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入洞房”的来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尽管人类从洞穴式居住过渡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但“入洞房”这一名词至今仍未改变。从来没见过谁把“入洞房”改为“入楼房”!

还原历史的大婚名场面(新婚之夜偏偏叫)(1)

入洞房的来历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传说这个规矩是咱们的老祖先轩辕黄帝定下的!早在原始社会,都实行群婚制!初期,先是血缘群婚,有血缘氏族内部的男女成员,相互的婚配,后期,则发展到一个氏族的一群男子与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女子集体相互通婚,而氏族内部的男女则禁止通婚!可是由于那时候人口少啊,对刚刚统一的的部落联盟来说,群婚制度就存在着极不利于团结的因素--抢婚!繁衍后代得靠抢,时间一长矛盾就好比放不住气的高压锅,部落之间随时可能为抢婚而引爆战争!(那时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候进行,因昏夜光线不明,要靠耳听动静,经常发生抢婚事件!这个从“婚”字的演变,就能看出其中的由来!)

还原历史的大婚名场面(新婚之夜偏偏叫)(2)

轩辕黄帝建立起了部落联盟之后,决定出律令禁止群婚的习俗,为了做好这件事,黄帝召集手下的大臣们商议,研究如何废除群婚习俗!商量了好几次,也没有想出好办法。黄帝为此非常焦急。有一次,黄帝和常先、大鸿、风后、力牧、仓颉等人到民间巡查,来到一户人家,这家人住的是三个洞穴,为了防止野兽的袭击,三个洞穴被石头砌成的围墙包围着,只有一个出口可以进出。看着这样的洞穴,黄帝陷入了深思......

还原历史的大婚名场面(新婚之夜偏偏叫)(3)

沉思片刻 黄帝说:“我有个禁止群婚的想法,今后凡男女结婚时,先聚集部落众人前来祝贺,举行仪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后,载歌载舞吃酒庆贺,宣告两人已经正式结婚。入夜,再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周围垒起高墙,出入只留一个门,吃饭喝水由男女双方家里亲人送,长则三月,短则四十天,让他们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实际就是好安心叮叮咣咣造小人)”轩辕黄帝这个想法一抛出大家都说好,上下响应立即执行,效果奇佳!不仅解决了近亲结婚造成的各种问题,还能避免因抢婚造成的战争纷争!而这种把夫妻二人送入洞房的结婚方式,就被口口相传成了人们常说的“入洞房”了!

还原历史的大婚名场面(新婚之夜偏偏叫)(4)

为何“入洞房”后来又被称作“洞房花烛夜”了呢?其实呢,这也有一个传说,据说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出现了一位部落联盟首领陶唐氏,又称作尧帝!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尧很贤明,非常关心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那个时候农牧业不发达,帝尧专程到仙洞沟牧马坡与牧民谈论驯服牲畜,突然尧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只见不远处有一位漂亮女子,手持火种飘然而来,犹如仙女下凡!尧连忙问牧民,这位姑娘何许人也?一问才知道这个仙女就是给牧民送“火种”的鹿仙女,这一次短暂的邂逅,让尧是朝思暮想,一心惦念着美丽的仙女,可人家是仙女啊,谁知道现在身在何方呢?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还原历史的大婚名场面(新婚之夜偏偏叫)(5)

三年后,尧帝去拜访圣贤路过姑射山黑龙潭时,猛然蹿出一条巨蟒,吐着信子直冲向了尧,尧一看来不及跑了,干脆就闭上眼睛听天由命了!这时,突然一头放着五彩光芒的神鹿出现,纵身跳到帝尧身前护住他,倾手一指,只见那巨蟒浑身颤抖,随即遁入山谷!尧闭眼良久见没有动静,睁眼一看,原来是神鹿救了自己,正要准备叩拜感谢之时,神鹿瞬间化作仙女!原来是日思夜想的鹿仙女救了他啊!尧惊喜,上前拜谢鹿仙女的救命之恩,并倾诉自己对仙女的仰慕之情!

还原历史的大婚名场面(新婚之夜偏偏叫)(6)

第二天,鹿仙女领着帝尧游览姑射山,鹿仙女指着闪闪发光的大镜石说:“我常常对着它照面整容”,走到涧沟下的石台边说“我常坐在这台上梳理头髻,我喜欢这山水之灵秀,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但从见到你以后,我敬佩你匡扶天下的大志和爱民如子的仁慈,愿与你结为夫妇,助你光大帝业”。帝尧听后,十分激动,二人遂订立婚约,择定吉期成婚。帝尧与鹿仙女双方结鸾俦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耀眼,照得南仙洞如同白昼一般。后来人们便称这新婚之夜为“洞房花烛夜”!

还原历史的大婚名场面(新婚之夜偏偏叫)(7)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翻看史料,洞房花烛一词出处是北周·庾信《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古人就“洞房”咏诗的佳作也不胜枚举。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咏道:“甲等高闼,洞房结阿阁。”北周瘐信有《三和咏舞诗》,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唐朝诗人宋庆馀在《近试张水部》诗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您更喜欢传说还是佳句呢?欢迎留言评论!

#洞房##历史##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