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主要代表词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良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今天复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良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

这首词的大意是:明月月圆,皓月当空,明月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没人能告诉我答案,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月中的宫殿到底是什么样子,真想上去看一看。也不知道月宫上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是什么好日子,为什么月亮那么大那么圆。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月宫上去。美玉砌成的楼宇,富丽堂皇,美好非凡。只怕那里高寒难耐,经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孤芳自赏,冷冷清清,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月儿低垂,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月光皎洁,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啊明月,您总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如果没有,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世间,少不了悲欢离合的变迁。就算天上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很难有十全十美的事。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人能平安健康,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良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

有关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苏轼任密州太守两年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苏辙已分别七年未得团聚。面对一轮明月,苏轼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良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

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苏轼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总起来看,苏轼这首词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就月亮这一意象来说,千百年来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全词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笔力雄健,气势豪迈,千回百转,感情真挚,情韵兼胜,境界壮美,超然洒脱,极富哲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全篇从头至尾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堪称苏轼最著名的代表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深受大众的追捧和喜爱。自古以来,月亮都被当作是一切美好的象征,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赞美月亮咏叹月亮,总是有说不完的溢美之词,总是有表达不完的美好情感。是啊,只要有月亮在,人世间就有美好在。固然,亲人、朋友不可能永远聚在一起,人世间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此事古难全。但只要我们心心相印,我心里有你,你心里有我,即使远隔千山万水,我们也可以共同拥有一个月亮,当你看着那颗明月时,我也在看着那颗明月,只要大家都喜乐安康,岁月静好,那就是最好的永远。

2021年12月1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