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以京沪铁路为界限,以东多丘陵和山脉,以西多为平原。而在东部的丘陵和高山之间,也有些相对平坦的良田。大束镇,应该就是邹东最大的一个乡镇,所谓大,是综合了土地面积和人口,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经济实力。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1)

阡陌交错——黑圈为杨伯峻所说的闾丘邑所在地

《春秋·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中有明确记载: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左传》进一步注释并展开:“春闰正月,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是说:鲁襄公二十一年年初,一个名字叫庶其的邾国大夫,带着两块地,一块叫漆,一块叫闾丘,来投奔鲁国。鲁国君臣大都很高兴,当时的执政官季孙宿(名叫宿,季孙宿是尊称,后人称季武子,武子是去世后的谥号)把襄公的姑姑许配给了他,而且另外又封了块好地给他,大概是作为国君姑姑的陪嫁。庶其的随从人员也都一一得到了赏赐。

杨伯峻注释《左传》,认为闾丘在大束的东曹村和西朱村一带(地图上看东曹村在西边,西朱村在东边,不知为何)。也就是说,古人在曹村和朱村建的邑,以开垦周边的大片耕地。即便单纯从网络地图上看过去,就能看到此处土地比较平坦肥沃,而且有小的河流经过。河流细小,就不容易有洪涝灾害,要知道以当时的人力物力,很难对抗天灾,而涝比旱更难应对,洪水淹没耕地往往会造成庄稼绝收,并由此导致人民流离失所。还别说,“闾”字完全符合该地的地形特点,古人造字起名,想象力和严谨程度,真的不是盖地。(现在则是什么什么豪庭,什么什么御园,俗不可耐。)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2)

杀缯国国君祭河妖迁都峄山——毁誉参半邾文公

闾还有一个意思:当时的户籍,五户为一比,二十五户为一闾。丘,就是高起的土堆,小土丘,可以理解为把邑建在了一个土丘上,抑或是堆了个土丘,造房子,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打场晒粮。

另外,邾国国君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颛顼,颛顼对玛瑙非常喜欢,传说他死后葬于玛瑙产地——医巫闾山。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之“释地”篇中,曾经记有“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

另一块地叫漆,杨伯峻说在邹县东北(杨著书当时是邹县),根据现在的地形地势,应该在马庄一带。从地图上看,马庄和大胡一带,民居非常密集。北边是铁山东面的丘陵高地,南边有河流经过,可谓依山傍水,“漆”有三点水,还真是名副其实。区域内,现在的大小西苇村,“西”疑似由“漆”演变而来。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3)

良田变民居

鲁国得到了这两块家门口的宝地,又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城漆,也就是在漆这个地方筑城。当时的邾国都城在“绎”,也就是峄山脚下的一个地方。有城必然有驻军,这样一来,鲁国的势力范围就离邾国的首都更近了。邾国如芒刺在背,几乎到了寝食难安的程度。

鲁国的做法合情合理,国家之间为了领土打来打去,现在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只有笑纳。据考证,襄公的姑姑当时差不多已经四十来岁了,就是放到现代社会,也是一把年纪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虽然贵为国君的姑姑,但是嫁给这个外国的贪污犯,咱不吃亏。”

这次事件,意外地让另外一个鲁国大夫名垂青史。《左传》原文: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季武子以公姑姊妻之,皆有赐于其从者。于是鲁多盗,季孙谓臧武仲曰:“子盍诘盗?”武仲曰:“不可诘也,纥又不能。”季孙曰:“我有四封,而诘其盗,何故不可?子为司寇,将盗是务去,若之何不能?”武仲曰:“子召外盗而大礼焉,何以止吾盗?子为正卿,而来外盗;使纥去之,将何以能?庶其窃邑于邾以来,子以姬氏妻之,而与之邑,其从者皆有赐焉。若大盗礼焉以君之姑姊与其大邑,其次皂牧舆马,其小者衣裳剑带,是赏盗也。赏而去之,其或难焉。纥也闻之,在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而后可以治人。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夏书》曰:‘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将谓由己壹也,信由己壹,而后功可念也。”

翻译成现代文,大致的意思是:邾国的叛国者庶其带着两块土地来投奔,受到了优待,这种对罪犯的礼遇,导致了鲁国世风日下,盗贼横行。执政官(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季武子)质问公安部长。公安部长非但不承认错误,自我批评,反而解题发挥为自己辩解,说咱们国家对庶其这个“大盗”这么友好,是鼓励犯罪,让他无法治理。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这个局面他不能改变。还引经据典,来了一段绕口令:“想着它它在,放下它它也在;说出它它在,允许它显现它还在——只有上帝有这个意念的功力。”这是说遵守行为准则的意念与自己融为一体,真的与自己融为一体了,这以后它的功用就能想象得出了。

臧武仲是当时的著名人物,世袭司寇,祖父是被称为圣人的“臧文仲”,当代后裔臧克家有一篇《有的人》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德才兼备,曾经预言孔子:“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有良好行为以及完美道德的圣人,他本人就算没有当到国君执政的大位,他的后代子孙必定有才德出众的达人。)。他的一番推脱责任的表述,说得义正言辞,气势恢宏,实际上捣糨糊和稀泥,但是足够糊弄天下人,搞得季武子一时间竟无以应对,悻悻而归,肯定一边往外走一边嘟囔着:“没能力就说没能力,怪什么大环境!”

接收并礼遇有加于叛国者,这样不大光彩的事情,鲁国的历史书《春秋》予以记载,《左传》解释是因为土地宝贵。并且借臧武仲的一番话,表明了鲁国君子的“根本立场”。套用现代中学阅读理解的出题风格和行文思路,可以总结概括为:作者通过庶其来奔这次事件,一扬一抑,反映了鲁国决策层面对利益诱惑时的矛盾复杂心理。

二邑的归属问题。邾国的国都,最初在曲阜市东南方向的南息诹村。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4)

陬-邾-邹——读音非常关联

从地图上看过去,这里也是一片相对平坦肥沃,处在沂河的上游,不缺水而又没有水灾的土地。闾丘邑几乎在其正南方向,漆邑在其西南方,而鲁国国都在其西边方,据此推断,二邑之前都是属于邾国所有,而且是其重要的领土及耕地所在。

而邾国最初的这个首都地址,离开鲁国国都曲阜实在太近,况且人家是周天子同姓(亲生的,都姓姬),必然压迫欺负异姓(邾国国君姓曹) 的小国。无奈,邾国只有迁都,先是迁到了凤凰山下的大律村,后又迁到了峄山脚下。这样一来,二邑靠近鲁国反而更近了,被鲁国吞掉是迟早的事情。

剧情应该是这样:邾国有大夫,拥有闾丘作为食邑(收入来源),就用闾丘作为姓氏。后来,闾丘氏离开邾国,去到发达的齐国发展,这块土地于是后来也曾经被齐国所有。由于战乱,鲁国和齐国一度都无力顾及,东方的莒国向西扩大势力范围,也一度占有过。但最后,还是被邾国乘乱夺回,直到叛国者庶其跑路送给了鲁国。而此时,有个叫闾丘婴的后人,已经奋斗到了齐国权力决策层。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这边鲁国和邾国纷争不断,那齐国和莒国何故又要插一脚?那曾经的,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主人——闾丘氏,又是怎么回事?中间又有什么故事?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5)

当时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同时期,齐国那边有个崔武子(名崔杼),也是执政官,对等鲁国这边的季武子,可谓既生瑜又生亮,生逢其时,棋逢对手。那边郑国还有更著名的人物——子产,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可谓英雄辈出。这个崔武子,谥号武,是说他作为齐国的执政官,靠杀戮治理国家,同是“武”,而季武子深受“周礼”影响和三桓势力分权的制约,两个人可谓天壤之别。崔杼早年一度受到齐惠公的宠幸,惠公死后,他被排挤而流亡国外,后返回。在齐灵公弥留之际,崔杼拥立太子光,将政敌,包括齐灵公指定的接班人太子光的弟弟公子牙,统统杀光光,由此登上了权力巅峰。

崔杼为美女寡妇——棠姜(大夫棠公的妻子,娘家姓姜,所以被称为棠姜)所倾倒,他不顾别人的反对,娶回了家。周边的人劝说他这个女人克夫,而且都是同姓(周礼规定同姓不婚,崔杼姓姜,崔是氏)。崔杼相信武力,不信邪,敷衍说:“棠公已经代我被克了,我就没事了。”

当时的齐国,远离中原核心地带,男女关系比较开放。当时崔杼大概五十多岁了,而由他新立的国君齐庄公(后一个庄公,春秋霸主齐桓公的爷爷也叫齐庄公),应该还很年轻。棠姜的美丽,也把齐庄公倾倒。大概崔杼年事已高,加上公务繁忙,一来一去庄公就和棠姜勾搭上了。事情搞得满城风雨,还闹出了至今被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绿帽子笑话”:庄公把赐予崔杼的帽子拿来,再赠予他人,近臣提醒他不要这么玩,他非但不以为然,而且说:“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左传》这句话,让人理解起来有点费劲,我们不妨换一种现代人的话:“不就是顶帽子吗?干嘛这么较真,谁戴不是戴?”

作为一国的执政官,崔杼非常头疼,而对于国君,他又不能轻易废掉,更不能随便杀掉,弑君的罪名可不是闹着玩的,是要被各国谴责的,还会被记入历史,遗臭万年,哪怕杀掉的国君是个王八蛋。所以,必须采用阳谋和阴谋,用谋杀的方式,除掉这个由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国君。又一场血腥杀戮,由于齐国的“后现代”,齐庄公的玩火自焚,在所难免。(玩火自焚的齐国国君不乏其人,之前的齐懿公,任用与自己有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的两个人在身边做公务员,最终被二人联手杀死。)

崔杼发动对当时中原霸主——晋国的挑战,想在战争中乘乱杀死庄公,没有得逞。后来买通了对庄公有怨的庄公侍卫贾举,创造机会谋杀庄公。作为执政官的崔杼装病,而庄公借探望崔杼的名义去他家里,目的是想和棠姜幽会。崔杼埋伏了杀手,贾举屏蔽了庄公的一众随从,庄公被杀。一通乱战,贾举也被杀,庄公的侍卫们大都被杀。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6)

崔杼和庆封何尝不是权力斗争的受害者?

已经上升为庄公近臣的闾丘婴,闻风赶紧带上家眷跑路。和他一起逃跑的还有一个叫申虞鲜的勇士,此人不但勇武,而且很有头脑。他对闾丘婴说:“国君昏昧不能纠正,危险不能救援,死了不能跟着死,只知道藏匿自己所爱的人,那还有谁会接纳我们?”于是把闾丘婴的老婆孩子留在了国内。

这次血腥的政治清洗,还成就了齐国的太史兄弟,千古流芳。崔杼让太史不要记载他弑君,而是其它原因,比如庄公暴病死的。结果世袭太史的兄弟三人都不按崔杼的意思写,都被杀,到了老四依然坚持,崔杼只好随他去了。同时,另外一个史官听说兄弟三人被杀,也正赴死往这赶。

客观来说,崔杼虽然大肆杀戮,但是还没有丧失理智,最终还是放过了老四,还放过了晏子(春秋期间名大夫)。之所以这样,可能春秋时期的人,对于上天,对于周礼,对于国际舆论,还是心存敬畏。遗憾的是,到了秦始皇以后,政治斗争就变得毫无顾忌了,礼已崩乐已坏,统一成了一个国家也不存在国际舆论了。

没过几年,崔杼被庆封除掉,而紧接着庆封也被逼流亡,于是闾丘婴又回到了齐国。但是,权力斗争的屠刀已经放不下了,没过多久闾丘婴也被杀。

闾丘婴被后人追为闾丘得姓始祖。理解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一下科普。姓代表根本的血缘出身,氏是在姓的基础上繁衍出来的分支,春秋大夫们往往以食邑名称为氏。比如,邾国国君姓曹,所以邾国大夫,一般是邾国已故国君的后裔,也是曹姓,闾丘婴,因为祖上食邑在闾丘,所以被称为闾丘氏,久而久之,后代干脆就以闾丘为姓。这有点像封控期的上海,大家互相称呼都用门牌号,“六零一,出来做核酸,六零三,你团购的菜来了——”。

闾丘的后代,到了当代,出了一个叫闾丘露薇的著名媒体人。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7)

人中凤凰——闾丘露薇

闾丘露薇于1969年9月19日出生于上海,幼年父母离异,父亲再婚,母亲前往海外定居,她与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在周末偶尔会前来探望。

1982年小学毕业后,闾丘露薇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华东师大第二附中。在校期间,不但学习成绩很优秀而且十分活跃,而且担任过学生积极分子、宣传部长,初中开始即加入上海《青年报》上海中学生记者团,并担任了团长。

1988年闾丘露薇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加入大学之后闾丘露薇担任学校音乐之夜节目的主持人。

1992年7月,闾丘露薇从复旦大学毕业前往其母在深圳所开办的一家外贸公司工作。 11月,被深圳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聘用。在工作期间负责行政,在参加并通过了注册会计师专业资格考试后升为高级审计员。

1995年,应聘香港传讯电视中天频道的翻译、TVBS电视记者。

1997年开始在凤凰卫视担任记者、主持人;6月,和曾瀞漪一起跟随其上司加盟凤凰卫视新闻时事节目《时事直通车》,成为凤凰卫视的第一批记者。1999年在浸会大学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 。

2001年,在美国华盛顿现场报道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同年采访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及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三件大事;9月12日,“ 9·11”事件后,她作为战地记者,深入阿富汗前线做现场报道;11月,闾丘赴阿富汗战地采访,成为第一位进入阿腹地喀布尔的华人女记者 。

2002年2月和2002年底,两度前往阿富汗采访,成为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军轰炸巴格达时,在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4月初她重返巴格达并且在当地采访,半个月后又前往北京进行有关SARS的报道;5月底,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向她表示慰问。

2006年7月,拿到尼曼奖学金(Nieman Fellowship),暂时离开凤凰卫视,前往哈佛大学留学。

2007年5月,从美国返回香港,6月11日,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时间》节目出任主持人;同时在美国与朋友一起开办了新闻网站“一五一十部落”。 2009年,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总理记者会。

2011年,在利比亚班加西进行战地采访;2011年3月,在凤凰卫视《皇牌大放送》节目中担任前方记者; 6月,在西安讲述了赴阿富汗、利比亚等地的采访感受;7月15日,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中与许子东担任嘉宾;10月13日,做客新晚明星会并接受采访; 10月29日,赴厦门参加第七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12月3日,参加《杨澜访谈录》专访;12月28日,发表了题为《朝鲜其实正在缓慢的改变》的文章; 12月31日,主持凤凰视频推出的年终策划《逆光》。

2012年3月,发表题为《记者如何保持独立性?观察家而不是行动家》的讲座;5月27日,在“行走17年,与自己坦诚相遇——闾丘露薇新书沙龙”活动中担任嘉宾。

2013年1月7日,在凤凰卫视《正点新闻》节目中担任时事评论员;8月,担任《全民相对论》节目的主持人; 10月12日,在凤凰卫视《点滴凤凰人》节目中担任记者。

2015年5月22日,闾丘露薇宣布从凤凰卫视辞职。

——学霸的人生,果然不同凡响。

但是在2013年和2014年,她先后因为两篇文章,遭到内地网友的抵制和恶搞。2013年6月6日,闾丘露薇在《羊城晚报》发表文章《纽约式过马路》。闾丘露薇对“中国式过马路”和“纽约式过马路”的对比引起了网民几乎一面倒的质疑和吐槽。《纽约式过马路》引发网友“闾丘露薇体”群嘲。2014年4月21日,闾丘露薇的微博转载一条新闻《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 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并配发评论。随即,闾丘露薇的微博招致一片谩骂声。这里摘录几条网友恶搞的段子,供大家HAPPY一下:

吴法天:

#闾丘露薇体# 美国教师在上海性侵幼童,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被简单地评论为“中国式性侵”。但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美国人性侵儿童一定是在确保公知们会睁眼瞎,或能让美国政府来把他引渡回国的时候。而当中国的律师和女权主义者绿灯放行时,媒体一定是会让舆论不对洋人犯罪说三道四。(羊城乱报)

梦遗唐朝:

仿闾丘露薇:在巴黎看人偷情,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被简单评论为“中国式包二奶”。但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对爱是全身心的投入,而且都是在不影响各自家庭和睦的情况下。在新泽西看见杀手,如果不仔细观察,会被简单评论为“中国式杀人犯”。但你仔细看就发现,在他们暴力的背后,浓缩着温情和文化!

仰韶居主人:

仿闾丘露薇:在美国白宫,如果看到克林顿两口子各自、都在搞实习生,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被简单地评论为“中国式潜规则”。但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两口子嘿咻时候,都用的是高贵的洋文:Oh ,come on baby !

童怀祖:

#闾丘露薇体#:在美国遇到FBI监控的人,如果不仔细观察,会被简单评论为“中国式监控”。要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监控美国人时,一定确保不被发现或不对人民有任何惊吓和其他影响才窥视的,而当人民有所警觉时这些绅士一定会礼貌地邀请他们到FBI喝茶,并善意警告:中国黑客来了

II米线II

#闾丘露薇体#在印度看强奸案件,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被简单地评论为“中国式强奸”。但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印度的强奸犯一定是在确保被强奸者没有生命危险,或不影响被强奸者身体健康的时候才实施强奸,而当印度的强奸犯强奸完时,被强奸者一定是会让强奸犯先走。

AC青蛙王子:

#闾丘露薇体#美国大兵冒雨给奥巴马打伞,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被简单地评论为“中国式打伞”,是制度之殇、体制之恶!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士兵是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打的伞,洋溢了基层士兵对总统深切的关爱之意,流露出了浓浓的君民之情.而当天阴无雨之时,奥巴马则会主动要求不打伞

奥巴马夏威夷度假花费纳税人150多万美元,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被简单地评论为“中国式的挥霍”,但仔细看就会发现,他是在大部分美国人因为经济不景气而节衣缩食且众多城市连续遭遇强暴风雪袭击之时进行度假花费,体现了奥巴马带头振兴经济的决心,更体现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

好_我叫于小洋:

在孟买看人排队插队,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被简单评论为“中国式排队插队”。但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插队时是带有一份对自己一定能插到队的自信和热情,或不影响他人插队权利的时候才插的队,而当插队成功时,店家一定是会让先插到队的人优先

在英国看到出租车乱抢道,乱按喇叭,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被简单评论为"中国式出租车"。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是严谨认真高效的驾驶员,在不撞到行人和被开罚单的情况下,增加了都市效率。

闾丘邑所在的地方,现在是朱村和曹村,倒像是对邾国的无限怀念和留恋。朱,对应邾国;曹,对应邾国国君的姓。不知道现在这两个村有多少姓朱的和姓曹的,反正我只记得邹县在八十年代有个叫赵士纯的县委书记就是这里的人。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8)

2013年作为济宁人大常委原副主任的赵士纯访问企业

闾丘婴所在的大束镇,每逢集市,人山人海,真的如太史公说的:聚袂成荫,挥汗成雨。闾丘邑最北边的孟林,以前有大型庙会,被称为山头会,和钢山会、峄山会并称为邹县三大民间庙会。根据庙会的盛况,民间艺人创作了在国内获大奖的唢呐合奏《赶山会》,并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参加上海世博会表演,乐曲激情澎湃,让人热血沸腾。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9)

大束集1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10)

大束集2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11)

大束集3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12)

大束集4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13)

大束集5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14)

当初的庙会上坟堆里到处是人

而漆邑,原址不管是在马庄、大胡、二中,还是在大小西苇,抑或前后八里村、汪庄、杜庄、杨下,都已经变成了邹城新城的一个街区。

我的母亲出生在这个当初被称为闾丘邑的地方,这里承载了她幼儿时期的欢乐,少女时期的梦想。多年前,村村通到户户通,水泥路修到了每家人的家门口,民居都差不多,我经常找不到姥姥家的大门了。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15)

唢呐《百鸟朝凤》的豫剧腔调太重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16)

个人认为孔德远的《赶山会》超越《百鸟朝凤》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17)

平派鼓吹乐传人丁庆华演奏《十样景》

战国鲁国学府(邹城往事之春秋左传)(18)

邹城画家张胜远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