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和服饰搭配不仅是为了好看、舒适,有的时候即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不可谓不重要。首先要申明一下,前卫、先锋、非主流不在讨论之列,关键是我根本就搞不清楚这些词代表的是怎样的穿衣风格。至于欧美风格、日韩潮流,对于我这种老古董来说,我只说两声“呵呵”了。
《论语.乡党篇》就记载了很多古人穿衣礼仪的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孔子教导学生或自身严格执行的标准,被门人弟子记载下来得以传世。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的体会是古人在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要比现代社会讲究得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和体会一二。
首先,在色彩选择上要适宜。
现在人们参加葬礼,都会选择深色的服饰,比方说黑色,影视剧中都是这样的,特别是黑社会大佬的葬礼,黑色的西装、黑皮鞋,还要戴上黑墨镜。这要是被孔夫子那个时代的看到,一定会很疑惑,结婚为什么扛着棺材?听说出抬棺出征,还没见过抬棺出嫁的。
按古礼,“丧主素,吉主玄” 黑色是吉服,丧服则是白色的。参加葬礼必须穿白色的丧服,以示对死者及家属的尊重。有人形容严守周礼规范的古代婚礼,应该是一色的黑衣,庄严肃穆,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了。基于这个原因,孔子还专门强调过“羔裘玄冠不以吊”,意思就是黑羊皮的裘衣和黑色的礼帽在吊丧时是不能穿戴的。
先秦时期人们对于服饰颜色都有色正的要求,也就是说古人衣服的主色必须为正色,特别是“红紫不以为亵服”, 亵,读音为xiè,亵服就是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古人认为,红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红紫色,更别说是朝服了。什么是正色,什么是间色呢?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是这样注释的,“正色谓青赤白黑黄。青加黄为绿,赤加白为红,白加青为碧,黑加赤为紫,黄加黑为缁,皆间色”。作为一名从小对绘画没有一点概念的理工男,让我分清楚黄和绿没问题,但是要让我分清青与碧,赤与红,有点强人所难了。
不仅是衣服的主体颜色,即使是配饰的颜色同样有讲究。“不以绀緅饰”,绀gàn,深青透红,緅zōu,黑中透红,有版本注释,绀为斋戒时服装的颜色,而緅则是丧服的颜色。这是绝对错误的,古人尚玄,绀緅都是比较接近黑色,但是不正,故不可用于平常穿的衣服镶边作装饰用。
颜色搭配古人同样很重视,反正本人只知道“红配绿,赛狗屁”,“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古人穿裘皮都是毛向外,而且其上还要加一件外衣,外衣的颜色当与裘皮的毛色应该相称。缁衣,是黑色的外衣,一般为朝服,所以里面的裘皮应该用黑羊皮;素衣为凶服,里面的裘皮用白色的鹿皮为宜;黄衣为蜡祭之服,里面的裘皮宜用黄色的狐皮。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含蓄,不像现在有个别人只怕别人不知道他穿了件貂。
其次,衣服的结构还要考虑有一定的实用性。
“亵裘长,短右袂”,袂读音为mèi,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朱熹夫子始终贯彻自己不做家务的优良传统,凭空想象,认为居家所穿的皮衣做的更长一些,比较暖和。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也就是两个袖子一长一短。对于“短右袂”一句很多学者都有不同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人认为此处右应该是又的意思,两个袖子都短。第二种则认为应该是卷起右袖子使之方便做事,使之短即可,干嘛非要做成短的。
“必有寝衣,长一身又半”,睡觉必须有件睡衣。至于睡衣的长度应该要达到一身半的长度。所谓身应该是指“颈以下、股以上谓之身”,一身半的长度也就是刚过膝盖的长度,穿着比较舒适。如果按整个身高的一倍半去做,还有半身得拖在地上。
第三,要根据冷暖、用途不同,选择不同的材质。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袗的读音为zhěn,单衣的意思。絺读音为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袗絺绤”就是指穿粗葛布或细葛布做的单衣,夏天穿这种衣服比较凉快。“必表而出之”,外出时还要在外面再穿件单衣。比较薄,又比较凉快的衣服一般都比较透,外出如果不加一件外衣,就有点穿着内衣上街的感觉了。
“狐貉之厚以居”,居在此处是坐的意思。钱穆的注释为“以狐貉之皮为坐褥,取其毛之深,既温且厚,适体也”。
“齐,必有明衣,布”,意思就是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备有浴衣,浴衣还必须是用麻布制成。“齐”在此处的读音为zhāi,同斋,古人在祭祀前要整洁身心,表示虔诚之意。斋戒必有沐浴,沐浴完,要穿上洁净干爽的浴衣。浴衣得是用布制作的,由于当时棉花还未传入中国,故应该为麻布,大概吸水性比较好吧。如果有人非要问,晾干不行吗?也许也行,但不太雅观。
第四个方面,就是特殊的场合一定要有严格的着衣装饰规范。
“吉月,必朝服而朝”,吉月,是每月朔日,农历初一。周礼有告朔的规矩,“告朔”, 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告朔之礼是这样注释的“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则以特羊告朔,请而行之”。就是说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际,把来年十二个月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将之放在祖庙里,每月初一,杀一只活羊祭祀,叫做告朔礼。这一天必须朝服盛装,去朝见国君。
对于上朝和祭祀的服饰还有专门的要求,“非帷裳,必杀之”,杀就是裁剪的意思。帷裳是指朝祭之服,上朝或祭祀穿的礼服,一定用整幅的布做,不可裁剪,多余的部分,应该是做成褶子吧,像今天的百褶裙一样。当时的一幅布宽度应该是固定的,大概也就是一米到一米五,可以想象一下古代织布机的宽度,关于长度,有文献说是大概算下来十三点二米。全绕的身上,还得不影响做事,还是个技术活呢!
对于饰物的佩戴,孔子专门强调了“去丧,无所不佩”,古时有点身份的人都讲究玉不离身,只有在着丧服时,即使是玉佩也不可以带。
先秦时期的穿衣礼仪要往现实社会照搬肯定是行不通的,其实《论语.乡党篇》介绍的君子穿衣的要求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仔细体会,有几点要求即使在现在社会上也是适用的。
一是自身搭配不要太突兀,比方深色西装你非要穿双白祙子。色彩搭配要适宜,现在服饰的颜色搭配规则虽然宽松了很多,但是不管怎样自己要看着舒服,也不能让别人感觉不舒服;
二是与环境要相适宜,不能出去春游你穿西装打领带,出席正式会议你又牛仔裤体恤衫吧;
三是要体现出对别人的尊重,例如参加丧礼不能着太过鲜艳的衣服。正规场合一般都以庄重为主调,这即显示出自己的品味,也是对主办方辛劳的尊重。
四是穿衣搭配还是要考虑实用性的,例如睡衣的长度刚过膝盖就刚刚好,家居服袖子应该短一些,做事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