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939年从延安写给香港的“红色主教”何明华的感谢信,前因后果是什么?白求恩1927年亲笔绘制的一批画作中的宿命论流言,在加拿大医学界流传了很多年,有些猜疑说,画作被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给了中国政府,真实情况是这样么……

徐渭明朝那些事插画(紫牛荐书当一次)(1)

2022年5月,作家李彦的长篇小说《兰台遗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上市。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跨越大洋、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调研,用“探秘”的形式挖掘到了80多年前的历史真相,从独特视角阐释了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增强历史自信、理论自信等重要内容。

一场长达六七年的探秘与写作之旅

李彦在介绍创作这本书的起因时说:“2014年初秋,我所任教的大学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指控一位移民到加拿大多年的华裔女性。这封匿名信引起了她的好奇,因此尝试着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遗留下来的几个谜团,寻找到答案。”

徐渭明朝那些事插画(紫牛荐书当一次)(2)

从文笛校长交由作者翻译的那封匿名揭发信开始。这封信针对被该校尊为楷模的史上首位受封的圣公会女牧师李添嫒,由她牵扯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香港主教何明华,而围绕这位主教的则是抗战前后一众活跃于中国乃至国际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和一系列扑朔迷离、险象环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作者被这封匿名信牵引着,像一位敏感机警的侦探,追根溯源,搜集海量琐碎资料,遍访国内外相关人士,开启了一场长达六七年的探秘与写作之旅,最终揭示了一段血雨腥风、惊天动地却又不为人知的历史,发现了一场看不见但感觉得到的国际运动。

她将目光投向神秘历史的同时也聚焦繁杂的当下,不乏对人性、理想与信仰的审视,对中西方文化意识差异、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等现象与问题的思考,让人掩卷不胜唏嘘,又遐想无限。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认为《兰台遗卷》是李彦教授呈现给世人的历史“探秘”,并对作者这种挖掘历史档案、揭开历史尘封、追寻历史真实、透视历史规律的态度予以高度认可与赞赏:书中与历史对话、与档案对接、与亲历者对应,记述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白求恩等等,却淘出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趣事,描述了一些大家不了解的细节,因而印证了我们都熟悉的大事。

徐渭明朝那些事插画(紫牛荐书当一次)(3)

不仅破解案件,更是破解人生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则表示,跟着作者穿越时空,跨过大洋,深入肃静的乡村,进入喧嚣的城市。有些章节令人心跳加速,有些章节又把人带入惆怅和深思。一口气读完全书,就像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读罢掩卷,一片寂静中,酣畅阅读时沸腾的热血、澎湃的激情都化作无限的遐想。

作者李彦不仅破解案件,更是破解人生。她为读者描绘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体,回顾了那个令人噤若寒蝉的白色恐怖时代,结识了故事人物的亲朋和背后的战友,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太行山区抗日的艰苦卓绝,边远小城的寂寞,伦敦教堂深处的决定,看得见的战场硝烟和看不到的车祸谋杀,以及感觉得到却看不到的隐蔽战线的腥风血雨。

“她笔法细腻,把多彩的人物、欢快的动物、山野森林、湖光山色都出神入化地展现给读者,不仅让读者感到赏心悦目,更让没有作者那种在加拿大长期生活经历的读者,身临其境般地认识那里的人物和环境。”黄友义称,作者对自己和故事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更让读者时常产生联想,几乎在故事中能够看到自己。

作者有着浓厚的爱祖国、爱和平的情怀,同时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展示了大自然的规律和与人类社会的影响及互动。作者在不同文化冲突之中的经历,也让中国读者对西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