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是马季将相声带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姜昆顶起了80年代春晚相声的一片天,那么,90年代便是牛群冯巩这对“黄金搭档”的天下。
牛群、冯巩合照
他们是属于电视晚会相声时代的“电视拍档”,也是电视晚会相声时代最后的名家。
1989年,牛群、冯巩因电视剧《那五》结缘,开始合作。同年,他们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合作了对口相声《生日祝辞》,大受欢迎。
那一年,牛群39岁,冯巩31岁。
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合作,在春晚舞台上相继推出《无所适从》《亚运之最》《办晚会》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成为最受欢迎的相声搭档。
牛群冯巩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相声搭档
然而,在千禧年到来之际,两人的组合宣告解散,相声在春晚舞台的黄金时代也就此结束。
牛群冯巩,春晚相声金字招牌牛群和冯巩都不是彼此的第一位搭档。
早在1985年,冯巩就已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他与搭档刘伟是马季先生极为看好的弟子,两人形象好,风格独特,是相声界的一对新秀小鲜肉,几年下来也有了一定的名气。正当前景一片大好的事业上升期,刘伟执意出国,冯巩落单,急需新搭档。
冯巩、刘伟1986年春晚《虎年谈虎》
而牛群,也在1988年因与临时搭档李立山合作的相声《巧立名目》在春晚走红。此时的他,也需要一个能够跟自己合作默契的固定搭档。
牛群、李立山1988年春晚《巧立名目》
1988年3月,牛群、冯巩共同出演电视剧《那五》,两人相见恨晚,萌生出合作之意,仅当年便创作出8段相声。
年底,冯巩、牛群、梁左三人合作,一段《小偷公司》仅在春晚彩排阶段便大放异彩。直播前五天,《小偷公司》因太过敏感辛辣被毙,牛群、冯巩临时创作,仅用三天时间创作出了《生日祝辞》,赶上了1989年央视春晚的晚班车。舞台上,牛群、冯巩的合作令人耳目一新,更坚定了两人合作下去的信心。
牛群、冯巩1989年春晚《生日祝辞》
牛群、冯巩很快在合作中确定了自己的风格,他们永远西装革履,从形象、风格到台词、表演,就连两个人的相互调戏,每一段每一秒,都是为电视相声精心设计。他们也是接受传统相声教育成长起来的,传统相声的倒词、贯口、柳活样样精通,但在春晚舞台上,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逗笑观众、炒热气氛,这些传统技巧自然也不会成为他们作品的重点。
1990年春晚《无所适从》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梁左为春晚相声创作本子的那几年是春晚相声大放异彩的几年,这种用小说技巧写相声的方式,需要创作者有极深的文学修养和喜剧天赋,也需要表演者有极强的个人风格和驾驭能力,能够凸显出段子的夸张和反差以取悦观众。
1991年春晚《亚运之最》
不同于姜昆、唐杰忠在《虎口遐想》《电梯奇遇》中谐与庄的截然对立,牛群、冯巩在《小偷公司》《灭鼠轶事》《拍卖》等作品中,两个人看起来都不那么正经,甚至两人一站到台上就能惹人笑……牛群逗哏添油,冯巩捧哏加火,牛群延续“领导,冒号”树立起的官腔形象,冯巩沿袭与刘伟搭档时的“冷吐槽”式捧哏,牛群一句包袱甩出,冯巩有时能跟一句更损的,最后对“荒诞”的演绎也便更有趣味。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人的荒诞和搞笑,并没有削弱作品的批判和讽刺力度。
《小偷公司》于1990年在《综艺大观》播出
渐渐地,冯巩的个人风格越来越突出,反倒是牛群开始有意无意地示弱配合冯巩,从95年春晚的《最差先生》起,两人慢慢转型成了有几分离经叛道意味的“子母哏”——捧哏与逗哏承担差不多份量的台词,表演的重心向捧哏倾斜,包袱的响度几乎取决于捧哏的发挥。
1995年春晚《最差先生》逐渐变为“子母哏”
两人合作后期的作品口碑不比从前,但也还算差强人意。此时,两人的搭档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观众心中,就像观众看到陈佩斯就会想到朱时茂,“牛群冯巩”也已经成为一个标签,只要牛群说相声,大家就会期待冯巩出来“怼”一句。
三次分手,一爱折腾一爱相声然而,在他们两个辉煌的合作成果背后,也有很多次坎坷曲折,这源自他们二人对于相声的看法不同。
牛群家是贫下中农,有着绝对的“政治正确”背景,再加上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成长经历虽然平淡但也顺利。
牛群(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被选送到师专半年后,牛群应征入伍,凭借着自己“城市兵”的身份,他又很快被选为“文艺兵”。赶巧的是,毫无表演基础的他,参加团里的文艺汇演拿第一,参加师里的文艺汇演也拿第一,竟然连参加军里的文艺汇演也拿了第一,就这样一路幸运地进入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
当兵时的牛群
在文工团,牛群认识了自己的妻子——著名曲艺家刘学智的女儿刘肃,因为这层关系,刘学智极力提携自己的这个女婿,更是介绍他拜相声大师常宝华为师。牛群就这样歪打正着学起了相声,并很快学有所成。
牛群、李立山合作
可以说,从事相声行业更像是牛群机缘巧合下的结果,虽不能说他对相声艺术没有热爱,但相声绝不是他心中唯一的“最爱”。用1999年《人物》杂志的话说:“人说,热爱艺术的人是不老的。牛群就像一个在沙滩上徜徉的孩子,沿路拾起了许多耀眼的贝壳、璀璨的珍珠,他面前是无际的大海,牛群将驾一艘快艇,去海中探寻更多的宝藏。”换言之,牛群爱好多,也爱折腾。
冯巩则不同。冯巩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曾做过中华民国代总统的直系军阀冯国璋,祖父是天津著名实业家冯家遇,父母均是辅仁大学的高材生,他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之后。
2005年春晚《笑谈人生》晒出冯巩童年照
1966年,冯巩一家八口被赶出了他们世代居住的欧式小楼,父亲被遣到河北省河间县诗经村改造,母亲带着几个孩子蜗居在一处大杂院的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里。2005年春晚冯巩与朱军合作的《笑谈人生》里有一个冯巩童年捡煤核的段子,这其实是冯巩小时候的真实经历。
1970年,冯巩升入天津市第二十六中,在一次文艺汇演中,冯巩第一次登台,和同学表演了一段马季、唐杰忠的名段《友谊颂》,也因此拜师马季学习相声。坎坷的成长经历,使得冯巩十分珍惜这个跟大师学艺的机会,他有天赋,又勤学苦练,很快水平大涨,有了一定名气。
冯巩与师父马季在一起
当时,兰州军区文工团、沈阳军区文工团、工程兵文工团等部队文艺团体慕名而来,但又因为冯巩的出身无奈离去。这个名门子弟,中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纺织技工学校,从技工学校毕业之后又到天津制线厂当上了一名普通的钳工。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相声,他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相声和说相声,并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搭档刘伟,很快,他被调到工厂里当文艺骨干。后来,在侯耀文的帮助下,冯巩正式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又在师父马季的支持下,调到中国广播艺术团。
冯巩(左)与师兄(刘伟)合照
对于冯巩来说,相声更像是在昏暗岁月里照进他人生的一束光,是改变他人生命运的唯一机会,更是他此生最爱。
观念不同,选择自然也不一样。
相声日渐没落时,牛群觉得说相声不挣钱,去做过生意,冯巩等了他半年。后来牛群摄影获了奖,要去办杂志,冯巩又等了他半年。千禧年到来之际,牛群说要从政做县长,两人彻底分道扬镳。
苦苦坚守,“相声剧”终无力回天2000年,51岁的牛群到安徽蒙城县当起了挂名“副县长”,冯巩与郭冬临合作,在春晚舞台上为观众带来了一段《旧曲新歌》。
冯巩、郭冬临2000年春晚《旧曲新歌》
这是一段包含了天津快板、京东大鼓和摇滚等多种形式的表演,冯巩也第一次在观众面前表演了快板、三弦和吉他,给观众一种“原来这俩人这么多才多艺”的惊喜。这段表演,让郭冬临从“春晚小品演员”一跃成为“春晚大腕儿”,也让冯巩找到了自己的“新搭档”。
2000年春晚《旧曲新歌》
冯巩和郭冬临趁热打铁,又在春晚舞台上相继表演了《得寸进尺》和《台上台下》,效果都很不错,也留下了“小巩子。喳!背朕出宫。喳!”和“竹板那个一打呀,别的咱不夸,夸一夸那个中国足球终于出线了!”等名句。这时,冯巩的表演已经不太像专业的相声表演了。
2001年春晚《得寸进尺》
接下来几年,冯巩的搭档如流水般变换,他的作品水平也开始忽高忽低。他执拗地给自己的表演给了一个新名字——“相声剧”,顾名思义,借用相声的叙事方式和翻包袱手法表演短剧。
2002年春晚《台上台下》
冯巩不是不清楚相声的衰微,相反,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也比任何人都希望“相声”能够延续下去,哪怕只是一个名字。那时,新相声创作上跟不上,他虽明确表态欣赏郭德纲,但德云社等相声团体又没有现在这么火爆,80年代出来的这一拨电视相声人,姜昆虽苦苦坚守,却颇受争议,牛群又去当了县长,算来算去也就只剩他勉强充当旗手了。
初期的“相声剧”还是有一些精品的。2003年的《马路情歌》、2004年的《让一让,生活真美好》、2005年的《笑谈人生》,虽然不再像冯巩和牛群搭档时的作品那样深刻,但也不失为能让人会心一笑或笑中带泪的优秀作品。可是越往后,冯巩的个人风格越模式化,故事包袱也变成了网络段子和流行语的堆砌,让人不禁感叹“廉颇老矣”。
2003年春晚《马路情歌》
牛群呢,虽当了几年“副县长”,也取得过一些所谓的“政绩”,但后来陷入舆论风波,伤痕累累。他也曾想回归舞台,冯巩也敞开怀抱欢迎了他,但两个人合作的作品总是在春晚审查时被拿下。牛群也坦言,自己的相声荒废了这么久,再也赶不上一直在摸索和进步的冯巩。在“下蛋公鸡”中客串的“牛策划”,恐怕是牛群留给年轻观众的最后一点印象。
2007年春晚《策划》
尽管这两位“黄金搭档”后来的不同发展令人唏嘘,但无可否认的是,从1989年到1999年,牛群和冯巩连续11年登上春晚舞台合作表演,无论是早期的《生日祝辞》《亚运之最》还是后期的《瞧这俩爹》,他们的作品始终是当年春晚的压轴语言类节目之一。可以说,牛群冯巩扛起了相声在春晚最后的大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