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版童谣(经常读唱的童年歌谣)(1)

在农闲的时候,孩童或在瓜棚下,或在庭院里,娱乐游玩,追逐寻乐,口中往往吟哦唱诵,以配合动作,慢慢地谱出了童谣。童谣是孩子们的诗。

在中国辽阔的疆土上,每一个地方的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歌谣,抒发他们的欲求,叙述他们的体验,倾吐他们的哀乐,道出他们的情感……

客家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系,童谣甚多。这些童谣与客家民谣一样语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韵字,所以朗诵起来,异常顺口,只要小时念熟,到了老年,仍牢牢不忘。与客家民谣不同之处就是客家童谣只朗诵而不唱。客家话的声调有六或七个,颇富音乐性,朗诵起来,颇有歌唱之风韵。

下面列举很久以来在客家民间流传的一些童谣,以供欣赏。

* 砻 谷

砻谷窸嗦!大婆踏粄。无粄分,分个烂衫巾。塘哩洗,井哩荡,荡得一条大鱼王。头仔拿来食,尾子拿来讨婆娘。讨个婆娘高天天,炊的米饭臭火烟;讨个婆娘矮缩缩,炊个米饭子香馥馥。

这首童谣的意思无非是告诉人说:娶妻要娶有德的,不可以貌取人。唱的时候,大人的两手握着小儿的左右手,使他两只脚站起来,身躯一前一后的运动着。

* 禾毕子

禾毕子,嘴丫丫,上桃树,啄桃花。桃花李花畀汝啄,莫来啄涯龙眼荔枝花。龙眼要留来拐细子,荔枝要留来转外家。禾毕子,住在屋檐下,哥哥开铺城脚下。十日 半月料一摆,手中扇子香桂花。禾毕子,满天飞,爷在荆州寄信来,劝郎莫打娇娇女。娇娇女,眼前花,风吹倒向别人家。

* 排排坐

排排坐,唱山歌,爷打鼓子涯打锣。新妇灶背炒田螺。田螺谷,刺到家官脚,家官呀呀呀,新妇哈哈笑。

* 小郎读书

白饭子,白珍珠,打扮小郎去读书。正月去,二月归,挑担箩夹等嫂归,归来花缸无滴水。鹅挑水,鸭洗菜,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猴哥偷食熝 疤嘴。

* 十八岁

十八岁,惊腻腻。一入间,食烟筒。吹乌火,食荔果。一上床,食冰糖。狗一吠,食猪嘴。鸡一啼,食猪蹄。食猪蹄,睡到半夜隔。番豆拿来剥,睡到临天光,猪肉鱼子蒸清汤。

* 菱角子

菱角子,角弯弯,大姊嫁在菱角山。老弟骑牛等大姊,大姊割禾做细唔得闲。放撇禾镰拜两拜,目汁双双流落田。

* 龙眼鸡

龙眼鸡,嘴威威,擎碗砾,过漳溪。漳溪人,作大福,偷人一只黄鸡谷。赶下山,山无路;走上树,树无杈。跌落深岩下,皮做皮,骨做骨,担过牛骨换猪骨。猪骨香,换子姜;子姜辣,接铙钹;铙钹响,换顶党;顶党乌,换鹧鸪;鹧鸪哗哗啼,满姑学做鞋。

这首童歌的含义是教小孩们自行交换物品是快乐的。

* 月光光

月光光,树头背,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田鸡食饭脚懒懒,老虎上山拗苦樵。

月光光,得人爱,狐狸烧火猫炒菜,鸡公砻谷狗踏碓,猴哥送饭用背背,田鸡婆婆抢老妹。

月光光,岭子背,鹅挑水,鸭洗菜,鸡公砻谷狗打碓,狐狸烧火猫炒菜,送饭送到岭子背。

捡到一个花老妹,搭佢亲个嘴。

* 赤梗子

赤梗子,赤丢丢,涯爷同汝下潮州。潮州有乜人?潮州有大舅。大舅打个银灯盏,细舅打个银灯心,上厅拨火下厅光,照见新娘排嫁妆。开开笼,开开箱,捡到槟榔 四四方。琢兜爷食爷欢喜,琢兜哀食哀思量,琢兜嫂食嫂绣花,琢得哥食哥骑马。骑到哀姐门脚下,哀姐问汝爱齐呀爱粄?唔爱齐唔爱粄,总爱三抛彩线挂白马。

* 鸭

鸭嫲咖咖,嫁得邻舍;邻舍唔学,嫁得瓠杓;瓠杓舀水,嫁得酒鬼;酒鬼罗唆,嫁得猴哥;猴哥上桌,嫁得桌脚;桌脚落地,嫁得王阿二。

* 洗衣裳

月亮光光,打开城门洗衣裳。洗白白,洗净净,打发哥哥去学堂。学堂满,嫁笔管;笔管通,嫁相公;相公矮,嫁螃蟹;螃蟹瘦,嫁绿豆;绿豆青,嫁观音;观音下 来拜四拜,黄狗咬倒观音带。观音带上有个钱,解下铜钱买黄连。黄连苦,买猪肚;猪肚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买屋梁;屋梁高,买把刀。好切 菜,好切葱,一切切倒手指公,一盆血,一盆脓。

* 蝉儿

蝉儿叫来唧唧唧,没爹没娘跟阿姨。阿姨吃的糯米饭,蝉儿吃得饭汤皮;

阿姨睡的高高床,蝉儿睡的烂眠床;阿姨着的多线衫,蝉儿着的烂蓑衣。

* 伯劳

伯劳母,嘴大大,有嘴说别人,没嘴说自家。

* 乌秋

阿啾箭,阿啾唧,上屋阿婆做生日,要去抑不给我去,害我打扮两三日。

* 萤火虫

萤火虫,找草丛,翻转屎窟,吊灯笼。

* 火萤虫

火萤虫虫,打你下来点灯笼。打一打,鸡蛋白;鸡一鸡,雉鸡;雉一雉,鸟哩翅;鸟一鸟,猫头鸟;猫一猫,金丝猫;金一金,藜瓜精;藜一藜,糖虱;糖一糖,糯米炒猪肠,闹死阎罗王。

* 月光华华

月光华华,点火烧茶。茶一杯,酒一杯,嘀嘀嗒嗒讨新妇。讨个新妇矮墩墩,蒸个饭子香喷喷;讨个新妇高喃喃,挑担谷子好清闲;讨个新妇笑哂哂,三餐唔食肚唔饥;讨个新妇嘴嘟嘟,欢喜食甜也食苦。食得苦,唔怕苦。唔怕苦,脱得苦,有福享。有福享,要回想。

* 月光光,好种姜

月光光,好种姜;姜必目,好种竹;竹开花,好种瓜;瓜会大,摘来卖。卖到三点钱,拿来学打棉;棉线断,学打砖;砖断节,学打铁;铁生鲁,学杀猪;猪会走, 学杀狗;狗会咬,学杀鸟;鸟会飞,飞到哪里,飞到榕树下,捡到一个烂冬瓜。拿转去,食唔下,一泻泻到满厅下。

* 月光光,秀才娘

月光光,秀才娘,船来等,轿来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虾公毛蟹拜观音。

观音脚下一朵花,拿给阿妹转外家,转去外家笑哈哈!

* 月光光,秀才郎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黄,跳上床;

床无杆,跌落坑;坑圳头,看黄牛。黄牛叫,好种猫;猫头鸡,好种鸡;

鸡入埘,好唱戏。唱戏唱得好,虱麻变跳蚤。跳蚤跳一工,虱麻变鸡公。

鸡公打目睡,天龙走得脱。天龙走忙忙,撞到海龙王。龙王做生日,

猪肉豆腐大大粒。

* 火萤虫

火萤虫,啷啷虫,桃儿树下吊灯笼。灯笼光,照四方;四方暗,跌落坎;坎下一枚针,捡来送观音;观音面前一丛禾,割一担又一箩,分给你来涯又无。

* 蹀羊蹀

第一龙,第二虎,第三烂狗牯,第四骑白马,第五做公爹,第六爐粉冻,第七者家送,第八磨剪刀,第九剪鸡毛。

* 留给姊姊转外家

头放鸡,二放鸭,三开刀,四拢合,五打掌,六抱胸,七旋手,八摸鼻,九摸耳,十来抓狗屎。

* 癞痢头

癞痢头,看黄牛。黄牛唔食草,癞痢学剃脑。剃头剃出血,癞痢学打铁。打铁难牵炉,癞痢学钉砻。打砻难破篾,癞痢学做贼。做贼难打洞,癞痢学打铳。打铳难扣 火,癞痢学修锁。修锁难修须,癞痢学赴墟。赴墟难行路,癞痢学砍树。砍树难修杈,癞痢学做瓦。做瓦难搬泥,癞痢学装犁。装犁难凿眼,癞痢学做伞。做伞难斗 把,癞痢做告化。

* 先生教我人之初

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山猪。山猪漂过河,跌得先生背驼驼。

* 一一一

一一一,松树屋上一管笔。两两两,两子亲家打巴掌。

三三三,脱去棉袄换单衫。四四四,两子亲家打斗趣。

五五五,五月十五好嫁女。六六六,河背村庄火烧燎。

七七七,天上落水地下湿。八八八,穷苦人家捋粥缽。

九九九,两子亲家饮老酒。十十十,糍粑粄子软泥泥。

* 缺牙窿窿

缺牙窿窿撩鸡屎,撩得婆婆煮芋子。芋子煮唔烂,敲你三锅铲。

* 荷车子

荷车子,嗬呀嗬,唔要笑 无老婆。再过两年讨一个,牵手搭脚两公婆。

* 顺口溜

小姐小姐别生气,天光带你去看戏。什么戏?游戏!什么游?酱油!什么酱?

豆酱!什么豆?豌豆!什么豌?台湾!什么台?抬你上东街看菩萨。

附录:客家戏曲

客家戏曲,从源流分,可有这么三种:(一)来源于本地民歌,综合其他艺术形式,吸收兄弟剧种养分而发展起来的本地戏曲剧种,如:采茶戏、山歌戏等。(二) 外地传入本地而逐渐地方化的剧种,如:汉剧、傀儡戏等。(三)外地剧种而以原来形式流传于客家地区的。如:祁阳戏、京戏、越剧、赣剧等。

(一)客家汉剧(外江戏)

客家汉剧,原名外江戏,又称乱弹。本世纪30年代,始称汉剧。流行于福建省的龙岩地区各县和漳州、三明地区的部分县市,广东省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各地。在东南亚客家华侨居住的地区也曾有演出。

客家汉剧的源流有“源于湖北汉剧”说、“来自徽班”说、“秦戏班底”说等多种说法。但据现有资料记载和考证,当与湖南祁阳戏(亦称楚南戏)有较为密切的血 缘关系。清乾隆丙辰(1736)年间,湖南祁阳戏“新喜堂”班到宁化演出。此后,陆续有湖南祁阳戏班经赣南来闽西客家地区演出,收徒传艺。祁阳戏传入闽西 后,曾吸收木偶戏、西秦戏、潮剧、饶平戏以及闽西的中军鼓乐、十班和民间歌曲的艺术营养,使表演艺术、音乐唱腔得以丰富发展,逐步形成既保留了祁阳戏风 貌,又有别于皮簧剧种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清末、民初时,该剧种不仅风行于闽西各地,而且经闽西流传到广东的梅县、潮州等地。随着戏班的大量发展,为 了培养新人,还办起了科班,涌现了一批有影响有成就的艺人。1933年,由《汕头日报》副刊编辑钱热储的倡议而更名为汉剧。30年代至40年代末,汉剧与 土地革命、抗战救亡活动紧密结合,艺人纷纷投身革命队伍,编演新剧目,演出与当时形势相吻合的传统剧目。50年代以来,汉剧得以发展,除收集记录了大量传 统剧目之外,还在创作新剧目、培养接班人和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的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客家汉剧的传统剧目相传有600多个,代表性剧目有《大闹开封府》、《大保国》、《百里奚认妻》、《蔡伯喈认妻》、《雷神洞》、《打芦花》、《蓝继子》、  《林昭德》、《齐王求将》、《洛阳失印》、《尼姑下山》、《二进宫》等。50年代以来,新创作的剧目主要有《陈客嬷》、《鬼恋》、《月到中秋》、《打赌 成亲》、《一袋麦种》、《人民勤务员》等。

(二)采茶戏

在客家地区,过去茶农上山采茶时都有唱采茶歌的习惯,后来这些采茶歌与民间歌舞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后来逐渐发展成活跃于客家地区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采茶戏最早出现于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形成赣南采茶戏。此后,往东流传到闽西宁化、清流、长汀、连城等地;往南传入广东韶关地区和梅县、湛江一带;再随着广东客家的迁移,而一路带往广西玉林、钦州,另一路则传到台湾苗栗、新竹、中坜、桃园、平镇等地。

采茶戏主要有五类:⑴赣南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南部各县。当地九龙山为客家地区采茶戏之发源地。清代,安远县九龙山一带为全国重要茶区之一,不仅生产贡品 茶,而且还远销国内外。每当春茶上市时,海内外人士云集,茶叶交易十分繁荣。由于居民从事茶叶生产者增多,所以,使配合采茶制茶劳动时的歌唱也得以发展, 并成为当时赣南民歌的代表。以此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茶篮灯,变成本地区甚为普及的一种民间歌舞。后来,又大量吸收当地的民歌小调而发展成为采茶戏。⑵粤北 采茶戏。流行于广东省韶关地区和梅县、湛江一带。是赣南、湖南采茶戏流入粤北后,同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据清乾隆年间李调元(南越笔记)载: “粤俗岁之正元,饰儿童为采女,为队十二人,人持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縆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可见清乾隆年间广东已有茶篮灯。粤 北采茶戏的形成年代当在此之后。⑶广西采茶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和钦州部分地区。是由赣南经广东而传入桂南的。最初以一男二女用钱鞭花扇载歌载 舞,后发展成戏曲。⑷台湾客家采茶戏。流行于台湾的苗栗、新竹、中坜、桃园、平镇一带。是由迁移到台湾的嘉应州一带的客家人, 将粤北采茶戏带到台湾的。据光绪二十年(1894)左右的《安平县杂记》“风俗现况篇”载:“酬神唱傀儡班,台庆、喜庆、普渡唱官音班、四平班、神路班、 掌中班、采茶唱、艺妲等戏。”其中已有“采茶唱”戏曲。清末、民初台湾采茶戏达到鼎盛期,各地相继成立戏班,自编新剧目。或则在山歌曲调中填入新唱词,加 上对白,表演简单故事情节;或则以小调对唱加上对白、表演。⑸闽西客家采茶戏。流行于福建省宁化、清流、长汀、连城等县。据老艺人传说,该剧种源于江西九 龙山。闽西山区,界邻赣南,由于两地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方言甚为接近,所以,赣南采茶戏流传进来以后,甚受当地人民喜爱,并吸收、溶合本地民间音乐,发展 成为具有地方特色、被当地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三)山歌戏

流行于广东梅县(现为梅州)、惠阳两个地区的称为梅县山歌剧。流行于福建龙岩、连城、漳平、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的称为闽西山歌戏。都是在客家山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

客家地区,自古以来就盛行山歌。客家人通过山歌来反映他们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男女爱情。50年代,民间艺人、山歌手受话剧、歌剧的影响,吸 收民间歌舞采茶灯、龙风灯、竹马灯、船灯和歌舞小戏的养分,把山歌从山间田野外搬上村坊土台,成立山歌剧社,编演山歌戏剧目《浪子回头》、《九件衣》、 《不识字的痛苦》、《两姐妹》、《王迈三卖余粮》等,使山歌戏初具雏形。50年代后期,在梅县、龙岩相继成立专业性山歌戏实验剧团,组织专业戏剧、音乐工 作者致力于山歌戏的剧目、表演、舞美、音乐、唱腔的建设,使客家山歌戏日益趋于成熟。

客家山歌戏的代表性剧目有移植、改编的《刘海砍樵》、《瞧妹子》、《刘三姐》,以及创作剧目《彩虹》、《挽水西流》、《补箩记》、《葵花向阳》、《茶花娶新郎》、《陈客嬷》等。

(四)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在客家地区得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俗艺能。过去,大凡年节喜庆,迎神赛会,均有木偶戏的表演。

闽西木偶戏流行于上杭、连城、长汀、永定、龙岩、武平、宁化等县。也曾到漳州、漳浦、龙海和广东省的潮汕地区演出。

据艺人相传,闽西木偶戏最早由上杭艺人赖发奎、李法佐、李法佑、温发明于明朝初年从浙江杭州学回来,并组成闽西第一个高腔木偶戏班。此后,逐渐往闽西各县和潮汕、粤东流传。至清末民初,进入木偶戏鼎盛时期,仅上杭白沙就曾有过100多个木偶戏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