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许氏祠堂大全

泉州龙山曾氏大祠堂(泉州许氏祠堂大全)(1)

  赐恩岩开闽许氏宗祠(泉州市区之北清源山赐恩岩寺西侧。唐·许氏入泉。许稷后裔。宗祠沿革。规制。祭祖规仪。)、

  埭边许氏宗祠(晋江市英林镇埭边村[鳌岱])

  石龟瑶林许氏家庙(晋江龙湖乡石龟竹树许厝村。肇基。传衍与播迁[蓬山衍派。西花衍派。瑶林衍派。]沿革。规制。楹联。族贤。)

蓬山大房乡许氏宗祠(晋江市蓬山大房村。开基。规制。)

  后花西花许氏宗祠(石狮市后花社区后花村)

  龙江许氏宗祠(晋江市龙湖镇龙玉村。肇基与衍传。宗祠沿革与规制。)

  箴疏许氏

  

赐恩岩开闽许氏宗祠

  开闽许氏宗祠,泉州市区之北清源山赐恩岩寺西侧,为泉属晋、南、惠许氏宗人岁时祭祀之所,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之地。2010年9月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许氏入泉

  许稷,字君苗,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仕宦世家子弟。

  许稷8世祖许绍隋代为夷陵通守,唐封安陆郡公,赠谯国公。曾祖许辅乾曾任中州刺史,景龙二年(708年)贬任武荣州刺史(辖今漳、泉、莆),任五月而卒。祖父许懋文及祖叔许懋武先居莆田,后分别移居晋江永和许家巷和东石许宅巷。

  懋武一系在唐·开元间开始航海,立足东石,向外派衍,唐、宋间为泉州的航海世家,亦涉足仕宦。

  懋文之子许尚纲,即许稷之父,乾元(758—760年)进士,历官御史,建中(780—783年)中出知西安府。时朱泚之乱作,全家23口死于乱,仅12岁之子许稷被陕官僮救出,返晋江东石依叔父许十一簿。

  许稷后举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历官比部尚书郎,终衡州刺史。随驾西征有功,乞归时皇帝赐其读书之山曰“赐恩”,其地因名赐恩岩。卒葬于莆田(现东圳水库)。后世称许辅乾一系为许稷系统,“赐恩传芳”遂为福建许氏堂号。

  南宋·泉州人、状元曾从龙在其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曾为许氏赐恩《族谱》撰序,曰:许稷“随驾西征有大勋劳,赐赍甚厚。比乞归,奉君赐,开山凿石,上建八大幽,中塑观音金像,造敕书楼,崇奉君赐匾曰‘赐恩’。”敕书楼在南宋时依然存在

  许稷后裔

  许稷后裔主要繁衍于泉州、莆田及福州三地,枝繁叶茂,遍布于海内外。

  泉州承天巷一带,宋时称许家巷,许稷裔孙所居,故名。

  莆田现许氏大多数是许稷后裔,历代科举联第。

  宗祠沿革

  南宋末,许稷后裔、东石许汉青散百万家财组织义兵抗元,许夫人·陈淑桢续率畲汉大军转战六年,与降元得势的蒲寿庚为邻里仇家。许氏在元代大受摧残,遗留族人隐没家世甚至改姓,赐恩山上的敕书楼亦被毁。

  明代,在许稷敕书楼遗址草建“唐·刺史许稷公祠”,明贤士子多会于此。明·庄一俊为大门撰写楹联:“华族云礽,昭代更题新额;青山恩赐,唐时已得旧名。”

  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赐恩祠,修祠碑刻《重修赐恩祠暨双坑封茔祠记》一方,刻记:“稷公读书终南山,学成见用,登唐德宗壬午年进士,官兵部侍郎、衡州刺史,因随驾西征有大功勋,以是山赐之,匾曰‘赐恩’。”碑现存晋江市埭边村许氏宗祠中。

  清末,许稷后裔集资修建许稷公祠于赐恩岩寺西侧。

  民国卅四年(1945年)祠宇倒塌,三十七年(1948年)重修,依惠安宿儒倡议,改名“开闽许氏宗祠”,并云集泉郡许氏宗亲,隆重祔祧。

  “文革”祠堂被毁,1995年许氏宗亲集资倡修,1999年落成。

  规制

  沿赐恩岩脚下拾级而上,台阶右边有一不规则大山石,上面描红大字写着“许山界”,年岁已久。

  过“许山界”,即抵山门。山门有联:“胜迹无双,赢得苏子读书、许公献地;钟灵第一,招来真师伏虎、李邴卜居。”

  开闽许氏宗祠位于赐恩岩半山腰,为典型的闽南大宗祠形制,红砖片瓦,燕尾脊高翘,硬山顶,三开间三进深,有前埕、后轩、边廊,总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大门联为明·李源所撰:“赐赉名山崇北位,恩叨盛典侍西巡。”

  大门口左、右侧石垛上 有两块诗碑,是清末修建祠堂时所勒。两诗均为许稷作,但《全唐诗》未载。

  其一,《稷公游九鲤湖诗》:“道是烧丹地,依然云水居。山空人去后,梦醒客来初。溪雨飞沙霁,石门隐雾虚。高歌对明月,松影落抉疏。”

  其二,《稷公<江南春>诗》:“江南正月春光早,梅花桃花夹长道。江南二月春光半,杏花柳花香芷香。江南三月春光暮,蝴蝶间飞绕深圃。”

  祠内大堂正中供奉许稷雕像,左侧墙上嵌有一方修祠的碑刻,石柱留有清末民初泉州名士等的撰书楹联题刻9副,如:

  汪煌辉:“赐姓春秋开四岳,恩波雨露戴三唐。”

  许德芳:“名山节彼欧阳室,一第开吾太岳宗。”

  苏大山:“锁钥宁扃霄汉,诗歌遍唱江南。”

  曾遒:“名继欧阳并垂志乘,山同太岳永峙巍峨。”

  林骚:“范淑衣寒杯愤愤,谢公墩在石岩岩。”

  宗祠厢廊也有佚名的题联:“大观在上联奎耀,刺史当年著政声。”“勋高刺史棠碑绩,祠与欧阳石室邻。”

  祠后就是著名的唐·进士欧阳詹读书处“欧阳洞”。

  祭祖规仪

  开闽许氏宗祠是泉属晋、南、惠许氏宗亲祭祖崇拜之所,也是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之地。每年冬至第二天,泉郡许姓便集中于宗祠,举行冬季祭祖活动。

  祭祖之日,赐恩岩鼓乐喧天,宗祠内外香烟缭绕,熙熙攘攘。参加活动的有来自泉州、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和仙游,以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澳门、台湾、金门等地的许氏族人。

  祭祀时,主祭、陪祭等150多位宗长、宗贤,并由许氏祭祖文化司礼班担任司仪,上香、敬酒、献花果、上供、读祭文、跪拜等规仪完整。在祭祖前,先拜谢土地公、上香读祝文,后敬奉天公,读疏文,一切按相沿成俗的礼仪进行。

  祭祖供品有鲜果、麒麟、凤凰、巨龙、灵龟、仙鹤、马、牛、羊、鸡、猪、紫燕、红粿等,现代大多由石膏制成,制作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2007年,由于祭祖规仪完整严谨,且作为《泉州祭祖民俗》主要依据之一,许氏祭祖规仪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埭边许氏宗祠

  埭边许氏宗祠,位于晋江市英林镇埭边村(又称鳌岱)。

  许辅乾,唐·仪凤四年(679年)己卯科进士,任夷陵太守,时饥荒,矫旨开仓,活民无数,民感其德,封谯国公,图形凌烟阁。景龙二年(708年),许辅乾由中州来闽任武荣州首任刺史,上任五个月即病卒官署,贫不能归河南,其子懋文、懋武扶柩葬于莆田,遂家莆田东井。

  后群盗骚扰莆田,懋武起义兵讨伐,余盗寻机复仇,懋文乃迁家泉州远华里。懋文生子稷,字君苗,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历官比部尚书郎、衡州刺史,随驾西征有大勋。后辞官归隐清源终南山,唐宪宗以所居之山赐之,改名赐恩山,俗称赐恩岩。后裔繁衍于泉州;承天巷宋时称许家巷,为许稷裔孙所居。

  许稷生昌。昌之孙三人:朝宗、朝宜、赘公。朝宗子二:当、公孙;朝宜生端;赘公未详。

  埭边许氏系许稷传裔,灯号标“赐恩传芳”,奉君垕为肇基始祖。但君垕属于朝宗、朝宜、赘公三人中何人何代之玄孙则不可考。君垕生子二:起家、起宗。孙魁生,魁生生子六。

  字行:“若尔孙子有志,当思祖宗宏基,水源木本永念,支分派泽万纪。”

  宗祠额匾与楹联:

  大门:

  中门额匾:“许氏宗祠”。联:“鳌溪衍派鳌溪水;岱岳分支太岳家。”

  左门楣匾:“一门忠烈”。联:“剌史家传治县谱,尚书世享贻恩山。”

  右门楣匾:“学士第一”。联:“鳌岱卜家昌子姓,龙峰讲学铸人才。”

  祖龛:楣匾“太岳传芳”。联:“同宗澄本源,派衍鳌溪;生聚怀祖德,基开岱里。”

  左龛:楣匾“司马旧家”。联:“铁面当朝班联叔侄,银青开族辉映后光。”

  右龛联:楣匾:“开闽著绩”。联:“豸寨如屏,卯山如斗;东欧为谊,南塘为邻。”

  厅柱联:

  “毗邻流芳,世德声扬光史册;龙峰振铎,文风丕振铸人才。”

  “月旦公评,远徽平舆;星轺皇路,近考武荣。”

  “八世渊源十御使,一家父子两侍郎。”

  宗祠还树一匾曰“文魁”,即清·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第八十四名举人许廷仑。

石龟瑶林许氏家庙

  石龟瑶林许氏家庙,位于晋江龙湖乡石龟竹树许厝村。

  肇基

  许氏出于姜姓、炎帝·神农氏苗裔,与齐同宗,伯夷、伯常之后。伯夷号称太岳,为“烈山五姓”四岳之一。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封伯夷后人文叔于许(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许是个小国,春秋时为郑、楚所逼,几度迁徙。战国初年被楚国所灭,其族裔遂以原国名为氏,奉文叔为许氏得姓始祖,以“太岳传芳”纪念先祖伯夷。

  许氏在播迁传衍的过程中分有高阳、安陆、汝南、太原、晋陵、中山若干支派,闽、粤、台许氏多溯源自汝南一派。

  然上世模糊,石龟瑶林许氏直以许爱为开基始祖(1世)。

  许爱,唐代人,南绍许陶裔孙,官居左侍御、特晋银青光禄大夫、世袭宣威将军。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年),许爱由固始率姚、孙二夫人入闽,镇守漳州诏安,因有功加封翊忠巡应侯。

  光启元年(885年),王绪军陷漳州,许爱为避乱,挈眷(时孙夫人已卒,葬漳州)由诏安徙入泉州,先居晋江十七八都瑶林乡(今晋江龙湖杨林村),因嫌其地褊狭,遂命其婿施典同女另择地开基(施典即前港钱江之祖,唐代任秘书丞),又徙居邻近的丁亭乡(即今之石龟许厝乡)。许爱卒后,葬西王场,即今龙湖苏坑乡前,穴号“四水归堂”,迄今尚存。

  丁亭原属杂姓住居地,住有王、花、陈、蔡、刘、罗等12姓,自许姓迁入,人丁兴旺,他姓渐微,或迁徙外乡,到明代中期只剩许氏和少数王氏。因乡中有一块形如巨大灵龟的风水石,遂改丁亭乡为石龟乡,瑶林许氏或称石龟许氏。

  传衍与播迁

  许爱生三子:长达,分支蓬山(即蓬山派);次川,分支浯坑、可慕等乡(即西花派);三泮,世居石龟(即瑶林派)。三大支派中,以瑶林人数居多,石龟许厝现仍有人口近4000人。

  三大支派迁徙频繁,外迁的瑶林传裔又再次播迁,分衍村落300多个,散布全国各地。在闽南“星罗棋布,几遍五邑”,仅晋江一市而言,其裔分居村落在300人以上的有108个;在福建福州、福清、漳州、厦门,以及广东、浙江、江西、四川等省也有其支派,继又有移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

  因世代久远,《族谱》遗失,各支派对祖辈的记载存在些许疑误,一时难以考究。但无论如何,“蓬山”、“西花”、“瑶林”许氏都承认是侍御公许爱后裔,皆以石龟为大宗,为纪念开基之地,大灯号均用原名“瑶林”。

  蓬山衍派

  2世许达,亦曰许璋,名世睦,字道潜,许爱长子。官北宋侍御,派衍晋江东石大房乡,居蓬山,后裔灯号称“蓬山衍派”。许达(许璋)生子二:长规,次矩。

  3世许规生子四:长孥,次孚,三厚,四孝。

  4世:许孥居大房(大房以许璋为1世祖,许孥为3世祖),生子二:煌,炽;许孚开周坑,许厚开后宅,许孝开坑东宅。

  5世:许煌传本支,许炽开坑原。

  8世许惠生子三:槐、桂。

  9世:许槐传大房,生济;许桂另外分支。

  10世许济生珪(11世),珪生英(12世),英生聪(13世)。聪生子二(14世):辉(生子六)、耀(另分居)。

  15世:许恭(许辉长子)分居内头,许宽(许辉次子)另析,许信(许辉三子)生七十八公。

  16世七十八公生豹山(汝翔)。

  17世许汝翔中举人,任教谕。四子敏、五子惠、六子奇另析居。

  20世有熊生子二,长斯美开加坂。

  21世许斯美生子六:怀、十五、远尚、齐、秀等。

  22世许远尚入赘马山,后复姓许;生昶、乙孙、赤光三子,均居马山。

  23世许昶以后数代失传。

  另有龙湖亭许氏,据其宗祠楹联:“龙水盈科思取尔,马山衍派愿绳其。”“侍御绵世泽,启大蓬,分马山,祖德源流堪溯;东慕兆新基,挹柳英,襟龙水,宗功创垂尤昭。”知其源于马山。明代许五琅始由坑源迁居龙湖亭,后裔播衍晋江大房、龙江西份、东份、玉长、玉斗、上围份、下围份,以及泉州、南安、惠安、福州、福清、广东,桂林,金门、台湾等地。

  西花衍派

  2世许川,许爱次子。官北宋招讨使,分居浯坑(浯溪村花里),后裔灯号称“西花衍派”,以许爱为1世祖,许川为2世。

  3世许弘福,生子三:长一豪,次一俊,三一魁。

  4世:许一豪传浯坑本支,至6世许福进又分居科任;许一俊分居可慕及大布林;许一魁析泉州台魁巷。

  属西花派分居村落有:泉州郡城,晋江可慕、埭边、科任、后花、东堡、深沪,漳州乌樵,福州杏枝林、傅林,厦门沃仔,南安岭后巷、台椅头,台湾。

  瑶林衍派

  2世许泮,许爱三子,出仕五季。世居石龟,称“瑶林派”。生子二:长导、次郎。

  3世:

  许导居石龟,生子三:用、迅、文强。

  许郎分支晋江金井围头,后裔由围头分居村落有东安,埕头,下仓,东厝,前埕,后庸,东头,后山,新庸,西头,下店,檀林,许家巷,还有晋江福全、山尾、浯坑、官湖、石兜、祥芝钱山、大堡、虞厝,以及同安葛黄、兴化谢坡、厦门、漳州角尾等。

  4世:

  许用生子三。

  许迅分支中房,衍传各乡,具体未详。

  许文强分居同安许厝,生子二:遗、清重。许遗生子道真,道真居萧山许厝,后传马巷、山魁、下厝许、大嶝双沪、后安、萧外黄等乡。

  5世:

  许从善(许用长子)分居上井房,生子二:文开、文关。

  许从宁(许用子)生子三:文献、文彬、文材。

  6世:

  许文开(许从善长子)分支泉城东门外甘蔗头和惠安许庄等乡。

  许文献(许从宁长子),少厅派始祖,后传永春桃源、白珩乡,安溪白籁乡。

  许文彬(许从宁次子),分支惠安。

  许文材(许从宁三子),分支安海黄墩,后传广东碣石卫、福清、石码、永宁等乡。

  许文耸,为前埔始祖,后裔传泉州郡城砌石、惠安、梧塘、安海、上仓、金门后埔、南安埔中、古田、许西坑、吕厝、前瑶、吕宅、郭厝、石兜、下厝许、浙江温州、瑞安和西门外、浙江温台、德化、古婆庄、泉城霞宫等地。

  许文俊,单传许燮(是由外舅柯家承继的)。

  7世许燮,子一,名许亶臣。许燮传裔分布闽南、广东、浙江、台湾,迁台许氏是鹿港三大姓之一,传衍金门许氏人数众多。

  8世:

  许亶臣(许燮子),女适岳飞之子岳霖为妻。岳霖子岳珂所著《桯史》记有石龟外祖家事。

  许意,传泉州郡城和永春。

  9世:

  许应千,生子五:四七、四八、四九、五十等。

  许应求,为沪坑始祖,后传布孚,坑尾,潘厝。

  许应悦,出承张林母舅为嗣。

  10世:

  许四七(字永德),分居英墩,无传。

  许四八,讳克云,仍居石龟。

  许四十九,字永雷,分居茂下,后传壁内外乡,高州纸寮街,浙江洞头和坎门。

  许五十,讳九溪,为横坂始祖,后传海尾,仙石,钱头,高坑。

  许耀,生子三:长夏阳,次秋阳,三冬阳。

  11世:

  许夏阳(许耀长子),讳发,分支惠安。

  许秋阳(许耀次子),生子正心,传南安古井,后分小桥即都碑乡。

  许冬阳(许耀三子),生兴龙,传石美及许坂乡。

  许五十八,讳致政,即龟闻始祖山上,传南安穑坂、溜江、吕宅、南安桑林。

  许六十,贡元,传前仓,后分居烧灰、钞岱,后湖。

  12世:

  许毓孙,官武节将军,即石龟旧居派始祖,后分居下店、霞泽、惠安市头、林边、洪溪、杆头、泉城、青阳许厝、洪尾、秀山、祖秀茂、埔锦、倒石埔、新街、永宁、石狮亥巳许、惠安许山头。

  许毓绪,居石龟始祖,后析小凤山、新店、霞围、福州、后林、上安、雷厝、坑园、安海、厝锦、平田、福埔、北石头街、诗山、洪濑、新圭、广东梅麓、惠安后窑、菩小岭、台州、浯坑、历山、永宁、厦门、金门、水头。

  十三世:

  许遗(文弘长子),生子四:长念,次全,三集,四樵。

  许遗弟(名失,文弘次子),生子三:长景玉,次景荣,三景德。

  十四世:

  许念(许遗长子),传祥芝、南安陈田、树兜、官坑、南安北门和蔡墓、上田岭头、观廷下苏、岭脚、山头、*坡、华瑶、晋井。

  许全(许遗次子),传同安湖、新厝、东塘、后叶和厦门。

  许集(许遗三子),传西塘、内厝、蔡厝口、厦门湖里、清沟、顶东界、福清。

  许景玉(许遗弟长子),传南安钱塘、光泽升兜衣、兴口、岭边、码头、永福前湖、浦边、鸟母屿、清溪石、桥头、安溪来苏里和光德里、浙江苍南、浦城中村坊、江西建阳、漳浦、温州、安海、南安侍御渡、龙泉、浦城塘源、江西洋口墟和礁头、马巷、凤山县竹寮庄、同安六五店、霞村、安溪感德、漳平感化里。

  许景荣、许景德(许遗弟次子、三子),两人另外分支。

  相传,明·万历(1573—1620年)间曾发生过石龟许氏和王用汲的一段纠葛:当时,石龟许为大姓,王为小姓,难免有众欺寡、强凌弱之事,与王用汲结下怨隙。王用汲后来考上功名,官居南京副都御史、总督操江。许氏族人风传王用汲亲自率领大队兵士要来剿灭石龟许氏,自知不足与抵抗,族老乃召集全乡人丁,将族中所供奉的普庵公座前一个香炉打碎,裂成碎片49块,恰合参加会议人数,让各人身带一碎片四散逃命,声明若有缘后会,以碎片作族人标记。后来,王用汲得其母告诫:“有千年石龟,无百年操江。”忽然醒悟,不敢为过甚之事,遂撤兵而去。逃过一劫后,许氏子孙陆续还乡,而因此事居留外地者也不在少数。

  此外,在石龟许氏《族谱》中,播迁外地的记录比比可见。如:“十世次公,分支金门后埔乡”;“十二世兴龙,分支石美许坂村”;“十八世肇波,分支石江南苑许厝,二房分支漳州上街,三房分支角美鸿渐村,四房分支石夹”;“长房份二十世太顺、太来,分居广东海丰竭石街”;“二十三世有春,分居福清县”;“二房廿二世登显分居石码”;“廿三世有昆、有庆、有镇住台。”

  金门庵前村许氏、烈屿东林村许氏,其开基祖也是从晋江石龟转徙迁去的。其派先由瑶林许厝村徙惠安东园,7世大辈生3子:长子佩德、次子合谐因家园受强盗骚扰,偕堂兄弟5人渡海移居金门,分居金门庵前、烈屿东林,而后子孙又分居台湾新竹、台北等地。

  明、清时期,石龟许氏有二、三百人往台湾定居垦拓。仅就现存部分房谱记录,清·康熙至乾隆间许氏24—26世迁台湾的就有:

  24世:朝叔、朝豸、朝梁、朝星、朝注、隆兴。

  25世:嘉美、天君、天岁、天怜、天贺(及其子高福、高秉)、天柱、天宝、天寅、天添、天互、天晦、四房公、天山(兄弟叔侄俱)、天乾(及其子高开、高石)、联捷、素定、天侃(子高添、高贺、高惊、高晚)、天盖、天只、克岩、克湘。

  26世:高瑶、高镜、高章、高喜、高赐、高甫、高贡、高戴、高扶、高片、高党、高参、高六、高坪、高署、高霞、高栽、高万、高萃、高鳅、高免、高四、高深、高严、高我(母俱)、高耽(夫妇同往)、子养、高双、高滚、高彭、高出、高违(夫妇俱往)、高丁、高用、高制、高突、高瘦、高往、高洗、高臣、家情、家椿、灿泉……

  早期往台的许氏族人比较集中地居住在彰化、鹿港、诸罗 (嘉义)一带,并形成“许厝埔”地名。现鹿港三大姓黄、许、施,有许多许氏是瑶林一派的传裔。而蓬山、后花派衍台的亦多。据统计,台湾许氏人口现有37万余,为台湾第11大姓,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云林县、台北市、高雄市、屏东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次为云林麦寮、台北三重、台北板桥、彰化鹿港、嘉义市。堂号有高阳、汝南、长兴等。其祖先多来自泉州各县。

沿革

  石龟瑶林许氏家庙始建年代不详。南宋·淳熙六年己亥( 1179年 )重修,祠门横书“唐始祖侍御公真祠”,8世如珪立,9世先之书。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扰乱,匾额被盗,祖像亦被焚毁。万历(1573—1620年)间祠宇倒塌,鲁峰捐募重建修祠,挂始祖侍御公·许爱和姚夫人及许爱三子绢织像,同时供奉神主,以族之有功者附焉,春秋两祭。

  岁月悠久,梁桷陊剥。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十二月请于檀林裔孙旅菲富商许逊沁出资重修,迄同治四年乙丑十月竣工,大门匾额“许氏家庙”,一时“栋宇恢宏,几筵之陈设以为外观之美”,并由举人许祖涝撰《重修石龟许氏宗祠记》,刻碑留念。时编有瑶林一派由29世至39世昭穆:“逊志经书,自有文章光世德;存心孝友,居然仁让振家声”。

  2005年,许氏族人又将石龟许氏宗祠重建一新。

  规制

  祠堂为大三开间二落双护厝硬山顶建筑。三川脊,顶铺红色琉璃瓦,脊墙装饰彩色剪瓷双风牡丹等图案,高翘的脊角上立着褐陶鸱吻。檐下牌楼木雕花鸟、瑞兽、戏曲人物,朱漆贴金,富丽堂皇,面墙悉以精美浮雕石件砌筑。

  大门上方黑色石匾镌刻“许氏家庙”几个鎏金大字。朱漆大门浮雕两尊立体门神,在晋江祠堂中实属少见。门前立一副原先祠堂留存的青石鼓。大门前1对青石廊柱浮雕“百子游戏”图案,而大厅前廊柱也浮雕出“百鸟和鸣”图案。

  楹联

  家庙中楹联颇多。

  大门联:

  “承绪太岳源流远,派衍高阳世泽长。”

  “开闽邦懋功第一,基石龟胜地无双。”

  门柱联:

  “开闽有三,前汉、初唐、五季;溯源惟一,蓬山、西花、瑶林。”

  “东环鳌海三千浪,西峙雷山第一峰。”

  双边联:

  “石介陈书天献瑞,西牛望月地呈祥。”

  祖龛联:

  “石笺丽诗歌,膺扬瑶林世泽;龟华徵祥瑞,丕显太岳家声。”

  祖厅联:

  “天高大肇,逊志经书,自有文章光世德;□□□□,存心孝友,居然仁让振家声。”此联又是石龟许氏“瑶林”派下自25世起用的讳行和字行。

  “考其所尊爱其所亲,昭穆无忘厥序;在朝论爵在乡论齿,子孙亦以为伦。”

  “子姓衍瑶林,山水精灵钟斯人乐;祖基肇太岳,神明华胄裕我后昆。”

  “魏国赠荣封,崇德报功,自昔朝庭隆祀典;汝南留月旦,方人比物,而今乡党有公评。”

  “开府肇乡,绵绵瓜瓞蕃子姓;抗金卫国,赫赫功勋耀宗邦。”

  重修家庙联:

  “祖列维馨,金箴明义绪丰珩;圣贤可学,玉尺量才继显扬。”

  族贤

  瑶林7世许燮,号震瑶,仕南宋任神卫都校,曾从韩世忠拔建州,征大仪、淮阳,为一代名将,后阻于秦桧,赍志而殁。

  晋江许祥,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特奏名进士,官刑部尚书。

  同安许衍,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官福州教谕。

  晋江许谓一(许喻),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补将仁郎。

  蓬山派许豹山,登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乡进士,授本州教谕,著有《孝经析义》、《训词》等书传世。

  金门后浦许獬,明·万历辛丑(1601年)会元,殿试二甲一名,曾挂匾于石龟祖祠。

  晋江陈仓许邦光,清·嘉庆辛未(1811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

  晋江许有韬,清·嘉庆廿五年庚辰(1820年)进士,殿试二甲,授翰林庶吉士,改授江西龙南知县,终提督学政。

  清·咸丰年间,晋江檀林村许沁逊、许志螺父子,为早期旅菲企业家之佼佼者,曾独资重修石龟许氏宗祠。

蓬山大房乡许氏宗祠

  蓬山大房乡许氏宗祠,位于晋江市蓬山大房村。

  大房,乃“泰逢”山之讹称,后去“泰”而曰逢山,许氏再加“草”头称蓬山。

  开基

  蓬山大房乡许氏奉许璋为肇基祖。许璋,亦曰许达,名世睦,字道潜,是许爱的长子,官北宋侍御。

  唐·光启元年(885年),许爱为避乱,挈眷由诏安徙入泉州,先居晋江十七八都瑶林乡(今晋江龙湖杨林村),因嫌其地褊狭,又徙邻近的丁亭乡(即今之石龟许厝乡)开基。后裔以“瑶林”为灯号。

  许爱的长子许璋,派衍晋江东石大房乡,居蓬山,后裔堂号称“蓬山衍派”,然仍以石龟为大宗,尊许爱为1世,许璋为2世。为纪念开基之地,大灯号用原名“瑶林”。

  规制

  蓬山大房乡许氏宗祠民国二十年(1031年)重修,奉祀始祖许璋暨始祖妣,及列祖先灵神位。

  大门楣匾 “许氏宗祠”,大门联:“开闽著续垂千载,侍御支分第一家。”左联:“蓬高割刈荆棘披扫瘴峦烟,山岳胤泰岱崇履秋霜春露。”右联:“先人缔造绸缪辟开此土,后昆蒸尝禴祀笾豆大房。”

  祖厅楣匾“侍御传芳”,厅中有联:“太岳家声远,高阳世泽长。”“太岳振鸿基,佑尧朝舜,赫赫勋名昭千古;银青贻燕翼,开国成家,绵绵瓜瓞播来兹。”“山号为蓬,气象勃勃;房名为大,子孙振振。”“总戎捕寇,如虎如貔;评事慎刑,惟畏惟明。”“祖号豹山,惟前人早兆豹变之志;庙环鸿渐,愿后嗣毋忘鸿羽之仪。”“諡典流芳明祖德,孝经垂训作孙谋。”“两省夺魁驰骏誉,一经注孝著贤声。”

后花西花许氏宗祠

  后花西花许氏宗祠,位于石狮市后花社区,地处石狮市区北部,东临东村,西接五星,南靠宽仁,北向龟湖。

  后花社区由后花、许厝、磨内三个自然村组成,居民以许姓为主,奉许川为始祖。许川,许爱次子,官北宋招讨使。

  唐·光启元年(885年),许爱为避乱,挈眷由诏安徙入泉州,先居晋江十七八都瑶林乡(今晋江龙湖杨林村),因嫌其地褊狭,又徙邻近的丁亭乡(即今之石龟许厝乡)开基。后裔以“瑶林”为灯号。许爱的次子许川,分居浯坑(浯溪村花里),后裔灯堂称“西花衍派”,然仍以石龟为大宗,尊许爱为1世,许川为2世。为纪念开基之地,大灯号用原名“瑶林”。

  许川后裔几经迁徙,先浯溪村花里,而后晋江可慕、石狮湖边,明·永乐(1403—1424年)间才到后花落户;为不忘源自“花里”、“西花”,该地因名“后花”。如今,后花村宗祠称“西花许氏宗祠”,祠中石碑还刻着“支传可慕,派衍浯坑”的字样。族人墓碑也书“西花”二字。

  西花许氏宗祠楹联:

  “自古河南传衍派,于今花里布分支。”

  “左昭光世祖,德泽馨芳薰花里;右穆裕后昆,繁荣富贵聚浯溪。”

  西花许氏昭穆:“开承继守钦子元志,甫启赓彦景宗泽昭,垂孙谋诒燕奕世,绍芳英奇衍庆硕辅,公卿勋猷廷,献敬逊修齐,州序宜选济美,人文蜚声悠远。”

龙江许氏宗祠

  龙江许氏宗祠,位于晋江市龙湖镇龙玉村(古称龙江、龙湖亭)。

  肇基与衍传

  追本溯源,龙江许氏是石龟许氏蓬山大房乡派下。

  唐·光启元年(885年),许爱为避乱,挈眷由诏安徙入泉州,先居晋江十七八都瑶林乡(今晋江龙湖杨林村),因嫌其地褊狭,又徙邻近的丁亭乡(即今之石龟许厝乡)开基。后裔以“瑶林”为灯号。许爱的长子许璋(亦曰许达),官北宋侍御,派衍晋江东石大房乡,居蓬山,后裔堂号称“蓬山衍派”,尊许爱为1世,许璋为2世。其22世许远尚入赘马山,后复姓许,生昶、乙孙、赤光三子,均居马山,数传成族。

  至明代,许五琅,讳五,字正球,号东慕,始自马山许坑源迁居龙湖亭传衍,为龙江许氏肇基始祖。

  许五琅生四子:

  长盛瑾(2世),后裔分居台湾、福清等地。

  次盛稳(2世),生世奕(3世);世奕生羡逸(4世),分居龙湖亭上围份;羡纯(4世)分支龙湖亭下围份。

  三盛直(2世),传本村东份,为东份之祖。

  四盛义(2世),分龙玉长、二、三房份。其次子(3世)分居龙湖亭南面玉斗乡。

  至今传廿余世,在乡(主要龙玉两村:龙湖亭、玉斗)人口3800人,播衍晋江大房以及泉州、南安、惠安、福州、福清、广东,桂林,金门、台湾等地。

  二世起昭穆讳行:“盛世羡荣华,声名达帝殿,峰云时际会,龙泽长根芽。字行: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号:“齐轩友山河,亭若让元伯,卿惠德孙廷,凯奏宗锡英。”

  再续昭穆讳行:“秀茂怀乔梓,成材乃克家,桂芳兰献瑞,启后锦添花。”字行:“约礼仪思敬,传经典式钦,文坛开富有,学诲彻渊深。”号:“奇熏垂永远,赞绪尚城亨,甲第联昭代,贤豪庆笃生。”

  宗祠沿革与规制

  龙江许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乡贤许际风倡举重修。2003年6月拆卸鼎新,2005年10月竣工。

  重建后的宗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宏伟壮观,是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杰作。

  祠中有楹联叙其族渊源:

  “龙水盈科思取尔,马山衍派愿绳其。”

  “侍御绵世泽,启大蓬,分马山,祖德源流堪溯;东慕兆新基,挹柳英,襟龙水,宗功创垂尤昭。”

  祠中有全国人代副委员长许嘉璐所题“德及四表”匾,有许集美、何少川、游德馨、宋峻、张明俊等各级领导及南海普陀山名刹住持的题词墨宝。

  古代中举的许兆雷获得的“圣旨”牌高挂堂中。

箴疏许氏

  泉州有箴疏许氏一支,为元·理学名臣、天文历法学家、国子太傅许衡(鲁斋公)后裔,居泉州市区南俊巷、鲤城区湖坝、晋江市东石镇大白山村、吕厝石兜、下厝许瑶林、许西坑和惠安城关,称“箴疏衍派”。

  许衡第四子许师敬,师敬生从宣。

  许衡故里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许文正公世家谱》载,许从宣,字希文,为许师敬第二子。历任太保府长史、中书右三部照磨、内台御史、都水监都水、福建按察使、工部尚书,河南、湖广参政、陕西左丞。妻赵氏乃蛮氏(古称南方民族),合葬在李封村南许衡墓旁。

  《晋江许姓源流》载,许从宣曾授亚中大夫、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入闽,秩满,遇刘福通之乱,居福州西门外洪塘乡。生许尚廉,尚廉徙泉州南俊巷,生许体静,体静居东石大白山,体静四子许文斋分居吕厝,吕厝原名品厝,土名“三梳”,故许文斋以“箴疏”自称,许文斋后世移居鲤城湖坝,在清·同统(指同治至宣统,1862—1911年)年间尚与太白山及石兜许氏连宗合修族谱。大白山许氏在清·光绪(1875—1908年)间成械斗,另建下厝许村,后并入许西坑四房。

  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各种资料无法统一,有待厘清:

  闽省许氏或说许从宣之父是许衡第四子许师厚,与焦作的《家谱》不符。

  或说许从宣生元·前至元廿八年(1291年),后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南台治书侍御史,授亚中大夫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入闽。

  焦作的《家谱》称许从宣生有四子:许书童、许述祖、许得山、许绳祖,却无许尚廉。

  或说许从宣有子三,许尚廉是其次子。

泉州龙山曾氏大祠堂(泉州许氏祠堂大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