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过去二十多年,VMware把虚拟化技术带入全球乃至中国,帮助了千千万万的企业客户实现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转型,而它自身也凭借虚拟化技术称雄业内,成为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公司。
但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兴起,传统企业上云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标志着全面云化时代的带来,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如何帮助企业上云、应用云、管理云、优化云,使企业付出更少的代价获得最好的云的服务,成为业界共同思考的重大问题。
在此背景下,VMware历经十年,经过不停的技术创新研发演变过来的一个全新全栈企业级云产品VMware Cloud Foundation(以下简称VCF),就能够帮助企业级用户轻松构建和运维具有公有云体验的私有云或者混合云,实现“一致的基础架构,一致的运维体验和一致的安全保证”,真正让企业提高业务敏捷性灵活性,同时降低总体云建设和运维成本。
那么,VCF到底经历了哪些演变?它究竟又具备哪些独特的云能力呢?现在,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张图、九宫格的形式非常直观、形象地了解到VCF所具备的云能力。
“融三唯一”背后的VCF
毫无疑问,过去几年,随着云计算进入到全面爆发的阶段,企业级客户对于云的接受程度正稳步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也正开始从传统架构全面转向云架构,这也让混合多云架构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并采用。
但也要看到,目前各种云服务充斥着整个市场,不同云服务商的服务存在各种的优势和劣势。多云间的技术和管理壁垒,不仅带来新的“云孤岛”,限制跨多云实现数据管理和应用部署,同时也限制了云架构师和云管理者通过灵活的资源选择实现协作和业务合规的进展,由此引发了新的多云管理和数据保护难题。
不仅如此,从传统的数据中心向云迁移,无论是“上云”还是“下云”, 整个迁移的过程也并不简单,为适应不同资源环境的使用,应用本身可能不得不重新编写。此外,不同云资源负载的迁移操作也非常复杂,不同资源池间跨虚拟机、容器的服务应用持续交付能力和迭代速度也无法保证,迁移往往会给业务的稳定运行带来影响。
基于此,VMware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所打造出来的VCF,真正实现了把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融三为一”,由此可以让企业级用户轻松化解多云、跨云环境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是,VCF是VMware过去多年技术创新的“集大成者”,它将vSphere(计算)、vSAN(存储)、NSX(网络)和 vRealize Suite(云平台管理)整合到一个原生集成的系统中,通过有效的自动化和管理功能,打造满足企业业务应用需求的云基础架构;同时 VCF 全栈组件的预配置和标准化交付,不仅能够实现跨各种云环境的一致运维体验,其强大的扩展性,也能降低构建私有云和混合云和多云过程中的复杂性。
此外,在最新的版本中,VCF还为企业构建现代化应用提供一个混合云平台,并提供对Kubernetes的支持(即VCF with Tanzu),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开发人员采用最新的开发方法和容器技术缩短部署时间,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虚拟化与容器技术的平台。
二是,VCF也是一个经过长时间沉淀和验证的全栈式的企业云平台,它通过全软件定义的堆栈,跨已有数据中心、多云和边缘实现智能透明的管理。通过统一的跨多云环境运行和管理平台,用户可以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以及多云资源池之间灵活迁移负载,同时,这种灵活的跨云架构,也是经过长时间企业级沉淀和验证的,同时其全栈式云平台的统一管理能力,更真正让企业能够打破原有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多云管理所带来的挑战。
三是,VCF还提供了自动驾驶式的运维体验以及自动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从根本上简化了整个企业云平台构建过程中从Day 0、Day 1到Day 2的运维,实现部署、配置、修补和升级流程的自动化,在降低企业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整体的运营效率,消除多云高开支和管理复杂性,最大化的保证多云环境业务合规和安全稳定的运行。
由此可见,VCF是一个全栈式的企业级云平台,具备从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到云计算管理平台的所有功能,今天VCF不仅在全球私有云市场占据领导者地位,而且也成功地扩展到了各个主流的公有云平台,不仅是一个真正的混合云就绪的企业级云平台,更是一个企业实现混合云之旅和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选择。
解读VCF云能力“九宫格”
那么,为何VCF有如此独特的云能力呢?这就可以从VCF所构建的云能力“九宫格”说起。
VCF作为一个全栈企业级云平台,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个大的视角,一是消费者视角,二是管理员视角,如果你接触公有云的话,你看到的就是消费者视角,它的简单易便性就是通过不同云服务的方式来展现,你消费云服务的时候,就像在餐馆里点餐一样方便、简单和灵活。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私有云的建设者,你考虑的就不仅仅是消费者视角,而必须从管理员视角入手,而管理员视角又分为两层,一方面是云管理员,其主要工作就是要从传统的数据中心的建设变成云的资源池的建设;另一方面是云架构师或者是SRE,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它决定了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云服务给消费者,以及服务目录、服务内容等工作如何规划和建设,因此从使用角度来看,VCF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
与此同时,从云建设的生命周期角度来看,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Day0——设计、Day1——建设、DAY2——运维、管理维护,而VCF作为一个全栈企业云平台,也完全具备了所有以上跨三层、跨三个生命周期的能力,由此构成了VCF“3×3”的九宫格云能力,具体来看:
首先,针对云消费者,VCF提供了一个简单易用的云服务的Portal门户,由此实现云服务的自助申请,包括三层应用架构的服务,以及VCF独具特色的混合云服务和容器云服务,同时还能实现同期和虚拟机的混合交付。而有了服务申请后,VCF还可以实现服务的审批与交付,而交付即服务到位之后,消费者就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整个企业云平台的使用情况、资源消耗情况,同时也能实现服务的“自助式”变更,包括扩缩容、加新的节点等常规操作。
其次,针对云架构师,云架构师的工作最主要的一部分是设计云服务,以因此VCF企业级云平台为云架构师提供了制作云服务的模板及设计其目录、成本、审批策略等。同时,DevOps作为企业现代化应用敏捷开发与运维的先进流程也至关重要,而VCF也能够将Gitlab,镜像库,K8S开发环境,上线批复流程,以及生产部署有机地集成串连起来,从而帮助云架构师做到持续集成以及持续部署。此外,云架构师也能够在VCF上利用vROps进行云资源的容量检测以及趋势预测的相关操作、云网络可视化以及服务监控,实现“细颗粒度”的运维管理能力。
最后,针对云管理员,云管理员最为关心的事情,主要是资源池如何设计,架构是单中心还是双中心,以及是支撑单个应用还是复杂的集团应用,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软硬件的解耦合”。为此,VCF集成了这些组件,云管理云在部署业务域资源池的时候可以选择vSAN、NFS、iSCSI或FC存储类型进行自动化部署,由此让资源池的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真正实现了模块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一个混合云就绪的企业级云平台,也要充分考虑到混合云的服务迁移——从“云上”到“云下”,以及从“云下”到“云上”这样一个双向的云迁移工作,而VCF也为云管理员“贴心”地提供了这些支持,云管理云不仅可以在混合云上直接任意方向迁移工作负载,也可以对现有环境的业务进行迁移,比如将基于KVM或Hyper-V的虚拟机迁移到VMware云平台上,此外在迁移过程中VCF也可以帮助云管理实现链路压缩、加密、数据去重等优化工作。
不难看出,VCF通过提供这样一种独具特色的“九宫格”云能力,真正让企业级用户能够有足够的信心把关键应用迁移到VCF的云平台之上,并且能够得到更好的灵活性、工作负载迁移能力、更低的 TCO,真正让企业从容上云,不惧挑战。
“真”全栈企业云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要打造一个全栈式企业级云平台,除了要考虑云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与安全以及数据与存储也同样非常重要,而VCF也为用户提供了这些方面的重要能力支持。
其中,在网络与安全方面,NSX虚拟云网络作为整个VCF云平台中的“连接器”,大大简化了用户使用NSX的步骤,从初始安装、到最优配置、再到云基础架构日常运维中的增删改查,都可以通过VCF完成。
与此同时,在VCF架构上,通过vRA和TKG进行基于虚拟机或容器的业务编排、生成和管理时,对应的网络连接、安全和负载均衡等方面的功能需求,也能自动映射到NSX的配置上,这样就可以让云管理员的关注力更多集中在业务逻辑上,而VCF和NSX将这些业务逻辑快捷、准确、标准化地落实为网络配置和相关策略,可以说真正实现了面向业务的云网络自动化。
而在数据和存储方面,vSAN作为VCF 管理资源池中主存储,同样也为VCF提供了简单、高性能、易扩展的企业级存储。事实上,vSAN作为全球首选的基于策略管理的分布式存储架构,一直以来都以其管理配置简单、高性能、易于维护、资源占用低,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因此,它能够为企业的私有云数据中心和公有云提供云存储资源,支持包括全闪存和混合型vSAN 存储资源池的选择,以及企业级用户也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灵活选择磁盘大小和数量等等。
总的来说,通过全面解读VCF提供的云能力,我们不难发现VCF是一个真正就绪的全栈企业云平台,它基于VMware成熟可靠的云技术产品、沉淀了VMware十多年全球大型客户云建设与运维,以及与公有云厂商合作的丰富经验打造而成,不仅能够提供公有云体验的私有云/混合云,也能够让企业的应用无论是在云上,云下乃至云间都能自由平滑迁移,同时提供一致的运维体验和保障一致的应用安全。
更加重要的是,VCF也以其“开放、灵活”的优势在整个市场中“自成一派”,它可广泛部署于私有数据中心,公有云以及众多VMware云合作伙伴的数据中心,更兼容市面上绝大多数服务器和网络厂商硬件,避免硬件厂商和云服务商锁定,真正为“企业上云”构筑了坚实的创新基石,也将会加速企业迈向混合云的全新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