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被外族侵占,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海战)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

  123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被外族侵占。

  1894年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一条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为克服自身地域狭隘的缺陷,其目光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隔海相望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中国。

  甲午海战主要分为三部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海战。三场海战中,尤以黄海海战为重,此战之后,北洋水师丧失了制海权,完全陷入到了被动挨打的地步

  尽管北洋军至少有亚洲第一的舰队和亚洲第一要塞,甲午战争中光是威海卫和旅顺两个海军基地周围的岸炮群就把日本人吓的不轻。但岸防的陆军斗志奇差,经常不战而溃,将最新锐先进的克虏伯岸防重炮丢给日本人来轰击北洋舰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丁汝昌一度想派出水师军队接管岸防阵地,为此还跟陆军将领发生冲突,这种奇耻大辱的事情竟然发生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

  北洋水师采用的是横队战术,船头对敌,联合舰队使用的是纵队战术,侧舷对敌。对于北洋水师的战术而言,让全部舰以镇远、定远为核心,切入日军战列,充分发挥己方两条核心主力舰的火力与装甲优势才是最有希望获胜的战术.镇远定远整场战斗中各中弹220、159发,但均无致命损伤。这也是北洋水师采取中线突破战术的底气所在。北洋水师的核心思路是保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将高速舰艇和低速舰艇混合编队,这样导致致远号等高速舰艇受制于定远号等低速舰艇,根本无法将速度优势发挥出来,自始至终处于不利地位,相反联合舰队将高速舰和低速舰分组编队,利用第一游击舰队的速度优势,迅速对北洋水师形成包夹的形式,进可攻退可守。在近距离交战上,北洋舰队仅有定镇大炮足可使用,而日舰上66门速射炮火力之密集,前所未见。日本海军史学者外山三郎在其所著的《日本海军史》中,尽管涉及甲午海战场的部分篇幅极有限,但仍然表 达了其对北洋海军所采阵型的认识。“日军致胜的原因,在于采用了能自由机动的纵队队形,充分发挥了速射炮 的威力。这表明日军的战术优于丁汝昌采取的、当时受到世界重视的、靠楔形队形实施冲击的战术。1876 年,日本聘请的英国海军中校 L.P.Willan 在进行炮术教习的同时,其有关海军战术的著作被日本海军 翻译为《舰队运动指引》、《海军兵法要略》、《舰内兵员部署法》,奠定了日本海军战术的理论基础。

  在黄海海战之后的几十年中,各国海军吸取了中日双方的教训,一方面继续提升舰艇的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一方面也在着力提升其航速与射速而且清一色都是以侧舷火力输出为主,都是尽量保证侧舷能有最大的火力。

  以1894年9月17日12点55分开战后一小时内双方实际参战军舰为基准,经过反复计算后发现:清日双方100毫米主战火炮的理论发射数据为,日军联合舰队为46242发,北洋舰队为2368发,双方的射速比是18.76︰1。显而易见,对于双方整个舰队而言,日方的100毫米以上主战火炮发射量几乎是清方的20倍。日军不仅发射的炮弹数量十几倍于北洋水师,而且炮弹的威力也远大于北洋水师。这秘密就在于双方炮弹用的“炸药”不一样,北洋水师用的是落后的“黑火药”,这是现在鞭炮用的火药(发射药是黑火药钝化之后的粟色火药,开花弹装药是黑火药 )。而日军用的是新式的“苦味酸”炸药,威力是“黑火药”的100倍。具体说,黑火药的威力只有硝氨炸药的10分之一,硝氨炸药的威力只有苦味酸的10分之一,也就是说1斤苦味酸相当于10斤硝酸氨或相当于100斤黑火药!

  中国的失败是偶然之中埋藏着必然的。

  回顾中国,朝廷内外有李鸿章这样的现代化官僚,军队中有刘步蟾这样的现代化军官,士人中也有魏源这样的现代化知识分子。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封建的农业国。财政税收仍以农业税和人头税为主,主要的税源是地丁、漕粮、洋税、厘金、常税、盐税等6项。地丁和漕粮,按照清朝定制,不便更改。关税则被帝国主义控制,未经列强一致同意,想要更改关税税率难比登天。所以,清政府只能在厘金、盐课和常税中想办法,财税活动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在甲午战争前较长一段时间内,财政收入与潜在的财政规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清政府不能有效地集中全国的财力进行近代化国防建设。钱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清政府财政收入很低是甲午失败的一个因素,据历史学家估计,甲午战前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的3%左右,而日本的这个数据却接近20%。甲午战争前夕,1894年6月30日,李鸿章提出添募士兵、加强北洋舰队等方案,并请求户部拨款二、三百万两,以作军费。清政府一开始竟然仅仅拿出18万两银子以充军费。经过反复商议,户部最后也只答应负责筹措150万两。清政府只好靠借外债来应战。其中主要是1894年11月、1895年2月先后两次向英国汇丰银行所借,分别为1千万两和1800多万两白银。

  清代前中期,各项财政收支均归中央支配,地方政府只是扮演“代办”角色。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中央财政无款可拨,不得不让各省自己筹款,并将部分财权下放各省。从此,各省开始截留税收,隐匿地方收入,致使清政府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对全国财政的控制能力。甲午军费筹集过程中,地方疆吏却对中央政府命令置若罔闻、互相推诿,甚至时时叫嚷财政困难。国内派系林立,军权不统一,国家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动员,南洋水师不救北洋舰队,淮军湘军如同陌路。而日本则早在1878年就建立了参谋本部,实现了军政、军令的统一。甲午战前,日本对舰队连续进行了两次改编,将警备舰队改为西海舰队,又将常备舰队与西海舰队合编为联合舰队。当时的最高统治阶层中,除了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战争的重要性之外,其他人仍没能走出历史惯性的局限其实,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海军的军费甚至窘迫到了连为现有的军舰增添21门快炮的61万两银子都掏不起的地步,只能先购买一半。自1887年购买一次新船舰后就一直未置新,而日本直到战争爆发前仍在一直购舰。而与此同时的日本却“节省经费,岁添巨舰”,终于后来居上,实力超过了北洋海军。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科技发展极大影响了国运。1870年开始,中国开始“同光中兴”时代,也出现了一次科技发展高潮,主要是向先进国家学习。当时日本也在进行科技改造,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日本科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清王朝,使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占尽优势,如日本专家下濑雅允研制的炸药使日军在海战中具有了很大优势,炮弹威力大,北洋水师深受其害。可见日本科技发展极大推动了日本走上强国之路。1894年甲午战争开战之际,双方的工业水准已经天悬地隔。

  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气动力的675家。工人人数38万人。铁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5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

  在海上,北洋舰队一败丰岛,再败大东沟,最后全军覆没于威海。在陆上,淮军则先丢朝鲜,再丢辽东,又丢胶东,就差没丢京师了。最后李鸿章不得不以72岁高龄赴日本乞和,挨了一枪不说,最后还是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作为战胜国的日本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朝野对此欢欣鼓舞。日本利用甲午赔款建立了强大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十年后歼灭了俄国太平洋舰队,奠定了之后与英美争霸与太平洋的基础。其中,现代化日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当年的这笔巨款,正是教育的现代化,为日本的科技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自从十九世纪中冶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海防大门之后,中国就开始了酝酿筹办近代海军的历史活动。她的诞生、发展、衰落,无不与中华民族经受的危机和苦难密切相关。在这一历史时期,对于饱受来自海上侵略、力图御侮自强的中国来说,海军的兴衰比以前任何一个世纪都更为引人瞩目。

  美国人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中法战争期间来华,甲午海战期间,作为“镇远”号大副与北洋舰队一道,参加了“大东沟海战”,身受重伤。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他回到美国,终日奔走于美国到处演讲,叙说中国舰队的英勇作战。1897年2月12日,也是丁汝昌在刘公岛自杀的2周年纪念日,在美国医院愤恨自杀。

  1897年5月27日,“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才在清政府的批准下在上海设立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正如盛宣怀所言:“有人言:日本有西法银行,故兵饷万万,皆借本国民债,无俟外求。中国地大民富而无银行,以官力借民债,虽数百万亦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