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单位(高成长企业深圳南山上演科创版)(1)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单位(高成长企业深圳南山上演科创版)(2)

作 者丨石恩泽

编 辑丨孙超逸

图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年迪士尼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的场景,正在一步步走进现实。

机器人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具标志性的工具,绘就了数字化生产生活的全新图景。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预计,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13亿美元,其中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

经过近年的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东北、中部和西部六大产业聚集区域。六大区域的产业各有特色和优势,其中,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普遍重视以系统集成和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业务研发,目前已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和应用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

作为深圳的“科技高地”之一,南山区在机器人智能化应用和创新影响力方面位于全国前列,尤其是无人机产业。2021年全国无人机行业总产值达870亿元,南山区无人机产业总产值超400亿元,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在云集北大、南科大、中科院先进院等众多高校的西丽科教城,密集的机器人高端人才为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充裕的人才,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同合作催生了众多的机器人创新企业。

他们有的立志成为全链路解决商,在安防、应急、测绘等领域大展身手,有的专注于水下机器人赛道,挖掘“海洋市场”;有的则立足医疗机器人领域,推动产业革新……在南山,正上演着一场属于科创企业们的“机器人总动员”。

道通智能:朝全链路解决方案供应商前行

在机器人行业中,无人机作为子赛道是特殊的存在,但在无人机赛道里,又可被细分为to C端的消费级,to B端的工业级和特殊军工领域产品。一位投资人指出,无人机赛道的真正机会或不在C端而在B端。据赛迪研究院预测,2021年中国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接近300亿元。

现阶段,不少无人机企业既布局C端又布局B端。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道通智能”)作为一家从消费级切入无人机赛道的企业,不仅在消费领域“卷”出一片天,还在工业领域上提供安防、巡检、应急、测绘等多项解决方案。

但道通智能没有止步于“C B”的链路。“目前公司正在全生态布局,下一步目标是从硬件制造商成长为全链路解决方案供应商。”道通智能创始人及董事长李红京表示。

道通智能初入无人机赛道时并非一个好时点。当时以大疆为首的无人机创新企业撬开了消费级航拍市场,民用无人机市场2016年掀起一轮“千机大战”。在此激烈竞争的市场竞争下,初入场的道通智能发展并没有那么顺利。“第一代产品X-Star,基于开源的飞控技术,控制精度并不理想。”李红京说。

但李红京坚信无人机是朝阳行业。作为一位连续创业者,他在创办道通智能之前,就已创办道通科技(688208.SH),后者主营业务是汽车后市场和汽车电子行业,并于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

2014年,因李红京看好无人机行业未来的发展,道通科技成立子公司道通智能,专项发展无人机业务。不过,无人机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竞争异常激烈。

起初道通科技从汽车后市场业务转到无人机业务时,投资人并不买账。“当时国内无人机行业尚未被市场投资人真正了解,且公司致力于对自主、领先技术的追求,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李红京表示。

在2017年投资人不愿投资的困境中,李红京破釜沉舟,拿道通科技17%的股份换取6亿元资金全部投入无人机业务。同年,道通智能的业务从道通科技剥离,开始独立运营。

当然这一切除了热爱,也有理性思考。他在采访中表示,从技术端来看,无人机应用在各行业中的解决方案日益成熟,驱动了更多下游客户选择使用无人机;从需求端来看,下游应用需求得以释放,消费级渗透率不断提升,工业级应用场景更加广阔。

如今道通智能苦尽甘来。目前道通智能已完成2轮融资,正在有序地准备上市工作。同时,道通智能也打造出一系列被世界认可的产品。

2020年,道通智能推出了两款较大拉动销售额的产品,一款是具备全向避障能力的8K折叠航拍无人机EVO II,另一款则是倾转旋翼固定翼无人机道通龙鱼Standard。两款产品凭借过硬的性能在国际市场上闯出了名声。

2021年,道通智能在EVO Nano系列和EVO Lite 系列产品上的出色表现,被不少测评博主拿来与大疆同类型无人机相提并论,并由此荣获2022第六届世界无人机大会国际无人系统小巨人奖。

在技术上,道通智能已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竞争力,成为全球少数能够商业化量产全向避障多旋翼民用无人机的企业,也是全球少数拥有智能避障能力的倾转旋翼固定翼无人机的企业。

在研发上,李红京丝毫不敢懈怠。目前道通智能已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11亿元。研发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约1/4;专利数在全球无人机行业位居前列。

下一步,道通智能将瞄准5G技术“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的特点,进一步开拓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在工业级领域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具体来说,一是通过持续地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并丰富产品线。二是在销售、市场和售后方面采取全球化运营策略,提升品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客户和消费者,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

潜行创新:另辟蹊径深潜水下蓝海市场

现阶段机器人行业另一个方向是朝着越来越精细化的赛道发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潘毅表示,机器人行业的赛道越分越细是大势所趋,也理应如此。“好比说,都是做无人机,但针对不同的环境,在驾驶的速度、克服的碰撞、遇到的阻力相关设定上将很不一样。”

如此多元化的组合因素,导致无人机在垂直领域里催生出非常多的机遇。2016年,在空中消费级无人机竞争激烈之际,不少创业者随即将目光瞄准了起步较晚、行业集中度较低的水下机器人。周长根就是其中一位。

最初在南山区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参加路演活动上,创投圈评委对周长根团队空中无人机产品方案反响并不热烈,但另一个水下机器人的概念却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好评,这让周长根团队萌生调整产品计划的想法。趁此契机,他们对水下机器人市场进行了一番调研,发现市场对于相关产品的需求很迫切,水下将是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市场。

此时恰好一位水下机器人专家有意愿加入团队,并且周长根借由2017年南山区“创业之星”大赛上的曝光收获了第一笔融资。2016年,深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潜行创新”)成立,主攻水下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或智能硬件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但目前产品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随着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突破,未来水下机器人的应用需求会逐步打开。”潜行创新常务副总裁周长根介绍。

虽说水下机器人是一片蓝海市场,但空中和水下的区别不是简单地场景不同,往细里讲在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传输技术等方面皆有专门的要求。

水下机器人产品又更为特殊,以往更多面向军工B端市场,这造成水下机器人 “大、贵、笨、重”,并不具备成为消费级产品的可能。

周长根团队通过自主研发设计水下推进器、连接器、控制系统和水下硬件结构等技术,打破了原先相对传统和封闭的水下机器人产业链模式,将潜行创新的产品改良为更贴近消费市场的产品。

目前潜行创新聚焦于消费端和轻工业端。在全球业务占比中,公司消费类产品约为40%,行业类产品约占60%。消费类代表产品,为旅行者设计的微型潜拍无人机“潜行多睿”;而产品 “潜鲛P100”则代表着潜行创新正式进入行业轻B端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民用水下机器人行业巨头尚未出现,但目前已出现不少种子选手,如天津深之蓝、博雅工道、臻迪科技、鳍源科技、天津海之星等企业都已占有一席之地。

为抢占市场高地,潜行创新选择从核心技术和供应链、产业链层面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技术方面,潜行创新目前已在水下图像色彩还原、超短基线的水声通讯技术、水下机器人控制算法、高效率矢量水下推进系统等方面完成技术布局。

在供应链和产业链方面,潜行创新自建3家工厂,并手握IPD开发流程、ERP的生产管理 自动化产线、自产水下电机等核心技术。接下来公司还将加强产业链端下沉、品牌营销端建设等方面布局。

下一步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水下机器人在政企市场潜藏的广泛需求还十分广阔。这部分需求涵盖水产养殖监测,船体码头巡检,水库大坝巡检、市政管道及桥墩巡检等方面的场景应用。

以水产养殖监测为例,中国渔业规模庞大,水产养殖场32000个,面积1000万公顷,约占全球面积的1/6。水下机器人代替潜水员对鱼群网箱进行实时机动监测的需求一直存在,届时可大大减少人工成本。

在市场前景广阔的背景下,目前潜行创新已生产制造出6代产品,完成4轮融资,海外业务占比约90%,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阔的市场也有不少挑战。针对水下无人机技术方面,潘毅表示,陆地上中国5G方面的新基建已经布局到位,但水下无人机目前还需要借助卫星网络完成操控,而使用卫星网络传输,会导致延迟问题有所增加。因此,他认为海上的网络传输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破解。

周长根亦表示在水下机器人领域,目前确实还有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需要突破。但他对此持乐观态度,“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水下机器人的产品应用会更丰富,市场需求也会逐步打开。”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单位(高成长企业深圳南山上演科创版)(3)

图/21世纪经济报道

元化智能:从电子工程跨界医疗手术机器人

在机器人领域,除了有赛道的细分,还有赛道的跨界融合。而跨界融合发展有利于机器人将平台价值最大化。

元化智能旗下全资子公司研发的骨圣元化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下文简称“骨科机器人”),正是一个从电子工程跨界医学领域的融合创新案例。

元化智能首席科学家孟庆虎是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教授,而非出身医学系的专家。多年来,孟庆虎在自动化控制等领域有深厚的研究和积累,使得元化智能凭借对算法精准的把控,把手术机器人给做“活”了。

今年4月,元化智能的骨科机器人成为国内唯一一款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特别审查程序的企业,同时也是唯一获准上市的开放式植入物数据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系统。

然而,元化智能对于自身的定位并非停留在机器人层面,元化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孟李艾俐表示。“我们是一家以‘控制’为核心的公司”。

这恰恰符合手术机器人对精确度的极高要求。她介绍称,在精准度上,一般医生的手工大概存在3毫米的误差,市面上一般的手术机器人误差在1.5毫米,而元化智能的误差范围是0.5毫米。同时,在患者手术部位的定位和跟踪上,元化的机器人具备实时跟踪技术,“好比说,截骨的过程中患者腿部有所晃动,元化的机器手臂是可以实时跟踪。”

不仅有技术,骨科手术机器人还将迈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0年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0.43亿美元(约2.79亿元),预计至2026年国内市场规模将升至38.4亿美元(约250亿元),复合增速44.3%。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到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开数据显示,预计“十四五”时期,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届时脊柱和关节置换的需求量将十分可观。值得一提的是,在骨科领域脊柱和关节是两大热门子赛道,脊柱方向比较容易出成果,而关节尤其是膝关节的技术壁垒最高。元化智能开局就选定了最难的赛道切入,目前在业内已形成一定的行业壁垒。

在完成技术攻克后,元化智能的发展驶入快车道。2020年12月骨圣元化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膝关节置换临床试验入组完毕。

2021年3月,公司受到红杉中国和招银国际资本的关注并联合领投了公司的A轮融资,原股东深创投及旗下红土医疗基金跟投,该轮次共融资2亿元人民币。

2022年1月,元化智能完成数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基石资本领投,原股东深创投和红杉中国联合领投持续支持,国科嘉和、万汇资本等联合投资。投后估值约50亿元人民币。同年,元化智能成功取得国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时至今日,元化智能已成功迈过医疗器械创业路上的第三道坎,即落地、融资和拿证。同时,公司已拥有了一批合作紧密的医院,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

在攻克完骨科之后,元化智能另一家子公司妙微视科技还进军了消化道领域。近期孟李艾俐及团队又研发了一台咽拭子机器人“神采机器人”,下一步还打算进军采血机器人。

“我们从最难的地方开始,往后将向更普及的方向走。”她表示,而这个普及将以“机器人 ”战略布局医院每一个手术科室,最终元化智能要成为一家平台型手术机器人公司。

为完善“机器人 ”产品矩阵和销售渠道,孟李艾俐称,下一步公司要将元化智能打造成为“深圳 香港”双总部模式,届时将把深圳作为制造生产和培育人才的总部,把香港作为融资和推动国产创新医疗器械走向世界的窗口。

疫情之下,各行业使用机器人的意愿进一步提升,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与此同时,机器人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守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以道通智能、元化智能、潜行创新为代表的南山区高成长企业正共建一个新的科技智能时代。随着国内机器人使用率提升、生产制造业、医疗等行业智能化推进,机器人行业也将新一轮高速成长。

聚焦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高成长企业样本,寻迹大湾区产业创新密码,透视大湾区城市发展活力。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022湾区100家高成长企业大型全媒体深调研报道”重磅发布!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单位(高成长企业深圳南山上演科创版)(4)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单位(高成长企业深圳南山上演科创版)(5)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单位(高成长企业深圳南山上演科创版)(6)

E N D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吴梓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