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

大仓满,小囤流,好年景,春开头。

虎年3月4日,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是指“青龙”七星开始出现在东方,万物此时开始真正苏醒,春天真的来了。

虎年龙抬头吉时(虎年二月二日3月4日)(1)

“龙抬头”的由来。在北方,二月二也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在明清时期开始盛行。节气上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天上的龙管下雨,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龙的传说。传说唐朝时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并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虎年龙抬头吉时(虎年二月二日3月4日)(2)

人们一直绞尽脑汁想拯救龙王,直到第二年二月二,一位妇女背着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路过的人们恍然大悟:“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院子里,龙王因此得以回归天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1.剃头,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虎年龙抬头吉时(虎年二月二日3月4日)(3)

2.祭祀龙神,二月二这一天人们会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3.舞龙,民间在龙抬头的日子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舞龙,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草龙,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4.吃龙须面,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而在龙抬头这一天,人们就喜欢吃“龙须面”。

虎年龙抬头吉时(虎年二月二日3月4日)(4)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5.炒黄豆,很多地方当天还有炒豆子、吃豆子的习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吃了各种炒制的豆子,意味着这个年就算过圆满了,一年辛勤劳作又开始了。

6.赶庙会。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各地都有赶庙会的习俗。在过去农耕社会,最重要的莫过于一年的收成,一年的收成如何,全看此处土地公公的心情如何。为了讨土地公公欢心,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会在当地的土地庙这里举行庙会,放鞭炮、点香烛,以此祭祀土地神。庙会上舞龙的、“捏糖人”的、画“民间字画”的、剪纸的、卖糖葫芦的、“耍钗”的,卖花草的、卖农具的,庙会处处充满了浓浓的民俗味儿,足以让人们一饱眼福,热闹一番。

虎年龙抬头吉时(虎年二月二日3月4日)(5)

 二月二龙抬头春意央然,河开雁来,世间万物生机勃勃,龙抬头对属相大龙的人更是值得庆祝的特殊日子,预示冬天蛰伏结束,这一年好运即将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