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读书(世界读书日敬一丹)(1)

世界读书日

在央视主持人敬一丹看来,读书、写书是她获得和传递力量的方式。她在这个过程中头脑激荡、心灵安宁,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生命。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敬一丹为我们带来她的随笔集《床前明月光》。书中,敬一丹以女儿的视角记录了母亲生命最后的时光。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不确定性,她希望这些关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能给大家带来慰藉,和面对明天的勇气。

敬一丹读书(世界读书日敬一丹)(2)

1

疫情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生命课

4月27日是我的生日,也是我母亲去世的日子。三年前的这一天,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母亲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我把她生命最后一段路程中的故事集结成书出版,取名为《床前明月光》。

对我而言,这次的写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种痛感的记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更清醒地认识了我的至亲,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生命。这让我明白,记录是有价值的。

后来,书稿写完了,我以为自己不会常常流泪了。然而,猝不及防,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直至今天,疫情的阴霾仍然笼罩着世界,我又常常流泪了。在疫情的背景下,一个名字、一句话、一个镜头、一封信、一首歌,都会让人百感交集。

我回想起2003“非典”疫情发生时,我和同事曾经在镜头前发声,为危机焦虑,忙得顾不上流泪。但如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却突然变得很脆弱。

疫情逼着人们直面疾病,直面生死,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焦虑和彷徨。但毕竟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我们需要一种力量,通过倾诉或记录来彼此慰藉。于我而言,写书是我获得和传递力量的方式,我能够把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家里的孩子们、和读者们进行一个深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之间会有更多的共鸣和理解。因为在阅读中,我们能够获得营养;在阅读中,我们头脑激荡、心灵安宁。

如果说,和母亲的告别是我们全家人的必修课,那么当下的疫情可能也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生命课。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契机,通过沟通和释放来走出情绪的阴霾。

2

接受医学有限,才能平静面对疾病

完成这本书首先是在完成妈妈留给我的作业。她是一个有记录习惯的人,而当失去了这种记录的能力时,她在病床上对我说:“你把这段写写吧,我不能写了。”

《床前明月光》的书名是我在母亲病床前想到的。在病床前陪伴,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我仿佛觉得妈妈一点一点走进暗夜。但是,即使是至暗时刻,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有光的,仿佛夜晚的月光一般。

妈妈还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我总是乐于看到心理医生的出现,心想:真好,病患多需要心理科学的帮助!医生看妈妈状态挺好,肯定地点点头。她环视着在床边陪伴的家人,说:“你们自己不要成为病人,得正常生活。你们如果情绪不好,就会对患者不利。妈妈看到你们正常地生活,她也高兴。”

“你们自己不要成为病人”——这是太重要的一个提醒。面对癌症,很多人会有一种绝望感。还有希望吗?还有多少天?怎么办?这些,几乎每天都在折磨着家人。那种压力和无助,会让我们焦虑、失衡、茫然。

在医院的环境里,人的心情更容易变糟。清晨的门诊大厅,人头攒动,众声喧哗。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会立刻感到自己变小了,要被淹没了。周围也许会突然响起纷杂的脚步声,继而是一片沉寂,有人走了。周围静下来了,心里却一阵阵翻腾。接着,就可能是一个失眠之夜。在手术室的门外,等待,是一种六神无主的感觉,每一分钟都过得很慢。

医生跟我们说:要接受医学的有限。

接受,可能是调整自己最重要的方式。疾病是一种存在,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轮回,这些是人不能改变的事实。接受疾病和生命同在,接受医学的有限,才能让自己心平气和地面对疾病。

我试图调整自己,让自己尽量地正常生活。我意识到,在病床前陪伴的家人,也要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哪怕去阳台上转一转,去走廊里走一走,去餐厅吃个饭。

每当在病房里看着窗外的时候,我总能得到一种调节。窗外的天空、白云、清风,似乎可以稀释病房里的紧张空气,缓解药瓶、管子带来的特殊压力。医院庭院里的榕树、绿叶、彩色的花,都给人带来舒缓的感觉。大自然是可以疗伤的,每次拾一片红叶回到病房,似乎也能把外面的季节和时令变换带给病床上的妈妈。

3

生命不会因任何事停下它的脚步

陪伴妈妈期间,有一些持续进行的工作,并不能因为我身在病房而停下来。比如说,每半个月,我都要为央视新闻录制《夜读·节气》。新的节气一个个到来,我一次次录音。有时在妈妈的病房,有时借用护士的值班室,有时在医院招待所的窗前。趁着妈妈睡了,趁着有其他家人在床旁陪伴,等到环境安静下来,我让自己心平气和,面对着想象中的自然环境,读出寒露、霜降,读出清明、谷雨。读着读着,心情竟然变好了。

有关节气的文字写得都很美好。我在其中体会到了季节更迭中的哲思,寒来暑往中的悲喜。录节气,是我在妈妈病床陪护中的一种转换,终于能从病房各种输液管上抬起目光,望见窗外的春夏秋冬。一面是活力渐衰,一面是生机依然。生命的轮回悄然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着。

就在前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阅读之声》重播了《床前明月光》这部有声书。这让我想到,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在听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另一方面,也许现在这样的书还是太少了,否则就不会用老的作品来重播。

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逝者渐远,留给我们的一切都将保持着生命的温度。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会帮助我们获得心灵深处的宁静。”这本书写的是昨天的事,但却是为了明天而写的。不论我们身处哪个年龄段,在面对明天,面对未来的时候,都逃不开生命的进程。生命不会因任何事停下它的脚步。疫情当前,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我也特别期待,大家能将对生命的思考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图:敬一丹提供

来源:健康报文化频道

编辑:于梦非 魏婉笛 张昊华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敬一丹读书(世界读书日敬一丹)(3)

敬一丹读书(世界读书日敬一丹)(4)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413XJUO4】获取授权

本文来自【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