58上发布信息也是需要很大的教育成本。Craigslist的几十名员工主要任务是反垃圾,根本不需要出去开拓市场,销售订单。而58同城则不同,它打下市场,完全是靠3000多名的地面销售部队的持久耕耘,这些销售人员肩负着向中小商户普及互联网知识、甚至帮忙代办互联网服务的重任,用上述笨重的方式将搬家师傅、保洁阿姨、小餐馆老板、房地产中介搬上互联网,并为他们提供服务。但这也恰恰是在中国分类信息网站跑得通的模式,当赶集网继续开发新技术的时候,姚劲波把周边地区的店一个一个都签了下来,通过线下耕耘的方式做到网络效应,这也是当年58获得资本青睐的原因。

也有人认为,虚假信息永远无法杜绝的原因更大的部分是它本身的基因决定的,关键还在于58的商业模式。

在中国网络分类信息市场,几乎所有行业都有针对商家的收费服务。这种类似竞价排名的赢利模式是目前国内同类网站的主要收入来源,58也是如此,它主要采用企业收费,用户免费策略。

58通过向商家和用户免费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给需求方和供给方建立链接,这是58的底层生态,在这基础上,流量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开始重视这种线上推广方式,58便推出了竞价推广。

在发展初期,58同城还是一家以广告收入为主的企业,直到2009年才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即会员服务,58同城丰富了会员服务的内容,购买会员的小商家可以在58上获得商家认证、建站工具、优先发帖和刷新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推出增值服务,以招聘业务为主要盈利点,并提供广告位,满足用户对于发布信息的排序有需求,此时58提供按照排名收费的服务。以中小商户为利润对象,支付能力弱,但是数量庞大。随着用户大幅增长、竞争对手逐渐消失,58成为用户的唯一选择,付费会员也大幅增长。

58以中小企业为利润对象, 做“端口”生意的它,核心利益与信息发布量挂钩,平台发布信息越多,收费越多,平台很难在收益和监管的天平中保持中立的位置。

02

三个转型尝试

对于对传统分—一类信息行业的前景,姚劲波一直是有些担忧的,2014年他曾抛出传统分类信息已死的观点。当时的58同城的处境完全可以用内忧外患形容。

一方面,随着可以连接每一个人的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多不起眼的垂直领域,一些小而美的公司的崛起,令大而全的58同城有深深的危机感,招聘层面有前程无忧 、智联招聘的冲击,房产领域有搜房网和安居客的竞争和挑战,而代驾这个在58同城每天只有几十单的业务也出现了裂变,成立2011年的 e 代驾仅用3年的时问就发展到覆盖国内100个城市,拥有4万名代驾师傅。

另一方面,58同城除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之外,由于其信息找寻的工具型性质有天然的劣势,用户有需求时才登录,粘度较低,还很难形成交易闭环。没有交易闭环就很难改变商业模式,本地生活服务更强势的造血能力的商业模式还在于交易分成,美团从五年前的佣金只有8%飙升到现在的22%,商家哀声哉道但还得用。

事实为了改变单纯的流量生意,58也做过很多努力。

首先是团购:2010年,58同城押注团购业务,年底便将团购拆分出来单独运作,姚劲波还表示要做服务版淘宝,引入第三方物流、在线支付,并提供“消费者保障服务”,但经过千团大战的洗礼后,便立即退出。58 团购的市场份额一直只占整个市场的 3%~5%,更像是跟随大潮,小打小闹,几乎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其次是电商:在58同城的主力板块是招聘、房产等,这些业务要实现电子商务化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58 同城则将目光放在二手3C数码板块上,并开通在线交易支付功能,意图提高访问量,增加用户粘性,提升用户体验,从纯粹的分类信息平台转变成 C2C\ B2C 交易平台。

2016年6月58同城二手频道升级为独立品牌转转,据悉,如今转转的二手手机业务交易份额稳占行业第一地位,年交易额达70亿,已经成为58的潜力业务,但是也面临着淘宝咸鱼、京东拍拍的竞争。同时这部分业务只能增大现有客户的粘性,将流量变现,并不能影响58同城的客户总量、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最后是生活服务平台,单纯的信息很难跟众多垂直细分的app抢占市场,58开始深度整合,最终在2016年58同城品牌升级为58集团,成为生活服务平台。

由一个分类信息网站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生活服务,平台58同城必须将租房、招聘、酒店等每一个业务线做深,做精。为了完成垂直深耕,58同城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从多个领域收购公司,目前,58集团旗下拥有58同城、安居客、赶集网、中华英才网等8个重点子品牌,覆盖房产、汽车、招聘、金融、二手交易及本地生活服务,但每个垂直领域只是作为现有流量的补充,同时依然面临很多强劲的竞争对手。

同时58同城以企业原有的业务为核心增加相关的新业务。2011年,58同城悄无声息地上线了58到家,具备就近寻找钟点工、搬家公司、开锁师傅功能,由58到家的平台直接连接劳动者和用户,并定义服务流程和价格,实现闭环。随后还成立了新公司58到家,创业元老陈小华出任ceo,陈小华说,58到家的钟点工比传统家政公司便宜50%,搬家比传统大型搬家公司便宜35%。不过,58同城曾公布了58到家2018年的财务数据,58到家2018年实现营收9.50亿元,同比增长96.2%,净利润亏损14.23亿元。

综合来看,58同城目前重点孵化垂直细分场景均未成长为能担大任的独角兽,转型仍任重道远。尽管深知行业变革势在必行,但是出于对打破现有盈利体系的畏惧,始终缺乏深度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很多转型都表现得缩手缩脚,充分展现了一个老牌互联网公司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