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同傅先生一行去了趟松州古城——松潘县老城区。虽是跑马观花,却也算是旅游,而观花之余却起了闲话一二之意。

温馨的松州故事(松州随笔)(1)

松州的历史上溯蚕丛炎黄,下迄汉唐明清以至于今。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始置松州,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建筹边楼,巩固城防;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扩唐城为松州卫城,明英宗正统年间,将城墙由山麓筑往山颠,后又增修外城1300多米。至此,松州城已具内城外廓之完整规模,全长6000余米,有城门七道:东门觐阳、西门威远、南门延薰、北门镇羌,外城南门埠清、西南山腰凿小西门、外城临江开临江门,诸门均以条石拱为半月穹隆形,嵌以条石门楣及各类浮雕图案,东南西北四门及外城埠清门皆筑瓮城,建有门楼。松赞干布曾勒兵二十万攻打松州未果,却也因此成就了一段唐蕃和亲的佳话。唐玄宗、唐肃宗年间开启的茶马互市历代延续,成为川、甘、青三地边境最大的商贸集散之地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地,谱写了藏、羌、回、汉民族大团结的历史篇章。

温馨的松州故事(松州随笔)(2)

从北门而去,城门洞左前侧是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塑像,正面城楼、门洞之间是赵朴初先生遒劲浑厚的“松州”题字。穿过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城墙门洞,就进入了松州古城,走过一段满是仿古建筑的街道,即是横跨于内城岷江河上的“古松桥”(朱穆之先生所题)。古松廊桥以南不远是延薰古城门,再转由城东觐阳城门处拾级而上,就到了十二三米高、三十来米宽的松州古城墙上,古城街市尽收眼底。信步而行,天蓝地绿,远山巍峨;城头之上是彩旗猎猎,仿古而塑的士兵、烽火炉、名人诗词及民族风情展示一类的雕塑不一而足。西南羊膊岭山顶的城楼似乎遥遥不可及,沿山而筑的土夯古城墙却依然还在——可见当年城防之坚固,难怪松赞干布之大军围城数月也无可奈何。

温馨的松州故事(松州随笔)(3)

松州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是丰厚而独特的,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也是不错。但与傅先生一行的松州之旅却是街市冷清,难得见到三五游玩之人。应该说,这一景况既出乎意料而又在我跑马观花后的意料之中。处于九黄旅游线上的松州,目前受到九寨沟景区关闭的影响在所难免,但其也是红原、诺尔盖所经之地啊。所以,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松州自身。整个松州古城除去几段历史久远的冰冷门洞和城墙而外,可以触摸感知的东西很少。古城的街区与建筑只是缺少创造力的仿古新玩意儿,尤其是那些整齐划一的店招店牌,没有一点民族特色和个性可言,品质不高而且缺少藏、羌、回、汉多元文化的生动呈现,甚至街头的景观之石还被铁条捆绑于地以防居民挪走,让人匪夷所思——与其如此不如不要。南北大街中间设置有不伦不类的花箱和挂满大红灯笼的铁花装饰,简直毫无品位。城墙之上,除去玻璃钢雕塑的士兵而外,到处都是让人留影的扇状名人诗词屏以及兽类等制作粗糙的东西,既不符合卫城之墙的形制与功用设置,又没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与韵味,弄得花里胡哨——为何不把这些东西(文化)放在各个城楼中分主题陈列展示呢?同时,我们在整个松州古城还没有看到能让游客体验、参与进去的民族风情一类的项目或活动。我想,这应该才是松州旅游乃至其它众多以人文为主的旅游景区的症结之所在。

温馨的松州故事(松州随笔)(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但这种文化不能只是历史的、虚无的甚至僵冷的东西,而应该是既有历史厚重的感知与力量,又有触摸现实的生机和活力,而且还能在参与、体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文化的提升。

温馨的松州故事(松州随笔)(5)

这或许只能算是我松州之行的一点小感慨罢了,随手而记以资闲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