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方面来说。
一、经文行文
1、《金刚经》行文
《金刚经》是鸠摩罗什大师所译,读过他的传记后,你会知道,他是既通晓梵文,又深通汉文的,所以,他所翻译的佛经是晓畅易懂的。
当然,相传他是七佛译师这一点,是佛教内公认的,但是教外人士不这么认为的,这里就不强调了。其实,这个说法也从侧面反映了,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有多牛了。
这样一位超牛的译师翻译出来的佛经,不仅你爱读,而且从翻译出来之后,几乎接触到金刚经的人士人人都爱读,所以,罗什大师的译本是最流行的。
2、《楞严经》行文
我们再来看看《楞严经》的译师,般剌蜜帝大师。
其实《楞严经》能够带来中土还是相当之有波折的。
根据赞宁大师的《宋高僧传》中记载:
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
释极量。中印度人也。梵名般剌蜜帝。此言极量。怀道观方随缘济物。展转游化渐达(中土)乃于广州制止道场驻锡。众知传达祈请颇多。量以利乐为心。因敷秘赜。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译成一部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释迦稍讹。正云铄佉。此曰云峰)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量翻传事毕。会本国王怒其擅出经本遣人追摄。泛舶西归。后因南使入京。经遂流布。有惟悫法师资中沇公。各着疏解之。
文中所说的制止寺,就是现在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广州光孝寺。
在翻译《楞严经》的过程中,因为般剌蜜帝大师不通汉语,所以是由别人转译,然后由当时被流放到岭南的房融笔受,再由南楼寺的怀迪法师作为证译的。
《全唐诗》载:“房融,河南人,则天时为相。神龙元年,贬死高州。好浮屠法,尝于岭外笔受《楞严经》。诗一首。”
说白了,就是背诵出经文的人不懂汉语,而为他转述的法师水平如何,咱们在千年以后又不得而知,然后由当时的文人下笔,听受了这辗转曲折的翻译后,把经文翻译为汉文,再由一位法师证译的。
所以,这佛经翻译的行文,咱们就不评论了,都是众生的福报不足啊。
如果有人说读不懂《楞严经》,咱们是一点也不意外的,这和罗什大师翻译的《金刚经》一比简直就是hard模式的行文啊。
二、经文内容
1、《金刚经》内容
如果你觉得《金刚经》容易,那是因为《金刚经》每一个字,都不难,可以说只要粗通文墨的人,都可以通读全文,但是要证得《金刚经》的奥义,那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
别的不说,光是“般若”二字都足够你学一辈子,不,几辈子的。
《金刚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浓缩而成的,读懂了《金刚经》,那么再读《大般若经》,你就会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2、《楞严经》内容
《楞严经》因为是文人房融笔受的,所以文笔嘛,自然是生花的那种,不带打折的。
《楞严经》的内容概括来说就是“七处征心以破妄”、“十番显见以现真”。在经中作为老哥哥的佛陀,真是为自己的小堂弟阿难的功课操碎了心。
而《楞严经》征心的过程呢,是佛陀根据当时的人的理解程度来讲的,那要他们懂的佛理,就要顺应他们的逻辑去讲,然后破斥他们错误的知见,但是往往很多人就迷失在了《楞严经》分析义理的过程之中,跟着绕晕了。
其实,只要跳出经文中所举的例子,直接来思惟经中所说的义理的话,这部经的经义还是可以很快上手的,不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就是了。
总而言之呢,佛经是拿来修证的,不是拿来当作文章赏析的,说到底,学习经文,思惟佛理,真修实证,就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