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愈从小就是孤儿,三岁丧父,跟随兄长韩会生活,十几岁时,韩会又英年早逝,于是跟着寡嫂郑氏一起躲避战乱,最后终于在宣城定居下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韩愈的人生遭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韩愈的人生遭遇(韩愈坎坷仕途)

韩愈的人生遭遇

韩愈从小就是孤儿,三岁丧父,跟随兄长韩会生活,十几岁时,韩会又英年早逝,于是跟着寡嫂郑氏一起躲避战乱,最后终于在宣城定居下来。

少年生活的颠沛流离让他懂事很早,读书非常刻苦,根本不用人敦促。正所谓“不待扬鞭自奋蹄”。

十八岁,韩愈独自来到长安,想参加科举考试。但由于淮西藩镇军阀内讧,粮食运不到长安,中央禁军也蠢蠢欲动,当时朝廷根本没有心思举行科举,于是韩愈只好失望地返回宣城。

第二年再去,却名落孙山。第三年再考,仍然败北。第四年再考,再落榜。贞元五年,二十一岁的韩愈再次失望地返回宣城。

苦学三年后,韩愈又来了,这次终于考中了进士,韩愈激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幸运之神并未就此眷顾他,要想做官,要想出人头地,还要通过吏部举行的铨选考试。

第二年,自认为品学兼优的韩愈选择了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没想到被刷。韩愈失望之极,正好这时将他养育大的嫂嫂郑氏在韩氏老家河阳去世,韩愈非常悲痛,返回河阳,为郑氏守丧五个月。

再次来到长安时,已是次年,二十六岁的韩愈再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再一次被刷。韩愈不服,次年又考一次,仍然被刷。

韩愈灰溜溜地返回河阳,他的信心已经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十年京华梦,韩愈最好的青春奉献给了长安的考试。

好在他还年轻,而且好歹中了进士,而且他在备考期间,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从事另一项工作——写古文。正是这项工作,给他之后的人生带来转折,也成就了他千古文章大家的领袖地位。

所谓的古文,是相对于朝代来说的。唐朝人瞧不起魏晋南北朝那种华而不实的骈体文,转而推崇教久远的秦汉时期的诸子散文。最先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独孤及和梁肃。韩愈在长安的这些年,就一直跟从他们学习,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自己在京师文坛创立了一定的名声。

回到河阳老家后,小地方容易突显人才,韩愈的名声更加响亮,于是驻扎在中原地区的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聘请他去做帐下的节度推官。在这一职务上,韩愈做了三年,在这三年间,韩愈已经开始确立他在文坛上的老资格,全力培养提携张籍等文学后进。

然而,韩愈不知道,一次极为惊险的生死瞬间正在向他靠近。

贞元十五年,董晋病逝,军司马陆长源执掌了大权,素有造反传统(士兵造大帅的反)的宣武军统领和士兵之间再次出现了裂痕。陆长源性格刚烈,早就看不惯士兵的骄奢淫逸,要大张旗鼓好好治治他们,那些老兵痞们则蠢蠢欲动,想要兵变把陆长源赶下台。

双方一触即发,处于推官(负责刑狱)位置上的韩愈一下子陷入了一个尴尬的两难选择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三十六计》早已教导过我们:走为上。于是韩愈趁着董晋的灵柩出境,立刻离开了宣武军的势力范围。

他前脚刚走,士兵就攻进了帅帐,杀死陆长源等人并残忍地煮食之,给韩愈上了极为沉痛的一课。

同年冬天,三十二岁的韩愈从徐州来到长安,再次参加吏部的选官考试(铨选),这次终于顺利通过。次年春天,终于具备做京官资格的他被任命为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四门博士(是一个专有名词,不是指哪四门),负责教授官员子弟和一些被认为有才干的庶人子弟。

这年休假回洛阳,韩愈途经华山,心血来潮上去游玩了一把,没想到又面临了一次生死考验。

据唐代笔记小说作家李肇的《国史补》的描写,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绝峰,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恸哭。华阴令百计取之,乃下。

而韩愈自己的诗《答张彻》也专门记录了这次登华山的过程,可以印证李肇并非虚构,乃确有此事。

与上次的生死须臾令人后来想起寒毛乍立不同,这次的生死考验主要是对心灵的考验。这次的考验虽然带有偶然性和戏剧性,但也很好地检验了韩愈的人生态度和坚定了他后半生的使命担当。

那就是作为一个有着人生自觉的人,绝不能轻易死掉。

他才三十二岁,文章事业才刚刚起步,他已经预见到了这场将以他为首领的“古文运动”,必将长久而深远地规划整个中国文坛的走向。

他不能这样轻率地死。那些认为韩愈大哭是脓包、认为韩愈有恐高症的解释,其实都是没有真正了解韩愈性格的本质。

《国史补》首句就说了:韩愈好奇。唯有好奇的人,才有真性情,唯有真性情的人,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唯有写出流传千古文章的人,才可以说是建立了文学事业!

做官与写文章并不是并行的,而是相悖的。因为做官并不需要真性情。甚至做人都不能太真性情。

于是韩愈的仕途就像鲁迅的诗说的: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即使是运气罩在头顶上了,一翻身还是要碰头。

从华山上捡得一条命后,次年,韩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表面上看,他是要时来运转了,但是正是这个职位的性质和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立刻就要碰头。

就在该年,关中地区大旱,饥民遍地,饿殍遍野,许多灾民涌向长安。京兆尹李实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谎称并无旱灾,百姓安居乐业。

监察御史的全部职责就是监督和弹劾官员,而韩愈的性格又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因此他立刻上疏弹劾李实。李实能做到京兆尹,背景深厚,反咬一口,称韩愈诬告,结果韩愈被贬到广东连州做山阳县令。

《新唐书》和《旧唐书》都认为,韩愈这次被贬官,原因是他上疏数千言痛陈宫市之弊端。宫市是宫廷与民间做买卖,说得难听点就是皇帝与百姓争利。唐德宗拜读了韩愈毫不留情面的谏书,十分生气,才把韩愈打发出京城。

无论具体原因是什么,反正韩愈是才做京官不久就碰壁了。

好在第二年秋天,唐宪宗登基,大赦天下,韩愈得以离开广东蛮荒之地,迁任于湖北江陵府做椽曹。次年,唐宪宗听闻韩愈的大名,认为他是一个值得重用的人,于是把他召回长安,再次担任国子监博士,不久又升任为都官员外郎(正六品上),再不久出任河南令(正五品上)。河南令任期满后,又调回京城,任职方员外郎(正六品上)。京官比地方官吃香,而职方员外郎属兵部,都官员外郎属礼部,兵部比礼部更有实权,因此这一来一回,韩愈又升了半级。

就在这时,韩愈又卷进一场官司里。

之所以被卷进这场官司里,是因为韩愈真正看重的并不是自己的仕途升迁,而是自己的良心。

事情还要回溯到韩愈那次登华山。当时的华阴县令叫柳涧,他听说被困在华山绝顶之上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韩愈之后,千方百计把韩愈救了下来。这也算得上是救命之恩,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涌泉之恩,当大海相报。当时韩愈却没有办法报答柳涧,于是只好把这个人的名字死死记在心里。

就在韩愈回京任职方员外郎的路上,他听说柳涧被人免去了县令的职务,免去他职务的人正是他的上司华州刺史阎济美,阎济美离任后,接任的华州刺史赵昌再一次把柳涧降职,直接贬为蜀中的房州司马。

这还了得,明明是大官相护欺压小官嘛!韩愈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已经不是监察御史,没有了弹劾之权,没有考虑直接上疏参与别人的事务纷争带来的后果,毅然决然上疏请求重新审理这件事情。

奏疏呈上去之后,好长时间没有动静。后来唐宪宗考虑到韩愈是名人,得给几分面子,于是派出监察御史重新调查此事,调查的结果是,柳涧确实有贪污的事实。于是韩愈得到一个“妄论”的罪名,直接免掉了职方员外郎,重新被派去教书(复为国子博士,国子博士虽然是正五品,官阶比职方员外郎高,但没有实权,因此是明升实降),柳涧也再次被贬官。

到这件事结束,韩愈已经四十四岁,就要过四十五岁的生日了,但仕途却一点也不顺利。明明很有才学,也有名望,皇上也比较看重,但就是不顺利。别人的官是越做越大,他却是反反复复跳来跳去,还是在五品六品上徘徊。

由于仕途不顺,韩愈连自己的文章事业也有点怀疑了。于是,一来为了发发牢骚,二来为了坚定自己的志向,他用汉赋的形式写了一篇十分有意思的文章《进学解》。

文章大意是这样的:老师教训学生,要好好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不要担心没有伯乐来发现你们,要担心你们自己的学业不够精纯。学生笑话老师道,您的学业是够精纯了,但为什么还是动辄得咎,仍是一个教书匠呢?老师道,你们懂个屁,用不用我是宰相的事情,就算不用我,难道我就不能学习孔子孟子吗,他们一生没有得到重用,但却为后世建立了万世师表!现在我虽然勤学,却没有什么大成就,还能在这里做你们的老师,已经是非常幸运了,我还能期盼什么呢?

短短不到一千字的文章,却有几次主题上的转折,而且将自己的牢骚、操守、期盼浑然天成地契合在字里行间,韩愈确实是文章高手!

据说当时的宰相看到后,认为韩愈有编史的才能,调他去修史,后来又任过科举考官、皇帝秘书,升任为中书舍人。

但是,未敢翻身已碰头是韩愈的紧箍咒,很快,就有人嫉妒韩愈,寻了一个在今天看了十分可笑的理由(古代称呼字表示尊重,韩愈在文章里对一个资质平庸的人称字),让韩愈去做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右庶子),从而离开了最高权力的核心(皇帝)。

元和十二年(817年),四十九岁的韩愈迎来了仕途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由于唐宪宗是一位非常贤能的君主,这一年,中央政府终于开始腾出手来专门收拾淮西藩镇势力,并且通过裴度(帅)、李愬(将)等人的配合,一举生擒了淮西藩镇的主要叛将吴元济,创造了“李愬雪夜入蔡州”的著名战役。这一战打下来,各地藩镇震骇不已,纷纷表示愿意效忠朝廷。被安史之乱阴影笼罩近半个世纪的中央朝廷终于再次建立了自己的权威,“元和中兴”具有了最坚实的底气!

这次平叛战役,韩愈以裴度军司马的身份随行。在李愬还没有行动的时候,韩愈就建议裴度出一支偷袭蔡州,必能生擒吴元济,但裴度还未来得及采用,李愬已经连夜强行军一百二十里,乘虚攻入了蔡州城。因此大家都很为韩愈惋惜。

按说都是为皇帝工作,这也没什么,况且李愬也不是一个争功的人,他打下蔡州城之后,迎接裴度进城,姿态很谦恭,“拜谒道旁”。

于是,大家皆大欢喜,参战的人个个加官进爵,裴度封为晋国公,李愬封为凉国公,韩愈也升任为刑部侍郎,终于完成了从五六品向四品大员的转变,也算是进入了中央的权力中心。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韩愈的人生特色,那就是一旦稍有起色,就会有一个但是——李愬没想法,并不代表他老婆就没想法。

为了纪念这次战役,唐宪宗命大手笔韩愈撰写《平淮西碑》。这虽然是一篇命题作文,却不大好写,各方面都要兼顾到,包括皇帝的功劳,大帅裴度的功劳,名将李愬的功劳,不但要兼顾到,还要轻重不一。韩愈完成得还算不错,并且由于文字精彩绝伦,一时间朝野纷纷传诵,堪称一篇奇文。

但是,李愬的妻子看了之后却是大怒,因为里面有一句“帝曰汝度功第一”,把裴度的功劳摆在了第一位。这位贵妇人的身份不简单,是唐宪宗姑母的女儿,也就是皇帝的表姐妹,在她的撺掇下(说韩愈有私心),唐宪宗下令磨去了韩愈写的碑文,由大学士段文昌重写。

韩愈被打脸了。虽然没有被降职,没有被申斥,但这件事让他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和人生的无奈。

但他是韩愈,他遭受的挫折已经够多,他应对挫折经验丰富,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坚强。他毫不妥协的性格没有丝毫改变,心灵的抗压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接下来的“三大战役”中充分展现出大无畏、大爱和大勇,彰显人格的光辉。

如果把这“三大战役”分为三折戏的话,第一折就是斗佛。

这要从唐宪宗说起。自从淮西军阀平定,元和中兴的局面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推许后,唐宪宗开始骄傲起来,他开始宠信宦官,重用佞臣,更让人无语的是,他开始想要长生不死。一时之间,他迅速完成了贤君向狂热佛教信徒的转变。

元和十四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唐宪宗李纯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派出宦官代表自己,去凤翔迎接佛骨舍利。这个佛骨据说很不简单,藏在凤翔护国真身塔里,是释迦摩尼的一节指骨,塔里同时还有他传法的佛经,三十年一开,开则物阜民丰。

佛骨和佛经被接入长安,顿时整座长安城都轰动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小老百姓,都倾尽财力施舍,想要成为佛骨供养协会的一份子,有的村夫愚妇还自毁身体,拦在道路上痛哭流涕,只求一瞻佛骨真容。

韩愈愤怒了。他从来就是最纯粹的儒家学派践行者,对佛教深恶痛绝,这种群魔乱舞斯文扫地的情况他看不下去,他从来都是有话就说,不吐不快。于是他连夜起草奏疏,写出了著名的《论佛骨表》。

一下笔韩愈有点没收住,他说:不知陛下您知不知道,在三皇五帝时期,是没有佛的,但这些帝王都在位的时间很长,活得也很久,在上古夏商周三代,也是没有佛的,但那些著名的君王也活了很久。到了汉明帝时期,有佛了,但汉明帝只做了十八年天子。再往后,那些信佛的帝王,一个比一个短命,最出名的梁武帝,三次出家,最后被反贼梁景困在台城,活活饿死。由此可见,“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写道这里,韩愈悚然一惊,才知道自己写的有点过头了,于是开始笔锋一转,后面长篇大幅为唐宪宗找台阶下,说信佛并不是皇上的本意,皇上如此英明神武,岂有不会作出正确抉择的道理?看来我是多虑了。。。。

写完,韩愈又读一遍,还是觉得开头两段有点刺眼。但他是个牛脾气的人,写了就写了,本来就是自己想表达的,管他呢,不改了!呈了上去。

就在这一念之间,在与皇帝斗气的这一瞬间,他命运的天平又一次严重倾斜了,虽然他彰显了大无畏精神和站稳了道德立场,但他遭受了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挫折。

唐宪宗只看了开头两段,就暴跳如雷,好不容易忍了一夜,第二天立刻召开宰相会议,让他们拟定韩愈的罪名:杀!裴度说,皇上,韩愈本性还是忠君爱君的。唐宪宗说,他骂我奉佛,算的了什么呢?但他咒我死!忠君有这样忠的吗?必!须!杀!于是韩愈被定为死罪。

好在唐宪宗虽然暴戾,但还没有发明后来明朝时常用的廷杖之刑,直接将韩愈拉过来大棍打死。于是等他气消一些之后,一些皇亲国戚也替韩愈说话,唐宪宗想想,只因一封谏书就杀大臣,自己日后的名声不好听,于是下令把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时隔十五年后,五十一岁的韩愈又来广东了。上一次他来,是被贬为连州山阳县令,那时候他才三十六岁,原因是弹劾京兆尹李实结果被李实反咬一口。

这一次,韩愈年纪更大了,而且受到的挫折更重,差点成为刀下鬼。

但来到潮州后不久,韩愈很快忘记了京城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开始上演他威武雄壮的第二折戏:斗鳄。

潮州靠海,又属于亚热带地区,江水中有大鳄居住也很正常。大鳄吃小鱼小虾吃腻了,上岸来换换胃口,偷猪摸羊也很正常,前任刺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韩愈却做不到。

他明确向鳄鱼宣战了。

他是文人,崇尚君子动口不动手,现在既然要动手,少不得也要先礼后兵,先写篇文章。写文章是韩愈的长项,他成于此败于此,功于此祸于此,爱于此恨于此,这次他要威吓于此。他写了一篇痛快淋漓的战斗檄文,名曰《祭鳄鱼文》。他带着全城官民一起来到江边,读了文章,烧掉,将一只猪一只羊扔进江里,说,吃吧,这是你们最后的美味了!

与他其他文章一样,韩愈这篇《祭鳄鱼文》也写的意气纵横,韩愈说:鳄鱼们听着,你们能够长期居住在这里,是因为潮州偏远蛮荒,还没有沐浴天子的圣德所致,现在既然我来了,带来了天子圣德,你们就应该回避。大海广阔你们知道吗,什么吃的都有,鲨鱼鲸鱼随便你们吃!现在本刺史跟你们约定,三日之内,你们搬到海里去住,如果三天不走,我就等五天,如果五天不走,我就等七天,如果七天还不走,对不起,我喂你们淬了毒药的强攻硬弩,直到把你们杀尽为止,你们可不要后悔!

据说这么一威胁之后,江中的大鳄们果然乖乖退出了韩刺史的历史舞台,跑到海里去喝海水去了。

这里不讨论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与否,只想说的是,一旦接近民生,韩愈就像重新焕发了生机一般,做事无论好坏,只问该不该。就像他自己也知道这样威胁鳄鱼不一定会有直接的结果,但他必须去做。在这中间体现的一种精神,是他的品质最可贵之处,也是成就他伟大的一块最重要基石。因为这种精神,就是儒家传统里承续不衰的“民为贵”。

韩愈在潮州的时间并不久。第二年,唐宪宗对他的厌恶逐渐淡化,同意将韩愈内调为袁州(江西宜春)刺史。在这里,韩愈延续了他“民为贵”的做法,禁止买人为奴,体现出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同年冬天,韩愈被调回京城任国子祭酒(中央最高学府校长)。次年,唐宪宗驾崩,二十四岁的唐穆宗李恒登基,韩愈迁任兵部侍郎。

如果我们知道韩愈三年后就将去世的话,就会明白此时已经到了他人生的晚期。但他既然是主要演员,就不得不继续演完第三折戏:斗贼。这折戏也可以称得上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出戏,展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所谓贼,是唐朝中央朝廷对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的称呼。后来安史之乱平定,那些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就成了贼,他们与朝廷明争暗斗,不仅经常威胁朝廷索要钱粮,而且还以叛乱为乐趣,乐此不疲。

韩愈这次就要独自一人去面对一次叛乱。

长庆元年(821年),成德军都知兵马使王庭凑集结牙兵作乱,杀害节度使田弘正全家及其部属、将吏等三百余人,并且恬不知耻地向朝廷要封号,要求任命自己为成德军节度使,不然就撕破脸皮造反。

唐穆宗即位后只知道吃喝玩乐,而且认为现在天下太平,朝廷没必要养着那么多士兵,于是下令裁军。没想到现在王庭凑当头一棒,唐穆宗慌得六神无主,无奈之下只好答应王庭凑的要求,不仅赦免他造反无罪,而且任命兵部侍郎韩愈为宣慰使前去安抚。

韩愈出发后,文武百官都为他惋惜,唐穆宗也知道王庭凑是个暴力狂,韩愈此行其实颇为凶险,也后悔了,于是派人追上韩愈说,你先到成德军边境观察一下形势,形势不好呢,你就不要进去了,至于他真要造反么,管他呢,以后再说。韩愈说,多谢皇上的关心,为君主分忧,是我作臣子的本分。说完毅然决然前往镇州去见王庭凑。

到了镇州,王庭凑勒兵严阵以待,虎视眈眈地看着这个文弱书生。韩愈很淡定,进入大堂坐下,见院子里的士兵还拿着兵器像看着猎物一样看着自己,笑了笑问,皇上让我来任命你为节度使,你们这是干什么?王庭凑一听,心放了下来,马上说,这是士兵们的意思啊,不是我的意思。韩愈脸色突变,指着他骂道,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才任命你为新节度使,没想到你竟然连这些士兵都指挥不动?

王庭凑落了下风,自觉理亏,讪讪地一笑,挥挥手让士兵们退去。这时一个士兵拿着刀冲到韩愈面前(注意,这不是事先排练好的),恶狠狠地说,先太师(对王庭凑老爹王俊武的尊称)曾经帮助朝廷平定朱滔,他的血衣还在这里,朝廷有什么理由认为我们是叛军?面对如此霸道的逻辑,韩愈微微一笑,问道,你们还记得王太师,那最好不过,我问你们,王太师曾经也叛乱过,后来归顺了朝廷,朝廷给他加官进爵,他由叛乱变为归顺,做得对还是错呢?那士兵道,自然没错。韩愈道,那就是了,由叛乱变为归顺,富贵就不会远,我再问你们,从安禄山史思明到吴元济这些叛贼,他们的子孙还有在朝中做官的吗?那士兵道,好像没有。韩愈笑笑,那不就结了,叛逆而死不悔改,祸也就近在眼前,当年田弘正归顺朝廷,朝廷就没有亏待他,他的子孙有的还是孩子,都被授予高官。士兵们一听提到田弘正,情绪又上来了,叫道,正是因为田弘正刻薄寡恩,所以我们才被逼反抗。韩愈捕兽半天,就等着这句让他们入网,闻言脸色顿变,喝道,就算田弘正刻薄寡恩,你们杀了他也就算了,又杀害他全家老小三百余口,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士兵们被他的气势震住,觉得理亏,一齐道,您说得对。王庭凑一看形势不好,搞不好自己的队伍还要被韩愈策反了,于是马上挥手让众军退出去,厚颜无耻地笑道,您大人这次来,到底有何吩咐?韩愈道,听说你把深州城紧紧围住?神策军的将领,像深州牛元翼这样的比比皆是,但你敢出兵围他,就是公然向朝廷挑衅,朝廷不能不管。王庭凑道,我马上撤军,您大人一路辛苦,在下略备薄酒,还请赏脸喝一杯再走。

事情至此平定。回朝后,唐穆宗大悦,让他转任吏部侍郎(六部里吏部最牛),次年又升任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韩愈做了京兆尹后,京城神策军的将士都收敛了很多,私下里说,别去摸韩大人的老虎屁股,他当年连皇上的佛骨都敢烧,王庭凑那样的恐怖分子都被他震住,我们还搞什么呢,老实呆着吧!

终其一生,我们发现韩愈确实是大唐时代乃至数千年来最牛逼的文章高手。他教训王庭凑将士的那篇说辞,也是一篇高明的文章,丝丝入扣,暗藏深意,最后一句击中人心。

与那些空谈道理的文章相比,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最实用的一篇奇文,别人写不出来,只有韩愈写得出来,因为只有韩愈有如此的浩然正气,这也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

苏东坡赞扬这位前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这是对韩愈最好的评价!

虽然气势逼人的文章常常让韩愈吃尽苦头,但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挺立风骨,让他当之无愧为千古文宗;虽然韩愈的性格有狂狷的一面(比如韩愈仇富仇权,他对那些权门豪族非常鄙视,“如仆隶焉,瞪然不顾”),但这无损于他最核心最纯粹的道德品质:正直。

正直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对许多挫折、许多诱惑,走许多弯路,碰许多次壁,受许多次伤,越长大,前路似乎就越迷茫,社会就像一头怪兽,吞噬你的才华,让你一路跌跌撞撞,但无论何时何地何情境,我们都要坚持这最重要的根本。

过好一生不容易,坚持正直,越到最后,生活越会高看你一眼。

不是吗,韩愈就是我们活生生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