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138】我们一起去徽州区的岩寺镇,找寻真正的“岩寺”
司马狂/文
看到今天文章标题的时候,相信很多人会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我在表达什么。所以我先跟大家解释一下,今天我们常说的岩寺镇中心区域,在唐代大历年间之前一直叫富饶,现在富饶这个地名也保留着。到大历年间,因为距离现今岩寺镇中心不远处的岩寺名声远播,于是改富饶为岩寺,后世去寺改称岩镇,现在我们又叫它岩寺镇。注意这里所说的岩寺真的是个寺院,因为寺院倚靠着大岩石而得名。
图为古籍中的古岩寺
此前,一直在岩寺往屯溪去的新路上远眺这块巨岩,未曾近距离去拜谒过。今年国庆假期的时候,约了江兄正夫、冯兄鑫洲一道去找寻这处古迹。按照导航往小岩村中而去,在新路的途中就有路口通往小岩村。恰恰就是因为从这里走,造成我们一下午寻摸半天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古岩寺,不过却也误打误撞之下找到一处不比古岩寺差的天然巨岩。
车子误入村落之中,停罢车子询问村人,古岩寺在何处,答曰就在此间,并很是热情地给我们指路。于是,我们一行心生雀跃,以为很快就能一睹古岩寺遗址的真面目。越过人家,穿过菜地,往山上去,瞧着山体岩石裸露,再加上石上似乎有石刻的字迹,虽然辨识挺难,但能有石刻似乎足以佐证岩寺便在这周遭。且不去管它到底是与不是,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一边找寻古岩寺遗迹,一边伫立山巅看看风景,岂不美哉?
在山顶上肆意一番,按照我在马路上瞧见的古岩寺状态,揣度着若是古岩寺在此间,也是在岩石之下。于是便自石上寻找下去的路径,结果见着有人工开凿的石阶,这就让我有些兴奋,若非岩下有寺,谁人会在此凿出石阶供人行走呢?下来后,偶遇“三潭”来此的养蜂人,询问古岩寺在何处,也答不上来。三人索性也懒得再找人问,各自散开,信马由缰在巨岩之下慢慢走着。
蓦然间,瞧见岩下真就有一处石窟模样的处所。窟前有绿植,窟旁有一汪水塘,根据史料记载,古岩寺旁有歙县四大名泉之一的古岩寺泉。此窟不知道是人为挖掘,还是天然形成的,特别规整。整体呈半月形,上方的石壁天然形成遮挡,人立窟内丝毫不愁雨水的侵扰。石壁之上,明显有前人开凿的龛位。可惜的是,龛位依旧,神祇却不知道去了何处。
虽然此处非常像古岩寺,但我知道它肯定不对。因为古岩寺是在马路上就能看到的,而此处石窟前面另有巨岩,把这里完全遮挡住,在马路上压根看不到。既然有了这个结论,那必须要想办法找到真正的古岩寺,不然岂不是白费周章。有了想法,那就行动。以当下寻到的石窟为起点,开始在附近攀越巨岩,四处转悠。一圈转下来,发觉周遭都是此类的红麻石巨岩,但偏偏就再也没有如前面看到的石窟模样的地方。
实在没辙了,突发奇想,打开手机的导航软件,输入“古岩寺”,惊觉导航软件上还真的有这个定位。将信将疑之下,循着导航的指引,一路往前走。途中遇到铁路,铁路之上是岩寺到屯溪新路的高架桥,我们没去寻找涵洞,直接就越铁轨而往前。过铁路,行不多远,远远就瞧见一个石窟。洞口虽有树,却明显能感知到石窟的存在。此间是红麻石,可那古岩寺洞口的岩石却是黑黢黢的,石壁上布满了一种藓,颜色远观是白的,近观又并非纯白之色。
到得跟前,只觉得和前面误打误撞见到的石窟属于两种风格,前者秀气一些,古岩寺则多了几许的法相庄严之感。窟内石壁上,有元代留下的石刻,字迹隐约可见,写的是大元至治三年时期的事情。这里的红麻石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硕大的岩石,宛若覆屋,汉晋时期就多有修仙练道者在此避世修行。到唐代大历年间,名僧径山蕴禅师结夏于此,结夏是指僧尼自四月十五开始静居90天。据记载,当时僧众多达500余人,四方学者皆慕名而至。不过这个时候,应该是没有建造寺院的殿宇之类,径山蕴禅师后来被唐代宗召往京师。
到了唐武宗即位,此时这位赫赫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成员团的皇帝,还没有对佛家进行整治。于是在会昌元年(841),契达和尚奉了敕令来此营建寺院,这才有了因岩建寺。只是彼时寺院叫什么名字,却是无从考究的了,但因岩建寺却给了这座寺院一个最好记忆的名字“岩寺”。自唐以降,岩寺香火一直鼎盛,到宋代开宝元年(968),歙州郡守李公度亲自迎接“达禅师”来岩寺做主持,这时候岩寺开始置办庄田殿阁。达禅师传给了怀琏,这位怀琏禅师被宋仁宗召去开封府,到英宗时怀琏奉玺书而归,这岩寺的名声就愈发响亮了。
如今我们入得仅剩的石窟内,哪里还能瞧见当年岩寺的盛况。其实岩寺的颓败也不是近现代才开始的,此寺明代尚存,到满清入关,殿宇大多倾废。唐贝人汪溥如同今日的我们一般,也曾专门寻找岩寺,当他看到狼藉一片的岩寺时,写下了“岩藏大历诏,草没建文钟”的诗句。由此可见,彼时岩寺虽然破败却应该还是有僧侣的,毕竟大唐年间的诏书和祖师径山上人的遗像都还保留完整的。岩寺的石碑在动乱中流入向杲寺,只可惜向杲寺后来也废弃为地,那有完整文字信息的岩寺石碑就此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石窟边上,亦有石阶,拾级而上,可登高远眺。到岩上,有明显的排水沟渠,还有柱基孔。初时我以为岩石建有寺院的殿阁,但转念一想,岩石上空间有限,建造殿阁似乎不可能。后查阅资料才知晓,岩上建造的是个亭子,名为“妙峰”。试想下,夏日凉风习来,置身妙峰亭中,听岩下僧人吟唱佛经,闻着飘散开来的檀香,西望齐云,东顾问政,北眺黄山,那得是多么让人畅快的事情。金乌西沉,我们席地而坐,却是再也没了当年的暮鼓之声……
此番古岩寺之行,虽然因为气温骤升,使得三人都苦不堪言,但却都觉着不虚此行。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找着胜水泉,也就是前文提及的歙县四大名泉之一的古岩寺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年天旱日久的缘故,那泉水莫非干涸了不成?谨以明代许楚所写的诗文,供诸君感受下此泉的魅力:古寺隈云不计年,清泠一线泻岩前。 提瓶只听游人取,未许山僧识玉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