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城里过年的气氛,农村年味儿似乎更浓厚些,传统的民俗还有不少保留下来,比如舞龙,河南农村有些地方就好这口儿,且已经很有些年头了,从老一辈舞到现在,代代相传,不仅是过年的一个习俗,也是对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的一种传承。
葛国桢 | 文
村里的火龙有着神奇的故事,跟玉皇大帝有关系
年前回了趟乡下的老家,一进村口,就看见不少人正在不停地忙活,在他们的手下,一条几十米长的“火龙”已经成形。
看来,村里这条沉寂多年的“火龙”又要舞动起来了。
我们村里“舞龙”的习俗很有些年头了。
因为这条龙留恋凡间的美景不愿意回去,玉皇大帝很是震怒,就让百姓用火焚烧这条龙,等到这条龙被烧得上下翻滚飞舞,最后只剩下一口气时,才被押回天庭。
从那个时候开始,村里的人为了拔邪祛瘟、纳福迎祥,便有了舞龙的习俗。
高手指点扎火龙,舞龙当天先“吸水”
庆木爷是个扎制“龙”的高手。据说他年轻时也是舞龙的高手,各种舞龙的技巧很是娴熟,只可惜他现在年迈体衰,人们无法领略到他舞龙时的神采了,但扎制“龙”还是离不开他。
扎制龙要用竹条、布条、细铁丝等材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
一群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不知道怎么干这活,全靠庆木爷亲手指点。
什么地方该扎一道丝,什么地方该打一个圈,庆木爷看都不看,直接就指出来了,这条龙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仿佛在他的心里刻着。
庆木爷家里今年可以说是悲喜交加。老天爷好像给他开玩笑似的,老伴、儿子、孙女先后被诊出重病,吃药看病所需要的钱对于庆木爷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幸亏有医疗保险,老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公家能一次给他报销几十万的医疗费,村里、乡里、县里还给他送来不少慰问金和年货。
县里统一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庆木爷第一次领到了自己的“退休工资”。
当一群年轻人请他帮助指导扎制“火龙”,说要过一个红红火火的新年时,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几天来,老人在现场不停地指点着,忙活着,在制作“龙头”时,他还突发奇想,买来两只可以充电的灯泡,安装在了“火龙”两只眼睛的位置上。
扎制好的“龙”被安置在村里的火神爷庙中。按我们村的规矩,“火龙”首次现身是有一套完整程序的。
那一天,庙门口要张灯结彩,旌旗飘扬,锣鼓震天,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兴高采烈,恭恭敬敬地将“火龙”从庙中请出来。
只见龙身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二十多米长。
人们扛着“火龙”先去村东北角的大坑里“吸水”。
为什么要到这里而不到别的地方去?因为这座大坑是我们村里的“母亲坑”。
传说当年我们的先人千里迢迢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因为人生地不熟,遭到当地霸主的阻拦而不得进村,只好在村外寄人篱下,忍饥挨饿受尽磨难。
之后有一位朝中的屈丞相深明大义,排除阻力让我们的先人进村居住,子孙自此得以繁衍。
但是,屈丞相最后被奸人陷害,家灭九族地挖三尺,传说这座大坑就是当年屈丞相府邸所在,后来被奸人挖成的。
每年“火龙”首次现身,先来大坑沿儿“吸水”,一层意思是让年轻人不忘祖根,怀念先人创业的艰难,二是饮水思源,不忘曾经的恩人。
火龙“吸水”的仪式隆重而热烈,人们首先在大坑沿燃起长长的鞭炮,放响震耳欲聋的土铳,锣鼓班的那些人按节奏擂响村里特制的大号锣鼓。
只见鼓槌上下飞舞、脸盆大的铜镲铜铙一起按节奏敲响,在男女老少的齐声喝彩声里,长长的“火龙”开始舞动起来。
舞龙是个技术活,青出于蓝胜于蓝
舞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一条龙舞得活不活,好看不好看,舞龙头的人最关键,不光要年富力强还要有一套“绝活”。
只见他双臂前后左右摆动,龙头呼呼带风,引起龙身游走飞动,整条龙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左耸右伏,蜿蜒翻腾,内翻外翻,仿佛携着云带着雾,很是壮观。
舞龙人最累的要数龙尾的那个,俗称“吊尾巴的”,他身上挂满大大小小好几串铜铃铛,一边舞龙一边左右不停地跳动,跳动的动作幅度越大,浑身的铜铃越是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舞龙时最惊险的是“龙身翻滚”,一条龙刚开始吞云吐雾,游云戏水,后来仿佛有些疲倦了似的,龙体开始腾跃、缠绞,呈立圆或斜圆舞动。
当龙身运动到舞龙者脚下呈一个圆形时,十几个舞龙者迅速向上腾起,依次跳过龙身,龙体同时作360°翻转,干净利落的一连串动作,引来周边观看者的一阵阵喝彩声。
老家舞龙时还有“瓦门楼”的习俗。老辈人都传说龙不仅携带满身吉祥,也最能驱邪镇妖,降临到谁家谁家就没有灾祸,没有“邪气”。
因此当“火龙”顺着大街舞到农家门口时,不少人就点燃一串鞭炮,欢迎这条龙到自己家里去。
于是,张牙舞爪的长长的“火龙”就顺着敞开的大门钻进了主人的院里,只留下龙的尾巴还在门口外来回摆动。
借这个短暂的时机,院里面的舞龙的人也好擦擦汗,喘口气,喝口水。
但是,“吊尾巴的”这个时候却不能歇息,需要站在大门两侧不停抖动龙的尾巴。
这样稍停片刻之后,等到大门里面的人歇得差不多了,再次提起精气神开始舞龙,龙头呼啸着从大门口飞出来,更加精彩的演出又开始了……
临离开老家时,庆木爷特意邀请我前去观看舞龙表演。我知道他懂得舞龙的花样最多,是村里舞龙的“总导演”。
在他的点拨下,这帮年轻人进步很快,技艺日渐成熟。
你看,他们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在他们的手中,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蛇蜕皮,金龙追宝珠,时而飞腾跳跃,时而入海破浪……
在这条巨龙的舞动中,我看见庆木爷驼了多年的脊背一下子挺直了,菊花般的脸膛上布满了开心的笑容。
在他的背后,一群年轻人高擎巨龙用力地舞动着,整个乡村大地都在欢快地舞动着!
作者简介
葛国桢,河南鄢陵人,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文集多种,曾获全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中国乡土文学奖等。
作者单位 许昌市八一路东段许昌文广大厦1402室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