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印文的笔画有繁有简,笔道有粗有细。按惯例,笔道多为重,少为轻:“粗”为重,“细为轻。在章法经营时可用调节字、画、行的粗细、轻重的手法,来增强全印的轻重对比,和表现笔情、墨意、刀趣、石味熔为一炉之趣。常用的手法主要有二:

(1)轻重调节以求协调

若印文繁简悬殊,为求平衡协调,一般多采用对繁者使笔画稍细而轻之:简者使之稍粗而重之的处理手法。如“撫戎司马”,“撫”字繁,故轻之。亦可用轻重之法,求变化破板滞。

篆刻中锋和侧锋的区别(读印寻规律表现笔情墨意)(1)

撫戎司马

如“陷阵司马”左右轻,中同重。而“豹骑司马”则四周轻中间重。

篆刻中锋和侧锋的区别(读印寻规律表现笔情墨意)(2)

陷阵司马


篆刻中锋和侧锋的区别(读印寻规律表现笔情墨意)(3)

豹骑司马


繁简轻重的变化手法微妙,线条粗细的差别不大。这是一般规律,名家为追求奇趣,有时却反其道而行之。如邓石如所刻“灵石山长"“靈、長”二字繁,反重之:“石山”简却轻之,轻重对角呼应,协调和谐。全印笔酣墨饱,充满圆浑朴茂之美。若按一般规律处处理,反觉平淡。这说明了,对轻重关系的处理应依章法、韵味的需要而定,不可任意为之。

篆刻中锋和侧锋的区别(读印寻规律表现笔情墨意)(4)

灵石山长

(2)轻重有变,刀笔浑融

篆刻是书法与镌刻相结合的艺术。作品线条粗细的变化,既是章法轻重变化的重要因素,也能表现笔情、墨意、刀趣、石味之美。篆刻家常用线条粗细的变化来表现落笔、运笔与收笔时的轻重、疾徐、使转、提按,把笔情、墨意充分表现出来,有刀有笔,刀笔相融。如吴让之所刻“實事求是”,四字的落笔、收笔,点画道劲。“事”的三横和“求”字下部的四点起笔略重,又有变化。把书法之点画,虽落笔相同,长短一样,但因用力轻重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篆刻中锋和侧锋的区别(读印寻规律表现笔情墨意)(5)

实事求是


篆刻作品线条的粗细、轻重的变化,主要是由用刀的轻重形成的。所以线条轻重的差异,既可表现章法的变化,也可显示“刀石味”之趣。如齐白石用刀轻重没有一定程式,刻出的线条变幻莫测,轻重自如。如“九十二翁”、“奪得天工”大刀阔斧,以单刀冲刻而成。由于用力轻重不同及印石爆裂的差异,线条粗细变化极大,不做修饰,痛快淋漓起伏跌宕,霸悍之气逼人。

篆刻中锋和侧锋的区别(读印寻规律表现笔情墨意)(6)

九十二翁


篆刻中锋和侧锋的区别(读印寻规律表现笔情墨意)(7)

夺得天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