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霁虹一根针(吴霁虹不可能法则)(1)

这几年我们听说过很多关于“黑科技”的新鲜事,比如,前段时间热映《流浪地球》大片里,就有很多黑科技,好莱坞的科幻片子黑科技就更多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黑科技都能变成现实呢?

人类需要疯狂的想象

首先,究竟什么是黑科技呢?你查一下网上的信息,也能得到答案。个概念最早来自日本的一个小说,它原来指的是非人类研发的,并且凌驾在人类现有科技之上的知识或技术。说白了,就是那些人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现有认知也无法解释的技术。

但事实是,很多曾经认为不可能实现的黑科技,后来都成为现实了,不但改写了我们的生活,也让人类的能力进步了一大截。

我小时候读过一本叫做《太空平台》的科幻书,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科幻作家莱斯特写的。这本1953年出版的图书,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被认为是疯狂的未来主义。除了 “太空平台”这个标题很创新外,它在书里面描绘了移动电话、卫星通信、空间武器、宇宙望远镜、航天飞机等等技术或工具,很多都是当时还不可能实现的。书中还描述了一台无线传真机,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将文件和图像发送到世界各地。

66年后的今天,这本书里描述的几乎每一种幻想技术,都被人类创造出来了,有些还成为寻常的生活工具,比如移动电话——我们都在用的手机。

并且,这本书里的“疯狂”想象不但进入了生活,还成就了无数靠这些技术生存发展的公司。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也写个科幻小说,你幻想出来的那些东西,很可能就是未来人类生活中日常的工具。2012年,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对谷歌的股东们说,“任何你能想象到的事情,都可能是可行的,你只需要想象它和创造它。”

确实是这样,几千年来,人类就是一边幻想着更好的社会、更好的生活,一边一点点的,把这些幻想和想象,创造出来,变成了现实。我们接触或使用最多的吃穿住用行,每一个都体现得很明显。

但是,黑科技也是分类别的,根据本身的属性,它被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已经在现实中存在的,只等着人类去发现。比如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原理,比如哪天新发现某种致命细菌,可以被利用制作成生化武器,某种待发现的有特殊性能的物质等等。而另一类黑科技是人类创造的,比如载人火箭、打败世界顶级棋手的阿法狗等各种工具和技术。这一类占到绝大多数,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现实并进入生活,完全是由人创造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很多科学家说,科学技术进步的唯一限制,就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有幻想和创造,所有的黑科技,都有成为现实的可能。而科技的作用,就是“让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我感兴趣的人工智能,便是一个具有潜力和可能的黑科技,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比如,美国食品药监管理局就批准了一批AI诊断决策系统,其中有一个叫做Cardio DL,专门诊断心脏病,准确率非常高。要在十年前,这种东西都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黑科技这个词的意思已经转变了,特别是在商业上,它被用来描述那些虽然超越现有科技,但最终是有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或者炫酷产品。

“不可能法则/a Rule of Impossible”

那么,有没有纯粹的、完全无法变成现实的黑科技呢?换句话说,就是不管再过多少年、技术多发达都无法实现的幻想或想象。有吗?有判断的方式吗?是有的。

吴霁虹一根针(吴霁虹不可能法则)(2)

比如,电影《流浪地球》里,幻想着为了拯救地球的未来,人类可以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开太阳系。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科幻黑科技,非常典型,因为它违反了一些已经被科学证明了的定理。这是个几乎不需要再讨论的科学现实,网上那些争议、争论其实多是出于情绪,跟科学无关了。

对于“不可能”的黑科技,有一个科学的“不可能”判断方法,这就是我开头说的“不可能法则”。这个法则是这样计算的:如果一件事情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的概率小于1,当它除以可观测的宇宙原子数时,也就是1除以10的80次方,那么它可以被定义为“不可能”。

这句话里充满了深奥的术语,可能很难理解。科学家们有很严谨的解释,我在这里尝试用一个通俗的比喻理解:你可以先将宇宙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电脑,我们将一盘棋的所有可能性结果都存储在这个电脑中,结果会如何呢?

首先,下一盘围棋,是不是有很多种可能的结果?以及,每种不同的结果都需要有不同的落子方法和路径?科学上把这种很多个结果统称为“N个可能性”。

假设1个可能性需要动用地球上的一颗微小粒子(就像海滩的沙子一样),来做成这个宇宙电脑的记忆存储器,那么,科学已经证明了,就算将整个宇宙所有的微小粒子都用上,都不够储存这盘棋的这N个可能性。

说白了,就是宇宙没有足够的粒子做成存储器来记住棋盘的N个可能性。这就是1除以10的80次方后,得到的“不可能性原则”。这个原则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物质不够原则”或者“时间不够原则”,由此还可以延伸为爱因斯坦的“能量守恒定律”。

这个可能有些烧脑,我再举几个例子。

第一,《流浪地球》里的,要将地球移动到另一个太阳系,确实不太可能。尽管电影里,设计的是人类通过捕获太阳系里的巨大物体能量来实现推动力,但这个行为对人类来说,本身是具有毁灭性的。因为,这相当于调用所有的地球物质,包括将人转化为能量,也就是物质不够、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地球就要消耗自己的身体,包括人类的生命。这样,哪怕结果实现了,将地球推离开太阳系了,那地球也毁灭了,人类也毁灭了。

第二个例子,科幻片里经常会出现的,譬如穿越,瞬间传送、或移动物体到宇宙或者另一个空间,这个也是不太可能发生的。虽然量子级的“隐形传送”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但要在宇宙或不同时空间发生就不太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能量转化。这是量子力学中“量子隧穿效应”已经证明了的科学。

第三个例子,你应该比较熟悉,很多人发誓时候会说,我绝对不会怎么怎么样,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东边落下。这话能不能兑现我们不去计较了,但这个类比确实是靠谱的。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东边落下,这是因为科学已经证明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定律。如果太阳要从西边生,东边落,那很可能是受外力巨大撞击而改变运转方向,这等于是地球的毁灭,那我们根本没有机会看到西边升起的太阳。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包括我自己,对待黑科技,就是在理性甄别的基础上,积极相信人类包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采用科学的方法论。并且,我们要了解一个前提,就是可能在30年以内,科技就将实现指数级的增长,各种各样的黑科技进入生活,会越来越快。

今天的内容涉及到一些计算,有点深,三分钟可能花了五分钟,你可以带走的核心是:

1、过去人类很多无法想象的黑科技,已经变成今天的现实。但是,人类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难题,你必须要敢于想象,敢于创造。因为机遇和可能就在这些尚未实现里面。就像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他所有的生意都是建立在疯狂的想象基础上的。

2、要建立科学观。对于一些影响你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想象,用“不可能法则”进行计算,你会发现,即使是人类能想象的科幻黑科技,也有无法实现的;作为一种想象可以,但不要陷入偏执和误区。

吴霁虹/Jihong Sanderson

创新管理学家,人工智能商业化专家,AI Business Lab联合创始人。专注全球战略与创新管理,创造了人工智能时代“TOP-A新竞争优势”、“商业强基因”、“C2C商业生态圈模式”理论体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研究生导师,美国法庭专家见证人。著有《未来地图》《众创时代》《下一步: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Doing Business in China》等畅销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