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其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府尹制度和侍卫制度就是其中突出的两个代表。顺天府尹和一等侍卫同为正三品,他们在仕途上的前途大有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顺天,就是今天的北京,是清朝的都城所在。如果单纯按照今天的级别来看,顺天府尹好比于北京市市长兼市委书记。

应天府丞是多大的官(一等侍卫和顺天府尹)(1)

顺治入关后,因为顺天府尹为“邦畿之表率、首善之仪型”,对于顺天府尹给予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位列京卿之中,远超全国其他知府。由于京畿等地多汉人,所以顺天府尹最初由汉军旗人担任,清中后期多由汉人担任,是名副其实的汉缺职位。

但是清朝终究是旗人建立的政权,统治者很难真正的信任汉人。这就导致了在康熙十五年之前,顺天府尹实际上只是空有地位,没有权力的虚职。

应天府丞是多大的官(一等侍卫和顺天府尹)(2)

所谓的顺天府二十四州县,顺天府尹能够实际管辖的只有大兴、宛平两地,且主要负责祭天、礼乐、科举等偏向教化方面的事务。其他的权利由九门提督、步军统领、巡城御史等官员分割,还要受到顺天巡抚、直隶总督等的节制和管辖。

位尊权轻、处处掣肘,没有丝毫实权的官员自然做不出什么政绩,此时的顺天府尹堪称是清水衙门,在仕途上很难获得升迁。

应天府丞是多大的官(一等侍卫和顺天府尹)(3)

和步步维艰的顺天府尹相比,一等侍卫们的处境可谓是青云直上。清朝前期,国家初定,各地战事不断,地方和中央都迫切需要一大批优质的人才充实官僚阶级。

为了扩大人才渠道、巩固爱新觉罗的统治,顺治帝从正黄、镶黄、正蓝等上三旗中选拔精英,外加督抚、总兵等功臣、蒙古王公、满清勋爵、八旗大臣的部分后代,组成了侍卫。到后来才从武进士中选拔侍卫。

应天府丞是多大的官(一等侍卫和顺天府尹)(4)

名为侍卫,实则是为旗人贵族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升官途径,使他们不经历科举就能获取官职,一等侍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来他们出身于皇帝直属的上三旗,深得皇帝信任。

二来他们都具有各自的家庭背景,且擅长弓马骑射,正巧迎合了当时安定统治的政治需求,经过兵部的简单核查,大多都可以出任外地的军事将领,越级提拔为各旗、京都绿营都统、副都统的大有人在,也有的被安插到各省各地的实权部门。

应天府丞是多大的官(一等侍卫和顺天府尹)(5)

可以说他们就是皇帝的私属官员,代表着皇帝的眼目,因此仕途可以说是一马平川,没有什么阻力可言。

索额图、明珠、傅恒、和珅、福康安等清代历史中举足轻重的重臣都是由一等侍卫起家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由侍卫起步、官至卿相的官员大有人在。顺天府尹的权利在这三朝也开始发生转变。

应天府丞是多大的官(一等侍卫和顺天府尹)(6)

康熙帝即位后,重用汉族官员。推行““满汉文武、皆为一体”,对于汉族官员的戒备有所降低。三藩之乱爆发后,京畿杨起隆炸称“朱三太子”预谋造反,虽未成功,但是刺激了清代统治者更加重视京城的安全,顺天府尹的职权得到了扩大。

随着满汉两族的杂居加深,民情复杂,加上京畿之地天南海北的行商、士子、使节、官员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发挥顺天府的作用成为了必然之事。

应天府丞是多大的官(一等侍卫和顺天府尹)(7)

在雍正时期,顺天巡抚裁撤,顺天府尹的掣肘进一步减少。乾隆时期顺天府尹虽仍属于直隶总督管辖,却已经转变为了拥有实权的官员,和之前的“吉祥物”待遇有了显著的差别。

顺天府尹仕途上的窘境有了一定的改善,康熙任命的数位汉军府尹中,绝大多数都保持了较长任期(四年),且都有所作为。但从升迁年限、升迁频率上来讲,还是很难和如日中天的侍卫相媲美。

应天府丞是多大的官(一等侍卫和顺天府尹)(8)

康乾盛世之后,八旗子弟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里不愿醒来,侍卫作为八旗当中的贵族更是声色犬马、生活腐化,屡有失职、渎职发生,侍卫犯罪的数量也开始增多、性质越发恶劣。

嘉庆皇帝就深感其扰,数次下令整顿也无济于事。嘉庆年间是侍卫制度走向下坡路的转折点。

应天府丞是多大的官(一等侍卫和顺天府尹)(9)

到了清朝晚期,一方面,八旗子弟腐朽加剧,即便皇帝依旧延续着任用侍卫心腹出任官职的传统,但是却早已没什么人可堪大用。得到任用的侍卫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地方督抚、汉族官僚在朝廷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苟延残喘,清廷不得不压下排汉的心思,侍卫出身的旗人官员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受到了极大削弱,逐渐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应天府丞是多大的官(一等侍卫和顺天府尹)(10)

伴随着旗人的衰落,汉人就得到了更大的重用空间。顺天府尹在变革的洪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光绪任用周家楣出任顺天府尹,同时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左副都御史等官职,所谓的奇货可居,大抵就是如此。

一等侍卫和顺天府尹同在清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兴废哀荣随着清代的灭亡而成为了过眼云烟。思之、鉴之,就是我们所能做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