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四会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1)

事事亲力亲为的张铭华从水产“小白”成长为“乡土专家”。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四会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2)

张嘉丽熟练地操作着农机。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近年来,肇庆四会的年轻人“跳回农门”逐渐成为新风尚。有人放弃城市工作,跨界办起了乡村生态农场;有高校毕业生回到家乡,乐此不疲干起了科学养殖;商超市场小而美的农副产品涌现,产品背后都是“高人”在运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农人。

新农人,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城市的农业从业人才。

如今,越来越多的四会新农人选择农村来释放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四会新农人拥有更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懂得对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包装,善于运用电商经营与冷链物流,懂得联农共富、合力创业,帮农村解决了产业规模小、力量弱、资金少等问题,赋予传统农业全新活力。

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新农人培育工作,坚持以职业化方向培育新型农民,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和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吸引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肇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爱军近日在四会调研时表示,要不断充实新农人联盟力量,打造一支引领农民、发展农村、托起农业的生力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南方日报肇庆观察推出“四会新农人”系列报道,聚焦新农人激情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致富的鲜活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 施亮 实习生 胡欣妍 通讯员 赖楚欣 陈通学

张铭华:

让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

“8号池含氧量不足,请注意适度加氧。”肇庆四会市同创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张铭华虽在外地开会,但利用自主研发的手机App对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池进行实时监控、管理。中秋后这批次龙虾将成熟并集中上市,销向全国。

2012年,张铭华辞掉银行“白领”工作,选择投身农业、包塘养虾;2018年,他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回到家乡四会,成立水产养殖公司,如今年产成虾约5万斤,年孵化虾苗1000万尾,鲈鱼苗5亿尾,产值突破1300万元。

从水产“小白”到“乡土专家”

“比起每日坐在办公室,我更愿意到农村去闯。”27岁的时候,张铭华决定辞职当农民,从佛山市顺德区起家,开启了水产养殖新生涯。

创业初期,他便因为不懂技术栽了跟头。养虾3个月,他以为即将迎来丰收,结果把水塘抽干都没发现一只活虾。经历了几次失败的教训后,张铭华尝试向周边农户请教学习,给他们做免费劳工,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几年每天洗澡的时候,看见自己身上流下的水像墨汁一样黑。”虽无数次想过放弃,但都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撑了过来。通过改良水质、选好品种、提高养殖技术,2016年他迎来了事业的春天,养殖的澳洲淡水龙虾年销售额达到了850万元。

2017年前后,肇庆四会市逐渐淘汰了以往粗放型、低产值的猪圈加鱼塘养殖模式,但在转型升级上却迟迟不打开局面,“乡土专家”张铭华则从困境中看到了机遇。

张铭华把回乡发展计划告诉了冼宪恒、李振业两位好朋友。两人分别是环境科学工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和评估后,决定和张铭华一起成立四会市同创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江谷镇的澳洲淡水龙虾示范基地占地100多亩,并在2019年10月成立四会市共创水产养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遍布四会多个乡镇,总面积超5000亩,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从看天吃饭到心中有“数”

“让农业不再是听天由命,而是人定胜天的事业;让农民不再是望而却步,而是令人向往的职业。”张铭华把奋斗目标刻在了公司的显眼处。他对新农人的定义是:运用现代科技、先进理念,降低环境风险,提升养殖成活率,高品质、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

走进其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的确是满满的“黑科技”。如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远程水生态监控系统,一台手机便可实现水生态的全方位实时监测和高效控制,集预警、信息无线传输、综合管理、发布、查询等多种功能,具有可重构、可配置、跨平台、高度集成的特点,可让生产总体成本降低50%以上。

“以前养殖业是看天吃饭,凭经验干活,现在我们追求的是心中有‘数’,用数字化方式去科学生产。”张铭华表示,水产品的难养之处在于患病后很难被及时发现处理,而系统会监测到超出常规数值的地方并进行预警,即使是“小白”也能把养殖池管理得井井有条。

更重要的是,投入标准化养殖设备后,养殖户可根据水温、气温数据调整养殖方案,如澳洲淡水龙虾作为亚热带水产,5月到9月为最佳生长期,而10月到次年4月温度较低,继续养龙虾的话效益较低,公司便在这期间改养适合低温生长的加州鲈鱼,通过轮流养殖达到最大效益。

当前,同创水产的澳洲淡水龙虾商品虾可脱水长距离运输,利用顺丰、京东生鲜物流,兴盛优选、千鲜汇、盒马鲜生等生鲜平台,可轻松实现从水池直通消费者。抓住广东省出台“菜十条”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张铭华还加大了预制菜研发和生产力度,其十三香口味淡水龙虾近日入选肇庆预制菜“名企名菜”,不断延长水产产业链。

从乡村“打工人”到创业合伙人

在同创水产的团队里,“85后”的张铭华是年纪最大的人。“在水产基地工作的不是‘打工人’,而是创业合伙人。”近年他探索出与农户结为合伙人的合作方式来代替传统劳务关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张铭华向记者分析,以往农户们想要创业,前期需要投入80%的资金来搭建基础生产设施,只剩20%资金用作日后运营。这种方式抗风险能力太低,创业失败率太高。

如今,有意愿养殖淡水龙虾的农户,可以承包养殖池的方式加入到同创水产。公司不仅会承担50%的费用支出,还将免费提供设备、平台、资源,农户只需要付出50%的生产成本并参与养殖生产的全过程,产品销售后,公司和农户将平分收益。

这种做法,既可以减低农户创业风险,又可以让农民自负盈亏,提高生产积极性。合约结束后,农户可选择与公司续约,可以选择利用掌握到的本领,另起创业。合伙人笑称,这里是肇庆水产养殖界的“黄埔军校”,据不完全统计,从这里“出师”的学员已有近30人,而且大都是年轻人,如今都已经成长为各地乡村致富带头人。

张铭华介绍,目前基地12个养殖池全由合伙人打理,初创人员可以专心投入到设备研发更新和市场开拓,经营好四会淡水龙虾的IP,为农民带来更多合作可能性。

“刚入行的时候,做农业的都是年纪比我大的前辈,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回到四会乡村实干创业,他们是农业事业的传承人,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张铭华说。

张嘉丽:

机械化生产“唤醒”千亩撂荒地

白鹭飞,插秧忙。在肇庆四会市迳口镇优质水稻种植基地,“95后”新农人张嘉丽熟练地操控着插秧机,很快便完成了40亩插秧任务。

“以往很多人都认为农业是亏本的,但机械化能够大大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回乡创业四年,张嘉丽抓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潮流,“唤醒”超2000亩的连片撂荒地,将情怀和向往化为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土地上。

回到田间找机遇

张嘉丽在四会市地豆镇长大,小时候好动的她常跟着大人们往田地里跑,种田插秧、施肥除草、摘野果、挖番薯……都是她最快乐的童年回忆。

2018年,在外打工的张嘉丽愈发觉得两点一线的“上班族”生活不适合自己,便选择离职回到四会地豆,回到熟悉的田间地头寻找新的机遇。

近年来,四会不断释放出助力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利好。当时,地豆镇委、镇政府积极对接投资信息、广泛开展投资推介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并推出减免租金3个月或半年不等的优惠条件,不仅为乡村振兴打下牢固的基础,也涌现更多创业就业的机遇。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张嘉丽从室内设计领域跨界踏入现代农业的大门。她开始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新农人培训班,修炼基本功,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成立四会市禾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打造优质稻米全链条产业。

当时,家人对她的决定感到疑惑,她却对大家说:“别人不走的路,我来走!我要努力证明,在乡村也能闯出一番事业!”

转化农业新动能

地豆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耕地撂荒的问题日渐严重。

张嘉丽对成片的撂荒地感到可惜,盘算着该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土地。刚入行时,她发现前辈们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生产经营,这样一来成本高、效率低,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接触农业后,她对数字变得格外敏感:“每一分都要算准,差一点都会亏本。”她给记者算起人工与机械的数据比较:从效率上看,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插0.6亩地,而插秧机能达到40亩以上;从成本上看,传统生产方式费用约为1300元,而机械化生产费用只需850元。

机械化的应用让亏本的农业变得有利可图。2019年张嘉丽创立了禾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全程采用机械化生产。在地豆镇流转了约300亩撂荒地进行试验,运用无人机进行土防土治,安装气象监测设备减少天气的影响。

如今,张嘉丽计划带动周边农户利用公司农耕机械,发展农户全面利用机械化耕作提高农户收益田块约1800亩;自动育秧生产线年产约为3000亩;利用无人机喷洒虫害约5500亩、施肥5000亩;收割机收割水稻面积达到2400余亩。

用机械化抓住量,同时不忘稳住产品的“质”。目前,公司以生态农业的方式发展种植绿色健康无公害的“伯父大米”,经过多方群众品尝筛选,从最初的15个品种中优选出:煲粥米、黑香糯、海棠丝苗、牡丹香占品种,水稻种植范围遍布下茆镇、江谷镇、地豆镇、迳口镇、罗源镇,种植面积约2000亩,解决当地125名农民群众劳动就业。

打好品牌持久战

回乡发展农业的3年间,张嘉丽的公司也在朝规模化、智能化转变。“农业创业是一场持久战。”她认为虽然前期实现机械化投入很大,但终将获得丰厚回报。

如今该公司有专门的技术、管理、销售团队,已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我们还想打造自己的品牌”,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申请“绿色食品”,还不断试种新品种、铺设市场,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开拓销售途径。

此外,该公司还投资建设集研发、培训、生产及加工一体化的厂房。设有完善的全自动育秧工场、大米加工生产线、粮食烘干中心,日吞吐量30吨的中大型碾米机、有300平方米的培训场所、有50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处理和电商展示中心等。

张嘉丽介绍,公司2021年产值近400万元,今年保守估计增长15%,预计到2025年种植土地能扩大至5000亩。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返乡创业,不仅让自己收获满满,还为周边村民提供服务、创造就业岗位。公司有专门的农机队为村民服务,周边的村民的土地耕种都有了机械化的保障。流转村民的土地后进行返聘,每年能够增收3万元。

除了周边村民,公司还在全市范围内带动了130户农户,共同参与发展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张嘉丽说:“新农人就是要通过新的技术,创造新业态,带动周边村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