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师的成长,指的是师德的不断提高,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的成长过程,不是匀速的,而是波浪式推进,既有延续性又有阶段性。

笔者认为,教师的成长,必须经历以下三个至关重要的转化期。

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把握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1)

02

由教育新手向熟手转化的加速器。01

这一阶段通常在走上教师岗位的起始3-5年。由于对教育事业的兴趣或责任感,他们会努力追求高尚的师德,塑造与教师职业相适应的师表形象;为了适应教学尽快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调整为适应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知识体系,并使原有的知识在重组中加深与拓宽;努力尝试为提高教学效果而将教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这个时期,在教育思想上,要指导他们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理念,并努力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让他们在观念上直接切入教改的前沿,少走弯路。在教学业务指导上,要悉心帮助他们掌握所教学科的大纲、教材,掌握相应的教学模式。

因为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共性,是教学实践的提炼与升华,它是包括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教学练兵中摔打。

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把握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2)

做好了以上工作,教师成长的第一个转化就能顺利实现,由教育新手变成熟手。

03

第二,由教育熟手向能手转化的成熟期。

这一阶段通常是在从教后的5—8年。这时教师已具备了定的教育教学能力。此阶段培养指导教师的重点:

一是提高应对各种教育对象的教育能力,让他们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工作。过去,我们往往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教育能力的提高,导致教育工作、班级管理能力滞后,对教学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是注重指导教师顺应改革要求,在整体中、在联系中注重自已知识结构的深广化与网络化。

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把握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3)

三是鼓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追求教学个性,让教师把以前熟悉的教学模式,尝试变式,使之活化,博采古今中外教学模式的精华,溶于一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四是要激励引导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并且乐于笔耕,认真总结经验,在不断总结与反思中迅速长起来的。

完成了这转化,教师就可以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独当一面,让校长放心,学生欢迎,家长满意。从而为教师向学者型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4

第三,由教育能手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的跃升期。

这通常在从教10年以后。这既是教师发展的高级层次,又是教师培养工作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个转化期,难度较大,十分关键,因而绝大多数教师在此阶受阻而转化未能实现。

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把握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4)

教无止境,学海无涯。教师的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曲折的,不会一帆风顺。前两个转化期,教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而到了第三个转化期,由于工作方式、教学方法的“定型”及各种原因,进步速度逐渐缓慢,如不加以促进,加强培养,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衰退。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大教育理论学习的力度,帮助他们精选合适的教育理论书刊,指导他们广泛吸收先进的教育理论,并积极自觉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措施,就是让教师独立承担、或主持、或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问题,在“知困”中自主学习理论,并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有所突破,力求创新。同时,投身于科研能促使他们不断概括、提炼、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教改成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使他们顺利实现从教育能手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化。

05

教师成长的三个转化期,是对多彩多姿、因人而异的教师群体状况抽象的结果。

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把握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5)

实际上,因教师个体差异及所处环境,以上阶段总是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很难截然分开,尤其是在从教年限与所处相应成长期的划分上。

有的教师由于基础理论、先天禀赋以及对教育工作的超常热爱与执著追求,往往能迅速实现各个时期的转化,成为佼佼者;反之,有的教师则终身难以实现上述转化,成为学者型教师。

提出教师成长的转化期,旨在为教师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参考。

(撰稿:培 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