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的重要历史事件(曹操具有的三个特征)(1)

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实质国主,是因为他有很多独特优势。其中,三个基本特征,决定了他能够与其他人并世争雄。

01 曹操很实干

因为不满于董卓的倒行逆施,袁绍给王允传来密信,让他在朝中组织人马,趁机除掉董卓。王允接到信以后,也想除掉董卓,但是想归想,不能啊。一个人的力量也是不够的,于是他就以过生日为借口,把忠于朝廷的人聚集起来。

他在宴席上把自己的目的向大家说明了,请大家出出主意。“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苦也。”

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谁呢?曹操。

曹操是个有主意的主,他说的也很有道理。是啊,如果不采取行动去制止董卓,仅仅靠哭,难道还能哭死他啊。这个时候,满朝大臣采取的是无力路径,唯独曹操敏锐地抓住了实际行动的路径。

其实,大臣们难道不知道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结束董卓的统治吗?他们没有一个傻子。他们之所以大哭不止,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他们不能。正因为不能,所以他们不提这个事情。

曹操之所以提出这个事情,主要是他有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在他之前,已经有越骑校尉伍孚去刺杀董卓,但是他失败了。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的行动是勇敢的,对曹操产生了示范效应。曹操这回也要刺杀董卓。

他的方案是,借助王允家的七星刀,伺机刺杀董卓。他后来也这样去做了,但是他也没有成功。因为董卓本身也是很机警的,加上已经有了伍孚的刺杀事件,所以他已经变得更加机警。曹操看刺杀不成功,赶紧改刺杀为献刀,他说:“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就这样,他暂时脱身了。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具有强烈的实干家特征。从事政治,不是靠嘴说的,而是要靠实际行动去成就。所以,实干对从政的人来说,就是特别宝贵的素质。实干,才能实际改变。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这一点,是任何希望改造世界的从政人,都应该记住的。

关于曹操的重要历史事件(曹操具有的三个特征)(2)

02 曹操很果断

从政人不仅需要实干,还需要果断。在刺杀董卓的计划失败以后,曹操已经意识到,董卓和吕布他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很快就会醒悟自己是去刺杀,而不是去献刀的。所以,如果继续留在京城,抱有可能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那无疑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就在生死一转念之间,曹操快速决定,马上出城,回到自己的家乡谯郡,去招兵买马,来反对董卓。这就体现出他的果断了。而且就是这个果断,救了他。

果然,董卓在曹操退出去以后,很快意识到,曹操似乎不是来献刀的,而是来刺杀的。他的女婿李儒对他说:“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

董卓一听有理,就赶紧派吕布去擒拿。吕布的回报,显示曹操果然逃走了。于是,他们马上让人去全国抓捕。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曹操出了城。否则就来不及了。

这就显示出一个政治家的突出特征,就是要刚毅果断。在该决断的时候,必须快速决断,抓住时机,否则就会陷入不利境地。

政治家为什么一定要果断呢?是因为政治实际上是高速运转的实践活动,它需要参政者能够根据时势要求快速变化自己的立场和抉择。有时候,如果慢一步,往往就意味着死亡和杀戮。特别是在残酷竞争的古代政坛,更是如此。

如果曹操这次没有果断出京,而是慢悠悠返回自己的寓所,再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那结果将是悲惨性的,曹操也就不可能再出京了。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一个前途。

当然,具体到政治运转过程中,要想果断,不仅需要性格本身的刚毅,更需要有识别事物本质的能力。如果不能透彻识别事物运转及其未来发展趋势,那么由此做出的所谓果断抉择,带来的将不仅不是好处,反而是坏处。

这就要求政治家的果断,是科学的果断,是有机的果断,是有利的果断。而后来曹操的各种果断决策,恰好体现出了这一点。从果断这一面来看,曹操无疑是符合政治家要求的。

关于曹操的重要历史事件(曹操具有的三个特征)(3)

03 价值观引领

曹操逃出洛阳以后,就赶紧朝自己的家乡方向走。路经中牟县,被抓获了。他说自己是客商,姓皇甫。但是,这个县令曾经到过洛阳,甚至还认识曹操。他拆穿了曹操,但是没有把他抓捕到县衙中去。他问曹操为什么要背叛董卓。曹操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

陈宫坚持问他到底为什么要背叛董卓,曹操就说:“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县令接着问曹操,你将要干什么呢?曹操说,“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听他这么说,这个县令说,你真是天下少有的忠义之士啊。然后对曹操说,我不是平常庸俗的县吏,我叫陈宫,我愿意追随你去讨伐董卓。

就这样,曹操不仅没有被抓捕入狱,反而得到了陈宫的帮助。这个过程意味着,曹操抓住了忠诚于大汉政权这个价值观,来吸引陈宫。

曹操不仅对陈宫实现了价值观吸引,在回到家乡以后,还打着勤王的名号,召集大家踊跃从军,共同对付董卓。同样,他的价值观号召,也带来了足够的高位号召力,使大家仿佛看到了发挥自己价值的用武之地。还真就召集了很多人,从而为后来征领天下打下了初步基础。

可见,曹操不仅实干和果断,还懂得用价值观去把自己抬到更高位置上,以对其他人产生高位吸引力,从而使自己拥有高位号召力。

这就是作为政治家的另外一个基本素质,价值观引领。要想拥有大众拥护,必须有足以引领大众的东西。这个东西,最好是能够统摄众人心理的,也是大家都需要的。它应该是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大多数人认可的应该怎么做,能够产生现实有用性的应然追求。

如果这个价值观可以反映大家的利益和需要,那么它就能够对大众产生深刻影响力。大众因为内心服从这个价值观,所以他们就更愿意在行动上与这个价值观保持一致。所以,大众价值观也就是政治家能够产生广泛吸引力的来源之一。

作为政治家,必须要善于发现老百姓的具体需求,并且把他们的需求,提炼成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价值观追求。谁能够精准提炼大众价值观,谁能清晰表达大众价值观,谁能践行大众价值观,谁就可以在政治实践中获得高位吸引力。

为什么说曹操是个政治家,而不仅仅是个政客,主要就是因为他有价值观的追求,从而给自己的政治活动涂上了高位色彩,进而奠定了高位合理性。这样的价值观与合理性,显然对于政治活动来说,是自觉性的表现。由此,他们的政治活动,不仅仅是对肉食的争夺,而具有了安定天下,为天下苍生而奋斗的意涵。

综上所述,曹操行动指向是实干,即追求现实的利益变化。同时,他很果断,在综合各种利益基础上,他能够快速选择最佳道路。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能拿出足以引领天下的价值观。这些素质融合在一起,就推动着曹操从政客逐渐成为政治家,进而在与各路英雄征领天下的活动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