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在宿迁市泗洪县香园米业有限公司,三辆大货车伴随着机器生产的轰鸣声,等待着一袋袋包装精美的大米通过自动运输带不停地往车上装货。
“受南京老板雇用,今天将拖20吨大米运往南京市场,后面那两辆车是安徽过来的,要装40吨大米运往安徽。”货车司机王宜胜告诉记者。
“辛苦大家了!今天订单多,得抓紧生产,后边的车等着拉货呢!”公司总经理刘林付走进大米生产车间,给员工鼓劲、加油。随后,他又转身和工人商量新采购真空机的运输事宜。
到车间抓生产、联系市场销售、查看货品质量……刘林付每天的日程都是满满当当。可即便再忙,60岁的他却像小伙子一样思维敏捷,充满精气神,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自己28年创办下的企业。
刘林付曾经是一名军人,1984年退役。从部队回到地方后,为了改变贫穷的家境,刘林付决心创业,他先后开过小卖部、照相馆,但是都没有什么起色。直到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孙园镇家家户户都是用小磨或钢磨传统加工大米,不仅产量低,加工出来的大米还有稻糠和沙子,大米口感差,市场接受度低。
“家乡盛产稻米,市场前景好。关键得生产出卖相好的大米。”刘林付说,几次创业失败后,他觉得大米生产是个路子,可以试试。
说干就干。刘林付听说安徽怀远稻米加工设备比泗洪的先进,学习考察后,刘林付发现,怀远的大米生产作坊家家户户都用一种叫295柴油机加工水稻,日产2吨。但是价格昂贵,一台新机器8000元。
当时的刘林付没有积蓄,头脑活络的他找亲友借钱筹款,然后又找到泗洪的销售商,采取了先付4000元,剩下的一半按照每季度500元还款。
机器到位后,刘林付开始马不停蹄地生产。日产2吨左右的大米,他都能找到销路一卖而光。一段时间后,刘林付又发现了新问题,“大米的品相跟市场上的好大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除了水稻潮湿原因外,最关键的还是机器不够先进。”
“山东鱼台的机器比怀远的机器更先进。”听说山东的稻米加工机更胜一筹,他又赶往山东鱼台考察稻米加工,“一天一夜不停机可以产出30吨左右的大米。”
1997年的鱼台正处于机器更新换代的时期,有很多二手机器可出售,新机器要10多万。由于资金紧张,他花了5万元先采购了一台二手的机器。
回到泗洪后,刘林付注册他的第一个大米加工厂——孙园林付米厂。从鱼台购回的新机器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上刘林付对货源的严格把控,加工出来的大米质量好、口感好,销售价格还高,这给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销路。销售量激增,有时候,老客户要等待几天才能拿到货。
“每年可以盈利30余万元,这在20世纪90年代是个巨大的数字。”说起当时的业绩,刘林付充满自豪,虽然此后多次投资更新设备,但他的厂生产的大米仍供不应求。这促使他产生了扩大生产规模的想法,准备建设更大的米厂。他先后到河南、南京、上海、浙江、福州等地考察,积极为建设新厂做准备。
经过前期的考察和准备,刘林付于2017年投资2000余万元建立泗洪县香园米业有限公司。2019年,泗洪县香园米业有限公司日产300吨的全自动化大米生产线上线生产。从日产2吨大米的小作坊到日产300吨大米的龙头企业刘林付用了15年时间。
新厂投产后,产能大,销售是首要问题。如何打开销售市场,刘林付下了一番苦功。
2019年,他带领4个团队跑销售,一年时间跑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20多个城市,主要针对大型企业、大的连锁超市,进行推荐销售。
每次出差跑销售,刘林付和团队销售人员都会带着厂里生产的大米、一只新电饭煲和纯净水。现场煮米饭给销售对象试吃,这可是他们销售团队的“秘笈”。谈到自己的销售“秘笈”,刘林付很是自豪,“米好不好,不能光靠咱嘴说,还得让人家现场吃了说好才行。”
过硬的大米质量、坦诚的销售方式,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客户,不少客户试吃后当场下单,10吨、20吨、50吨……
“大米口感达不到95%的,我们不会销售。”刘林付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了确保加工的大米口感好,该公司投资10余万元购买了大米口感机、水分测量仪一整套设备。
在行业内,其他商家为了节省成本购买陈化稻加工已经不是秘密。但刘林付却交代工人绝不能砸自己的饭碗,宁愿以高出市场价收购,也一定要坚持用新稻。
刘林付介绍,老厂曾经在孙园大米加工园区位置最差,在所有米厂的最里面,按照惯例,一般卖稻的农户到不了他家厂边,稻子就已经都被其他米厂收购完了。但是,他家米厂从来不缺前来卖稻的农户,到他那儿卖稻的农户和粮贩从厂门口一直排到几百米外的路口,大家宁愿排队等,也要把稻卖给刘林付。“因为他非常讲信誉,说啥时付货款就啥时付,从不拖欠。”正在往厂里销售水稻的农户说。
经过多年的经营,泗洪县香园米业有限公司现有正式职工14人,兼职员工10人,还带动60余名收粮贩就业。先后带动该镇洋井村周边村民300余户,种植新品种订单水稻6800余亩,每年水稻收购季节,以高于市场价3-5分钱每斤价格收购订单水稻,村民户均增收近3600元。
“我从老厂建厂就在这里工作了,现在每年都能收入六七万元,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还能有结余的钱补贴给在南京工作的孩子,平时还能兼顾农活,日子过得轻松自得。”孙园镇洋井村52岁村民张杰对目前的生活很是满足。
针对孙园镇年轻人在外务工较多,老年人家中卖粮不便的问题,刘林付还组织车辆,对家中无年轻劳动力的群众主动上门收购水稻。
“等疫情过去,我们投资600余万元增加的全自动真空包装车间和钢板仓将发挥新的作用……”谈及公司的未来,刘林付信心十足。(记者 申轶群 赵淑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