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功能真的没有?不,它有,但目前没啥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特异功能真的存在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特异功能真的存在吗(特异功能真的没有)

特异功能真的存在吗

特异功能真的没有?不,它有,但目前没啥用!

最近闲来无事,借了两本奇书看了下。一本是钱学森写的《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一本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版的邵来圣等编著的《人体特异功能的实验研究与诱发训练》。为什么呢?我是做科研的,所以比较喜欢,对感兴趣的事都要亲自刨根问底了解清楚,而不是人云亦云。

钱老先生这本书,很厚,我本想认认真真看完的。但看了一半以后,我决定快速翻看了,因为里面的内容多是钱老先生在各地各个场所讲话报告的记录,很多是重复的。再加上我主要想了解他对特异功能的看法,看起来就更快了。没两周,我就把书还掉了。大致上我也从中了解了一些观点。

首先,钱老先生他之所以喜欢聊这个话题,是因为他认为现有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应该为他所倡导的思维科学(noetic science)留出一个空间,重点研究。思维科学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形象思维,二是逻辑思维,三是灵感思维。这三块都是人类比较擅长的,但直到今天在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中仍然还是比较薄弱的。其原因,与7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的莫拉维克悖论很吻合,即复杂的东西计算机会觉得简单,简单的计算机反而会觉得复杂。人类能轻松完成的走路、快速决策,还有顿悟或灵光一闪对计算机来说都不是易事。所以,2018年提出的《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把人机混合作为一个重点方向,正是希望结合人与机器各自的优点来发展人工智能。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是钱老先生思维科学的一个延展。

但在那个时代呢,计算机的算力远没有现在这么强大。所以,可能大家更希望从人自身来挖潜。恰好那个时间点,国际国内都有一批具有“特异功能”的异士涌现。最为著名的应该是以色列的尤里盖勒(Uri Geller)。他让大家觉得神奇的超能力有很多,比如“用意念让勺子弯曲”。而国内也有不少,也有很多类似的表演,比如蒙眼识字、耳朵听字、不开药瓶拿出药片、煮熟的花生发芽。当时的环境,应该是国际国内都希望通过研究这些特异功能人士,来发现更多人类还未知的现象或能力。

由于这些能力与思维科学密切相关,钱老先生关注它并在书中反复提及也就很自然了。我从书中看到的有一点比较有意思,他说,一些特异功能会出现在10岁左右的小孩身上,年纪大了反而能力就没有了。但这本书有个问题,就是全是他的谈话记录,并没有任何实验或实证。于是我又开始翻看了第二本书,想继续找点我觉得更靠谱的线索。

第二本书,在2008年再版过。书里记录的主要是一些实验,测试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是是经过实验者的诱发训练后再进行相关能力的测试的。而实验的设置,按当时的条件来说,应该算是比较严格的。但按现在的观点,可能又有很大的遗憾,比如如果有架高速摄像机全程录像就好了。

这里估且不谈其是否可信,只说书里的几个观点。一是特异功能与魔术的区别。作者认为魔术是魔术师准备道具,而特异功能的实验往往是实验者来准备的。二是可重复性。魔术是更容易反复实现的,而特异功能成功的概率偏低,因为受外界环境和个人心理条件影响都比较大。三是屏幕效应,即额头前在闭上眼睛后会有一块屏幕。上面会有各种图案跳越,感应最强的有可能是在实验中真正在传送的,是需要记录的。但不是马上就能感应到这些信息,需要时间。书中还强调一点,因为实验用的很多图像素材,比如外国文字,测试者也不认识,那么他们在实验中感应的,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而是图像

那么,这些实验是否可信呢?我想也许用现代的技术来重复下,会更合适一点。不过,很遗憾地是,从当年的特异功能热至今过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曾经的特异功能表演都被证明有这样那样的漏洞,特异功能的研究似乎也进入了一个伪科学的禁区。为什么会被视为伪科学呢?

这里我先离题讲下波普对科学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可证伪性。比如星相学,它的数学推导形式可能和气象学是一样的复杂,它也有自成一派的建模理论,预测能力也不见得没有。但差别在哪里呢?差别在于星相学可以把一切问题纳入到它的理论体系解释,无一例外。而气象学还知道有自己解释不了的东西。所以,要成为科学,应该是存在例外的。但伪科学是万事都可以用它来解释。

那我们现在认为特异功能是伪科学的原因是什么?是所有与它相关的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这样听起来好象有点怪,但目前对其的否定就是如此。试着反过来想想,如果其中的一些研究人员,在当时做这些研究的目的,是想从中找到类似19世纪物理学的两朵乌云这样的突破呢?

那么,人体中究竟有没有特异功能呢?如果有的话,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大量例子呢?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去研究了?

首先,我认为是存在的,不然我们就不会有智力超常儿童或各种天赋的人出现了,但不会是什么意念弯勺这种,后者太违背我们物理世界的基本定律和常识了。最有可能出现所谓特异功能的方向,应该是心灵感应。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简单的例子,音叉共振。只要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距离隔得不远,当一个振动时,另一个就会振动。其实,调吉他弦的音的时候,也能利用共振原理,比如按住吉他第二弦第五品位,如果弹这根弦,第一弦产生比较强的共振了,那就意味着两根弦此时的音是相同的。本质上,这些是源自机械波的共振原理。那么,人脑中有波的存在和辐射吗?当然有。国际脑波学会在不同频率的脑波做过约定,分别命名为α波、β波、θ波和δ波。 据说这些波与人的学习能力、紧张程度和入睡程度等都有关,且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大数据学习这些波的性质,也许我们能够解决智能中的一些谜团。

更进一步,是否还存在其它我们未曾探测出来的波呢?

肯定有!毕竟,现有的脑检测设备还远远达不到让我们完全了解大脑的能力。有些设备能看清脑区的整体活动,但也只是一团整体被着上伪彩色的结构运动信息。有些能分析单个神经元的反应,但无法找到大范围的神经元间的关联。不仅如此,由于伦理学的原理,我们也存在困难去探测大脑皮层下更深层的脑干的活动,后者可能与我们的快思维有着直接关联。

所以,也许等哪天我们能对大脑的活动机制了解得更清楚,我们也就有可能找到像机械波一样能产生共振的波了。毕竟这个解释,在物理上最能讲得通。

或者可以推广说,特异功能都有可能从共振上找到答案。

那到底现在有没有与共振相关的心灵感应呢?网络上倒是经常能听到,比如亲人去世的感应,双胞胎之间的感应,情侣之间的感应,但往往求证困难。它也不符合我们现有科学体系的理念。现有科学体系,要承认一件事情的真实与否,是需要可重复的实验。

然而,很有可能,这些就只能是个例,甚至是一闪而过、不可重复的。试想,两个本不同频的人,突然在某一瞬间同频了,这个概率得有多低。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研究它的意义就不大了。一是能量极小,不足以形成什么呼风唤雨的能力。如果找不到可以放大其能量和信息的办法,就没啥意义。二是个例极少。特异之所以特异,当然不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三是耗时过长,拼概率、低可重复性的事情,是科学体系无法容忍的。四是骗子太多,鱼目混珠的太多,甄别困难。

最后讲两件自己的事。一是中学的时候,我有过一两次在教室里默默地唱歌,不哼出声那种,隔不多久会有同学把我默唱的歌唱出来。这大概是我觉得有心灵感应的原因之一。二是那会社会上挺流行练气功的。我呢,那时胃不好,经常胃痛。一痛的时候,我就会仿效着用意念运气,想象有股气在肚子里绕着胃部转来转去,运气按摩一段时间后会打个嗝,就感觉胃舒服了一点。后来,幽门螺旋杆菌的三联治法出来后,吃药就根治了。加上现在经常运动,胃再也不痛了。

所以,我相信科学的力量远大于意念。我也相信,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去找所谓的异类人士或研究特异功能,还不如真正做点有实质性贡献的应用或研究。

张军平

2021年4月28日12:03写稿 -- 2:03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