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核心任务(十分钟带你读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

上海人才大厦——中国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前些日子一朋友介绍了一小伙登门拜访,说之前在某个活动中听过我的课,拜访的目的是他在国内某城市运营了一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看是否有机会介绍一些人才公司入住他们园区。其实近几年这类的拜访没少接待,从某种角度来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的玩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趋于白热化。

纵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这一业态,自2010年国内首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上海人才大厦正式挂牌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作为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平台,经过十余年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省级和区县级的累计数百家之多。除了政府自营的园区外,国内目前有几十家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运营业务,少则运营一两家,多则运营二三十家。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核心任务(十分钟带你读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

截至2022年上半年国内24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同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但各自的玩法大相径庭。从市场的现状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功能型园区,经济型园区,以及灵活用工园区。接下来聊聊这三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一、功能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政府为了从人力资源角度更好地服务当地核心产业发展,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由政府落实园区场地,并进行装修。在园区运营方面,除了政府自己运营的之外,一般都是通过公开招标,将园区的运营管理委托第三方运营公司。园区运营公司利用各种政策优势从物理空间上把辖区内以及国内外优秀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吸引并入住到园区内作为城市产业的功能服务配套,从人力资源角度服务于当地的核心产业。

功能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般由当地政府每年按照合同拨付运营资金,根据地方财政以及园区的具体情况一般在150万至250万每年不等。同时政府对运营公司设立业务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考核的内容包括入驻园区企业数量,知名企业入住情况,园区年产值、税收,园区活动执行情况,辖区内供需对接会,外部参展,对外交流活动等等。

在招商方面,为了能够吸引人才服务机构入住,园区一般配套有房租减免,税收返还,引才奖励以及其他类型的奖励等政策。政策的力度和入驻企业对园区的贡献度有直接关联,例如产值,税收,引才数量,解决当地就业人员数量等。

目前国内功能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运营多数由第三方公司运营。博尔捷人力资源产业园公司运营的主要就是这一类型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也是目前国内运营最早运营数量最多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服务提供商,在运营模式上这些园区也都大同小异。数字化赋能目前更多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或者探索阶段,想要在园区运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运营效果来看,个人认为大多数园区的运营效果只能算是勉强过得去。之所以持这一观点主要从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从设立功能型园区的目的来看,多数运营服务商更多的是把本土或者部分外部的人力资源机构通过招商方式聚集到园区来,但是在如何更好地服务当地的核心产业发展,园区运营商把更多的工作放在园区事务性工作上,完成考核指标,对本土核心产业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难有能力促成设立园区意图目标的达成。

2、国内各大人力资源服务园区的招商手段都大同小异,过分侧重产值、税收和房租等,难以吸引想要吸引优秀的外部人才机构。

3、从市场规模看,除了在北上广深杭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很多园区设立在二线甚至三四五线城市,园区所在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产业规模相对有限,难以吸引外部优秀的人才服务机构落地经营。

4、除了一线城市充分竞争外,人才服务行业的关系营销的占比高,外来人才服务机构很难像本土人才服务机构那样关系渗透深入,在营销端不能顺利进展的情况这些机构也将很快撤出。

当然,再多的问题也掩盖不了功能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在经过12年的发展取得如此的成就。在这段时间很多服务企业以抢占市场为主要目标无可厚非,但是在接下来人力资源产业转型之际,政府和市场还是期待能多涌现出一些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服务或者企业。


二、经济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经济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顾名思义就是园区设立的目的更看重园区所带来的现实经济效益。吸引人力资源企业入住无需像实体产业那样对政府提出类似土地、贷款等苛刻要求,只要政府提供有竞争力的税收扶持政策即可,园区的产出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巨大峰值,这是传统产业所不具备的。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应对上级考核,采纳了这一措施。目前经济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占整个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半数左右。它的设立过程也相对简单,多数不需要通过公开招投标,而是政府通过与园区运营商进行磋商来达成合同,关系重于能力,这也滋生了一种奇特的中间人角色,即那些依靠人脉关系帮助园区服务商获得该园区运营合同的牵线人。

和功能型人力资源服务园区不同的是,经济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商在空间上没有特殊要求,很多园区甚至不需要注册企业到现场实际办公,只要进行工商注册和开票结算就行。对经济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考核通常都是依据园区的产值以及所带来的税收留存。

经济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服务商除了具备与政府沟通的能力外,还要具备在人才外包行业揽客的能力,因为只有将人才外包企业吸引过去并入住,开票并产生大量的税收,园区运营商才能获得更多的财政奖励差额。当然近些年来对园区运营商的风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经济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在运营质量上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由于这一业态从它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隐患重重。

1、人才外包企业当地注册异地运营,员工和甲方都在异地,两头在外,在监管上存在很大缺失,因此近些年一些企业铤而走险来玩起了虚开增值税发票的业务,给地方上带来了隐患。

2、部分人才外包企业业务不规范,跨区域派遣,异地缴纳社会保险或者不缴纳社会保险,医保无法本地支付使用,工伤异地申报障碍多,享受标准不一,劳动纠纷不断,给地方劳动仲裁部门和司法部门带来了巨大工作压力。

3、园区人才服务机构由于跨区域运营,本地只存在工资支付,没有属地化社保保险,社保征缴率偏低,给地方人社和税务部征缴工作带来两难。

4、由于经济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主要依靠有竞争力的财政扶持奖励来进行招商,因此财政扶持奖励力度下降时,园区业务也就被立刻转移,给地方产业和税收带来巨大波动,因此财政扶持奖励它是一把双刃剑。

5、近些年来,由于疫情以及外部因素,地方经济发展遇到巨大挑战,不少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原先制定的财政奖励出现违约,拒绝兑付,导致入驻企业、园区运营商以及政府之间出现大量纠纷。

以上种种,也让经济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前景暗淡。


三、灵活用工服务产业园

灵活用工服务产业园的兴起也就最近四五年的事,它也是这个时代催生的产物。更准确地将应该叫灵活就业服务产业园,因为这类园区吸引的企业在合同上与个人建立的关系不是传统的雇佣关系,而是经营合作关系。这是平台性用工大量兴起的产物,也是国家从严征缴社会保险的产物。

之所以说是平台性用工兴起的产物,是因为平台性用工模式下平台与个人无法适用雇佣关系,劳务关系由于成本高无法被选择,因此只能导向经营合作关系。说它是国家从严征缴社会保险的产物,是因为社会上多数中小规模企业的社会保险缴纳不规范,也没有能力为员工按照规范缴纳社会保险,社保政策和监管从严后企业被社保征缴的风险增加,因此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方式规避社保征缴风险,与个人建立经营合作关系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出路。

灵活用工服务产业园也存在类似经济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存在各种问题外,还存在以下3个风险点:

1、企业虚构与个人的经营业务,存在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风险。

2、人为将雇佣关系改成灵活经营关系,存在混淆用工关系,漏交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的嫌疑。

3、灵活经营关系下个人无法获得法定职业伤害保障(由于企业与个人之间不存在保险利益人关系,企业无法为个人购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一旦发生问题企业和个人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灵活用工服务产业园这一业态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它只是个阶段性的产物。目前国内一些地方税务部门认可灵活经营这档事,但是在税务部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多处不规范操作,例如所在城市是否有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政策,自然人临时经营收入是否可以享受国家当前的月15万内个人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双免政策,委托代征资质是否有,发包企业的成本取得不管以凭表入账还是汇总代开方式都存在瑕疵等。不少园区因为存在以上种种问题在上级税务监管部门的审计下地方政府选择了做小或者关闭园区。

目前相关部门专家们也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正在积极探索新业态用工的解决方案,相信相关的模式探索成熟后,灵活用工服务产业园这一业态也将寿终正寝,或者转型另寻发展。


除了以上说到的三种类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外,人力资源服务园区运营服务商最近又开发了各种垂直领域的产业园,例如即时配送服务产业园,物流服务产业园,零售服务产业园等等,不过这种模式也只是以上三种模式的行业化玩法,没有太多的创新。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早期经历了野蛮生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它同行会经历一个行业发展的历史规律(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作为深切关注这一领域的参与者,或是旁观者,衷心祝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华夏大地上发展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