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的6个正确步骤(理论探讨编辑王华薇)(1)

作者简介:王华薇,《理论探讨》编辑,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领导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作者|王华薇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3103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论文写作规范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性问题。每一位作者在写作之初首先要关注并训练论文写作规范问题。这是学术研究者多年学术研究生涯中习以为常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小的规范性问题会成为论文中的瑕疵,如同美玉微瑕;大的规范性问题则会影响甚至扭曲论文的观点表达、理论构建,使一篇原本优秀的学术论文毁于一旦。

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常遇到各种论文规范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常见于博士研究生等青年作者的论文中,也常出现在写作多年的专家学者的论文中。由此可见,论文写作规范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尽善尽美。借此,笔者简要谈谈论文写作中常见的几个规范性问题。

政治规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准确把握政治导向问题。许多学术期刊都设有把控意识形态安全的审读环节。可以说,政治规范问题是决定文章是否被录用的“关键一票”。

表述规范问题。最常见的表述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家领导人、重大会议和报告、经典文献、法律法规文件等固定词语中出现错、漏、余字或词,引起意思表示不完整或错误问题,尤其是一些涉及地方性、行业性的政治表述若发生错漏,可能使编校环节不易察觉,最终引发严重的规范性问题。同时,应注意一些规范表述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如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二条第七项规定的“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其中“国家法律法规”原为“国法政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表述也有新变化,将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类似的表述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性和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使用过时表述不但影响到论文学术质量,甚至可能产生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

导向规范问题。学术研究无禁区,社会科学研究中涉及的任何问题均可作为学术论文的选题进行研究,但学术研究应当有立场,更应当科学、严谨、客观。一篇优秀的学术文章首先应当是理性客观、科学规范、价值清晰的研究成果。某些存在极端表述、恶意扭曲的论文不但没有科学性,而且破坏意识形态安全、不利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在写作中须格外注意。

研究规范问题。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要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更好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在创建概念、构建理论、发展研究中应有自我意识,不宜盲目追随西方思潮,生搬硬套西方学术概念和理论。如,某论文中论及领导干部关键少数问题时,将“关键少数”定义为“政治精英”,犯了简单“拿来”错误。政治精英作为西方政治学术语具有其特定的政治含义,与我国的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用西方话语套用中国情景既存在科学性错误,更存在政治规范性问题,要尤为注意。

语言规范

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是成文的基本元素,如高楼之砖瓦,大海之涓流。无字不成句、无句不成文、无文不成章,文章的写作是从基本的语言文字开始的。

语言规范首先体现为最基础的“字”“词”规范。在电子文档时代,错、漏、余字常常是由于电脑打字输入误操作造成的,也是检查校对不慎所致,词语的错用、乱用等比较常见。字词错误不但会影响文章意思表达,使文章逻辑表达不清晰,而且有些关键性错误如政治人物、重大会议、法律法规等还会引发更严重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些问题应高度重视。

语法规范。中文语法分为语素、短语、句子等。句子应具有主谓宾定状补的基本结构。无论何种表达,语法结构都应当规范,语句逻辑都应当清晰明了。在学术论文中,由于表达需要和表述习惯,常常会出现多个并列短语,或多个并列句子,以达到分层次论述的目的,此时语法错误容易出现。如“应急管理全面提升预案水平、响应速度、有效控制”。这一句中,“有效控制”与“预案水平、响应速度”同为宾语短语,但语法结构不一致,造成了表述混乱。句子结构不完整也是较常见问题,如“发挥数字治理作用,用数字治理优化信息搜集、公众沟通、公共决策等环节,推动基层治理过程、手段、方式”。该句子缺少对“过程、手段、方式”的补语,使表述有戛然而止之感,亦造成了学术观点的表达不清。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古文中无标点符号,常造成理解谬误,可见标点符号之于文章的重要。对于大部分作者而言,规范使用标点符号不难,难在缺乏使用意识。在写作构思、遣词用句过程中,由于忽略而常常“一逗到底”或“一句到底”。有的作者惯用主谓宾定状补层层套用的超长句,此时标点符号缺位不仅仅是让人阅读理解困难,更是作者不良语言习惯的表现。

学术语言规范。学术语言,即论文中的专业术语,是在学术领域对某些特定事物或概念的统一学术称谓。学术语言的规范使用,不但有助于学术观点的精准表达、理论概念的提出和构建,也使得一篇学术文章更有“质感”。但使用学术语言也应当准确、有所依据、符合专业标准、符合学术规范,尤其要避免随意自造自创。青年作者在这方面更应当遵守成熟的语法规范。

体例规范

学术论文的体例大体表现为论文结构。不同用途的论文有不同的体例要求,如学位论文要求致谢,期刊论文一般要求附部分英文翻译等。仅就结构体例而言,包括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等,涉及内容已经十分广泛,其中最常见的规范性问题如下。

文题过于简陋或冗长,凝练性、准确性、创新性不足。文题是文章之眼,是画龙之睛,是文章引人注目并阅读的首要元素,值得作者反复推敲。文题应高度凝练论文核心观点,字数应适中,表述应客观、准确、专业。文题还应当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夺目”意识,使读者见之眼前一亮,从而抓住眼球,引起阅读兴趣。这里的文题不但是论文题目,还包括文中的各级标题,均应遵循同等规范要求。

摘要和关键词的重要性常被忽略。文题、摘要、关键词常被编辑作为初审文章的三大着眼点,可见其重要性。摘要总体而言是对文章的高度浓缩,因此应当具有与正文同等的主旨、结构逻辑和信息量,应当确保读者在脱离正文的境况下仍能通过阅读摘要,全面、准确地掌握文章内容。摘要的主语应与正文保持一致,避免使用“文章”“本文”等主语,更不可缺失主语。摘要的行文结构也须与正文大体一致,应当层次清晰、逻辑严谨、内容全面。需要注意的是,摘要不是对论文的总结或评述,不可带有主观色彩,也不应有正文之外的补充内容。摘要的长度有限,一般期刊论文摘要在300-500字之间,有限的内容下应当着重表述文章中的核心观点、重要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的学术内容。

关键词是论文写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关键词是文章索引的钥匙,在文章存储检索中常发挥着重要作用。关键词应注意有效性,如提升、路径、对策等不具备索引价值的词汇,不必列入关键词。当关键词不足时可以适当放大,如城市治理、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等放大到治理现代化。

规范引用文献意识。注释及参考文献作为论文中占重要篇幅的引文内容,不但是论文学术规范的重要内容,还是对论文质量考量的一个重要参考。因此,文献引用应有一定的权威性,一般应有本专业领域的重要专著及期刊文章,慎重使用较低水平期刊、本硕论文、非正规网络文献等来源文献。要注意文献的真实性,引用文献应页码明确,真实可查,尤其要注意英文文献是否真实、互联网文献网站是否有效等问题。

【民主与法制时报版权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