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鸡中,引起家禽死亡的80%以上的原因大肠杆菌继发感染造成的,尤其在南方及一些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发病普遍,给广大的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肠杆菌类型繁多,产生耐药性快,防治效果不理想且易复发那么大肠杆菌为什么这么容易爆发?该如何防治?带你寻找答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鸡得了大肠杆菌要清热解毒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鸡得了大肠杆菌要清热解毒吗(鸡为什么容易得大肠杆菌)

鸡得了大肠杆菌要清热解毒吗

在养鸡中,引起家禽死亡的80%以上的原因大肠杆菌继发感染造成的,尤其在南方及一些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发病普遍,给广大的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肠杆菌类型繁多,产生耐药性快,防治效果不理想且易复发。那么大肠杆菌为什么这么容易爆发?该如何防治?带你寻找答案!

大肠杆菌易发病的几大原因

一、抗菌药物的不正确使用

用户往往把使用药物当作控制大肠杆菌的主要手段,但药敏试验普及率低,用药盲目性大,且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用药不合理,如随意加大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使用,投药途径不当,不注意轮换用药,造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药效下降甚至无效,药物控制难度增大。另外药物的滥用造成机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失调,也是大肠杆菌病一个常见的诱发因素。

二、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

我国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非常普遍,免疫抑制性疾病会造成机体整个防御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局部免疫受损,导致免疫抑制或低下,增加了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

三、种鸡群的净化水平低

导致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 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 (ALV-J)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 (REV) 和呼肠孤病毒免疫抑制性疾病,经种蛋垂直传播给雏鸡。

四、支原体的感染

尤其是鸡毒支原体的感染,与大肠杆菌有协同致病作用,也是大肠杆菌病的常见诱因之一。支原体除了水平传播外,还可因种鸡群的净化水平低,导致支原体经种蛋垂直传播给雏鸡和使用带有支原体的非鸡胚制造的活疫苗造成感染,也是支原体传播不可忽视的途径。

五、免疫抑制

我国除三黄鸡以外的肉鸡群均不使用马立克疫苗,使我国大多数肉鸡群都存在由强毒马立克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

六、大肠杆菌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腹膜炎涉及的母鸡卵巢及输卵管的感染,从而引起卵内污染,传给下一代雏鸡;另一种是种蛋本来不带菌,但蛋壳表面污染有大肠杆菌的粪便,在种蛋保存期或孵化期侵入蛋内部,也可引起死胎、爆蛋或出壳后成为感染雏鸡,这种情况下如果孵化和出雏过程消毒不严造成感染会更严重。

七、饲养管理差,环境污染严重,应激因素长期存在

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恶劣的外界环境条件和各种应激因素都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如气候突变、寒冷、闷热、通风换气不良、氨味过浓等应激因素,使鸡群抗病力减弱,各种病原微生物乘机侵入,引起机体发病。

卫生条件差,粪便、污水、病死鸡等不能无害化处理,从而造成了鸡场环境污染严重,细菌、病毒大量存在。对消毒工作不重视或不严格,密度过大,潮湿的环境又为大肠杆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大肠杆菌的临床症状

病鸡往往离群独自在一旁呆立不动,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低头缩颈,双眼紧闭,食欲减退,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甩鼻、打呼噜,鸡冠呈紫色,双翅下垂,羽毛蓬松杂乱,排出黄绿色粪便,后期还容易继发引起腹水症,少数病鸡眼部出现红肿,不停流泪,一侧眼睛发生肿胀。幼雏通常在15日龄出现发病,表现出体质衰弱,精神萎靡,脐带周围发红,腹部有所增大,发生下痢。

大肠杆菌预防对策

1.由“药物控制大肠杆菌”转向“管理防控”和“控制环境”来达到控制大肠杆菌病的目的。

巨大的损失已经证明“药物控制大肠杆菌”很被动、不符合广大养殖户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必须走出这个怪圈。大肠杆菌是条件性疾病,所以必须切断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消除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各种诱因,同时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大肠杆菌的防控意义也很大。

2.科学的用药和整体调理结合

尽管目前抗菌素仍是治疗大肠杆菌的主要武器,但用药必须合理。用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正确诊断,对症下药;正确掌握用量和疗程;不使用违禁药物。根据抗菌素自身特性和病情轻重来选择给药途径;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不要滥用抗菌素;最好能将分离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药敏实验,筛选出敏感药物供临床上使用;注意用药禁忌;尽量避免使用影响免疫反应和生产性能的药物 。

大肠杆菌特效药:杆立克。

提高鸡苗的质量,严格消毒,加强发病鸡群的饲养管理,保证饲料营养的全价,作好其它疾病的防治工作等都是降低大肠杆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希望本文能帮助到你,如果您有更多养殖问题,可以关注我,养殖不迷路,带你养好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