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作者们之间的关系(作家们的枕边书)(1)

欧阳修说,读书最佳处在枕上、马上、厕上。枕边读的书最私密,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阅读旨趣和审美风尚,而对于作家们来说,他们的枕边书更具有特别的意义。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看看作家们的枕边书有哪些?

对大多数读者而言,那些创作出经典作品的作家以及他们的枕边书,都如遥远的童话,令人好奇。如果突然有一天,他们带领我们走进书房,不,也许更确切地说,是卧房,拿起自己的枕边书告诉我们:看,这是我正在读的。这该多么令人亲切,多么令人惊喜!

那么,作家们的枕边书都有什么?不妨让我们细数一番。

宗璞的枕边书是《世说新语》。喜欢《世说新语》到什么程度?“可不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尽管读完了《四书五经》《南华经》等等,可是没有读过《世说新语》,还不能算了解中国文化。”依赖助读,宗璞现在偶尔“看看”的是《古文观止》,因为很怕混乱的语言环境影响自己的笔墨,隔些时念一篇古文,算是打预防针。

有趣的是,谢冕谈到的枕边书之一也是《世说新语》。他对枕边书的选择颇有讲究:因为是入睡前的“预备”,严肃的阅读此时不宜。读小说劳神,诗太雅,有时牵肠挂肚,还费解。劳碌竟日,此时最好是一些可以让心情舒缓放松、让人愉悦的“闲书”。他特别拒绝那些专业的著作,不仅因为它往往“深奥”,还因为那种刻板的“专业”让人心绪不宁。做学问的人往往爱思考,而睡前的最佳状态是宁静,是“不思考”。他觉得枕边书好比是、也应该是“催眠书”——一种抚慰,或是一种享受。谢冕的床头,有两本每晚睡前常翻的枕边书,一本是《世说新语》,一本是《闲情偶寄》。因为经常翻阅,置于床头已经很久了。至于为什么是这两本而不是别的书?这自然与谢冕的品性有关,简单地说,因为前者是“世说”,后者是“闲情”。知人论世,偶寄闲情,人生难道不就是这两端吗?

冯骥才常年放在枕边的几本书,有唐诗宋词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还有《浮生六记》。他特别喜欢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丰子恺译)。2003年去俄罗斯,冯骥才专门去屠格涅夫的老家探访,发现真的和书里写的一样,飞来大片野鸟的野地、湿漉漉的森林……冯骥才甚至认真地去寻找屠格涅夫笔下的小蚊蚋,看是否如他书中所写“在阴暗的地方发亮,在太阳光里发黑”,遗憾的是没能找到。

苏童喜欢读短篇小说。他说:“最好在灯下读,最好每天入睡前读一篇,玩味三五分钟,或者被感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怅怅然的,如有骨鲠在喉,如果读出这样的味道,说明这短暂的时间都没浪费,培养这样的习惯使一天的生活始于平庸而终止于辉煌。”

很多时候,作家的枕边书与他们眼下所从事的创作、作品风格乃至他们的心性有关。

看《野葫芦引》第三卷《西征记》,若掩上署名,大概猜不到,这部描写滇西抗战的作品出自典雅知性又率真可爱的宗璞之手。看了宗璞所谈的枕边书,便知她喜欢侦探小说和武侠小说。严家炎先生在北大召开金庸研讨会,她曾报名参加;住院期间,她会读英国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解闷。所以她写抗战小说才能如此荡气回肠、充满侠气。

徐小斌的作品风格迥异,《敦煌遗梦》写宗教故事,《羽蛇》写五代女人的心灵秘史,文字犹如热带森林里繁茂的植物和盛开的奇异花朵,神秘的气息挥之不去。难怪她认为最有意思的书是意大利作家鹿易吉·塞拉菲尼的《塞拉菲尼抄本》。此书被誉为“另一个世界的百科全书”。连塞拉菲尼本人都认为这是一次“非语义写作”,徐小斌却觉得这书令人着迷,可以让我们还原成不识字的孩子,可以根据那些奇异的图画漫无边际地想象,因为那些文字的确是“无法解读的外星人文字”。她的枕边书也随着自己的趣味常常变化,有时候会是本雅明、卢卡奇、荣格、弗洛伊德,有时候会是自然科学,有时候是推荐给儿子的《哈利·波特》。

夜晚是阅读历史、悲剧和传奇的时间。夜晚也是在阅读中放飞自我、享受与书中人物精神交会的时间。阿来的枕边书是《佛经》《圣经》《古兰经》。他很早就读过,并且反复读。他并不是宗教信徒,读是因为这些文本有吸引力。很多作家对自己写的东西是怀疑的,而这些经书的作者带着巨大的信念,文字朴素却富有感染力。哈金的枕边书,一般总有契诃夫的小说选、托尔斯泰的小说,还有《新约》。他喜欢读着书入睡的感觉。那些经典多么纯粹,使他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常感到文学的语感焕然一新。李佩甫睡不着觉的时候也要翻一翻《圣经》。

夜晚也是我们思考、反省的时间。周大新的枕边书有两种,一种是需要在精力好、不想睡的时候读的书,通常需要质疑、思考和与作者暗中对话。比如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彼得·沃森的《思想史》《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自然科学卷》、黑格尔的《美学》,等等。另一种是在精力不好可又不愿睡下时,用来放松精神的书,通常是自己喜欢的长篇小说、散文集或诗集。眼下周大新的枕边放着一本《哈佛百年经典·24卷——英国和美国名家随笔》。这本书里收录了《大学的理想》《科学与文化》等文章,读过之后,周大新对这些智者的思考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有的作家,枕边书看似随意,却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我们能从中发现作家精神滋养的来源和智慧的沉淀。比如李敬泽的枕边书有《杜诗详注》、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李峰的《西周的政体》,还有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常常是一段时间里的兴之所至。邵燕祥的枕边书多是旧体诗。一诗一世界,他认为诗不可一下读太多,一首诗,实际上是一种情绪,一种情调。

从作家们所谈的枕边书,可领略到他们的真性情,也让我们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经典。了解作家最亲近的书,跟着一位作家去了解另一位作家,曲径通幽,像爱丽斯梦游仙境,像步入小径分岔的花园,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原来,他们也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也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也有自己看不下去的书。枕边书对于他们来说不可缺,在阅读中慢慢进入睡眠是他们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比如李洱常常读着枕边书就进入了梦乡,梦中他常常替作者修改文章:“不瞒你说,我多次在梦中替一些大人物修改文章,包括托尔斯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