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有关临平职高马路对面两家饭团店到底“谁家才是职高饭团”的问题,得到上万网友的关注。(戳下方链接了解)

↓↓↓

临平人都知道的这两家店有多拼!注册商标、开直播…生意如何?儿子开宝马喽!

这几天,

又有吃货网友向我们爆料:

临平有家“桥头粉丝煲”超级好吃,

就在九曲营路和梅堰路交叉口,

都快有20多年了,

想了解下这个“粉丝煲”背后的故事。

不过令他疑惑的是,

那一片有两家“桥头粉丝煲”。

“其中一家是有门面的,可送外卖,

另一家是街边小店门前的夜宵摊,

到底“桥头粉丝煲”是哪家打出的名字呢?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1)

目前许多网红美食店都已经在美团、饿了么上线,记者首先打开app搜了一下,结果真的发现有一家叫“桥头粉丝煲”的小店。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2)

店家的公告上写着:本店始于1997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招牌,欢迎大家前来品尝。

点开商家信息,有两张图片,其中一张是门面照,招牌上写着“桥头面馆”,下面留着电话,以及写着“兼营:粉丝煲”等字眼。门牌号是九曲营路204号。

商家主打的产品粉丝煲共有12种,其中牛肉粉丝煲卖得最好。此外还有炒饭、炒面,还可以选择荷包蛋、火腿肠、卤牛肉等加料。

同时,对于网友每次的购买体验,商家都很认真地做出了回复。

其中一条信息商家是这样回复的:“这里确实有两家粉丝煲,我们是门店,还有一家是夜宵摊。我店始于1997年工商注册,以前以白天为主,不开夜宵,但现在白天晚上都开着。期待您再次光临。

原来这里真的有两家粉丝煲,既然店家说白天也开的,所以记者根据app上提供的电话,给商家打了个电话。

店主回复:“店开门了,欢迎来采访”。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3)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九曲营路204号的这家桥头粉丝煲。门前的招牌已经换新,上面是“桥头粉丝煲”。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4)

店不大,也就十多个平方,里面收拾得干净清爽。因为当天小雨,店里没什么上门生意,但店里外卖订单的声音时常响一下,也有外卖小哥冒雨来取外卖。

“以前以白天为主,夜宵不做的,后来顾客点粉丝煲多了,我们就开了夜宵,现在每天做到凌晨1点。”老板娘杨素娣对记者说。

现在店里顾客点单前三的粉丝煲分别是牛肉、大排和大肠。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5)

杨素娣说,粉丝煲简单好吃,菜品新鲜是必须的,而汤才是粉丝煲的灵魂,骨头汤最少要小火慢炖7到8个小时。这碗粉丝煲的味道改进已经20多次。

记者了解到,杨素娣和老公以前都是原浙江美术地毯厂的职工。她以前是厂里的厨师,1997年下岗后,在九曲营路上租了门面房,开了个小饭店。后来忙不过来,老公也离职一起来帮忙。之后1999年店面拆迁,他们搬迁到此地接手了妹妹的“岩金点心店”,2017年改名“桥头面馆”,去年正式注册改名为“桥头粉丝煲”。这也就是招牌上写着创始注册于1997年的源起。

杨素娣说,自家店的粉丝煲是原来开小饭店的时候,她自己发明的一道“菜品”,后来顾客点单率非常高,就作为招牌菜一直保留下来了。因为这几年粉丝煲的名气越做越大,自己的店又离梅堰桥很近,所以“桥头粉丝煲”就是这么注册的。

这几年外卖生意越来越火了,2015年她就开了“美团”、“饿了么”,把自己的生意做到了网上。

杨素娣今年56岁,老公比她大2岁,都是临平本地人。她说20年来,临平发展越来越快,原来在店里吃饭的小孩子,都长大了,都成家立业,还带着孩子来他们的店里吃面、吃粉丝煲。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6)

他们之前想过开分店,可是担心分店味道会变掉,影响口感,加上儿子有自己的工作,不愿意来接班,所以就一直只有一家店。

“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但只要做一天,都会认真烧好每一碗面、做好每一个粉丝煲。”说完,美团外卖订单又响起了,他们又开始忙碌了。

采访结束后,记者在街上走了一圈,并没有发现另外一家“桥头粉丝煲”,旁边的饭店都是快餐店,并没有所谓的“粉丝煲竞争”之说,而且外卖app上也只有这一家。

当记者回到报社的时候,杨素娣的老公打来电话强调说,他们店旁边还有一家夜宵摊,只是晚上出来摆摊卖粉丝煲的。这是路边摊,他们家的粉丝煲可是经过工商注册的“桥头粉丝煲”。

原来另外一家粉丝煲店是晚上出摊的,只做夜宵!

当天晚上10点多,记者又出发了。

这家”桥头粉丝煲“也出摊了。

而他们加工粉丝煲的地点就在一辆平板车上!

摊位就在白天采访的那家粉丝煲店隔壁的韩平饭店门口,门牌号上是九曲营路200号。一对夫妻在这辆平板车上开始了他们的夜宵生意。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7)

在一辆大约2米的平板车上,一边是粉丝煲,由老板娘负责,老公在另外一边负责炒饭、炒菜,空下来还给老婆搭把下手。

而与隔壁挂着桥头粉丝煲店店招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固定的店招,只是做了一个有“桥头粉丝煲”字样的彩灯箱。

当天晚上,两家“桥头粉丝煲”,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段,都在门前摆放了座椅板凳,门前都有自己的顾客。虽不相往来,都埋头管着自己的生意。

记者在附近站了1个小时观察了一下,摊位这边的上门生意要好一些,而另一边的外卖生意也不少。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8)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9)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10)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11)

照相师傅大玉/摄

随后,记者来到平板车旁边自报家门,老板娘和老板热情地说道:“啊,原来你是报社记者啊,之前你们就有同事来采访过我们。”

记者了解到,摊位这边的老板娘叫谢荣鸟,今年50岁,老公叫曹忠涛,今年52岁,老家安徽芜湖。

他们的摊位从晚上7点,一直开到凌晨2点。

现在天气凉爽,外面的几桌很快就坐满了,来的人也都是老顾客,和老板简单说几句,点好想要的粉丝煲,几瓶冰啤酒,就顾自坐下来享受美味,还有几桌顾客坐不下,就到饭店里面等粉丝煲上桌。

“这里没外卖,想吃就得来店里。”一位来打包粉丝煲的顾客对记者说。

老曹说,现在许多店都在做外卖,自己也想开,但也不知道怎么注册,加上现在自己的生意忙都忙不过来,所以就没开外卖。

随着夜越来越深,到店里吃粉丝煲的越来越多,记者的采访也是见缝插针,不时被打断,只能聊一会停一下,谢大姐的记忆力很好,一边回答记者提问,一边给顾客结账。

至于桥头粉丝煲的来历,老曹和记者说,他从10多岁就跟着大人去北京打工卖早点、卖快餐,后来长大后,经过家人介绍,认识了自己的妻子谢大姐,二人成婚后还在北京做早点生意。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生意不好了。经过在临平的老乡介绍,他们1998年来到临平,开始和老乡合伙做粉丝煲,手艺也是从老乡那里学来的。

后来他们自己单干,并找人做了一辆平板车,每天晚上推到梅堰路和九曲营路交叉口的桥上摆摊做粉丝煲。

老曹边颠勺炒着蛋炒饭边说,起初他们也没有想过给自己的粉丝煲起个名字,就是卖夜宵赚个辛苦钱,养家糊口而已。没想到慢慢地顾客越来越多,因为他们老是在桥上卖粉丝煲,就把他们叫成了“桥头粉丝煲”。

到了2000年的时候,临平城管对“三无”的路边摊查得很严,他们被查到时,出于人性化管理考虑,城管让他们赶紧找个店面,办好手续再出摊。

老曹和谢大姐一琢磨,单独去租个店面不划算,一来成本太高风险大,二来做了多年了,顾客们都习惯到这里来找他们买粉丝煲,舍不得这些老顾客。

这时候,摊位如今背靠的韩平饭店老板黄韩平出手帮了他们,黄老板也是他们的“粉丝”,每天白天结束自家快餐店工作后,一定会光顾他们的生意。

听说老曹和谢大姐要找店面,黄韩平就把自己店面晚上的经营权给到了老曹夫妻。

于是,韩平饭店白天做快餐,晚上卖粉丝煲,饭店的顾客引流也达到最大化,这一合作就是20年。

临平网红打卡地点美食(临平网红夜宵九曲营路上的)(12)

记者眼前这辆平板车已经有20多年了,中途框架、轮胎都经历了几次大修。而凭着这一碗粉丝煲,他们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结婚生子,还在老家造了二层小楼。

如今,老曹和谢大姐一家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们膝下一女一儿,大女儿29岁,小儿子25。老两口也早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年不想自己开个新店?老曹说,这么多年和韩平饭店老板的关系一直相处得很好,顾客们也习惯到这里来了。不过他们儿子觉得干夜宵实在太累,“看了一阵就不想来了,别说接手了,干不动了就直接歇了呗”。

之后,记者还电话采访了韩平饭店老板黄韩平,他说老曹和谢大姐一家都是老实人,二十年来双方搭班子做生意,从来没红过脸,拌过嘴。作为二房东,这两三年没涨过房租。

采访到最后,和之前采访职高饭团一样,记者分别从两家带了各自的牛肉粉丝堡给朋友们尝鲜,得到的反馈也是各有各的特色:“店里的粉丝煲骨汤很鲜,清爽不腻,而摊位上的粉丝煲味浓料足,鲜香十足”

其实对于吃货来说,哪家才是正宗桥头粉丝煲?他们的回答只有三个字:“无所谓”,因为“好吃”才是硬道理。那么怎么才算好吃呢?想必这个只能交给市场来验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