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1)

题记:故宫后三宫区域,指的是三大殿之后,南起乾清门广场,北至坤宁门,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主,是中轴线上的大宫殿院落。主要是皇帝夫妻俩日常活动场所和寝宫。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2)

站在保和殿后身丹陛之上向北看,就是乾清门广场。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3)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4)

乾清门广场,是紫禁城前朝与后寝的分界,南面接三台,皇帝在大朝之日穿乾清门从北门登保和殿。乾清门东面景运门与西面隆宗门是进入内廷的重要门禁,门内广场两侧设有军机处、蒙古王公值房、九卿房以及侍卫值房等。清代皇帝的御门听政在广场中央的乾清门外举行。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正宫门。明永乐建,曾多次遭灾并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为乾天清正之意。清代皇帝在此御门听政,其中以康熙皇帝最勤。御门当日辰时(上午8时左右),皇帝在门内中央升座,朝臣依次奏事并领受君王谕旨。乾清门外向东西两侧展开琉璃影壁,门前陈设金狮和金水缸,门内高台甬路直通乾清宫前丹陛,为皇帝御路。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5)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6)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7)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8)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9)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10)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11)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12)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13)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米,单檐歇山屋顶,座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米,长9.7米,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14)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15)

乾清门西有右内门,东有左内门。从这里可以通向养心殿和内廷西六宫以及东侧各宫。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16)

右内门西侧就是军机处。军机处旧址现在举办“清代军机处史料展”。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17)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至清末。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18)

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各省代表在资政院会议上提出要求颁布宪法、组织内阁、开设议院等要求,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八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180余年军机处被废除。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19)

军机处内部机构设满屋和汉屋。首席军机大臣一人,军机大臣5至7人。召见时,首席军机大臣以后,不分满汉,而按入值时序为先后。清朝共产生军机大臣147名,其中满63人,蒙古11人,汉73人。张廷玉、鄂尔泰、和珅、奕䜣、荣禄、张之洞等人均是。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20)

军机处西侧有一座宫门——隆宗门。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21)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22)

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西侧,西向,与东侧景运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重修。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门内北侧为军机处值房,门外正西为慈宁宫。此门是内廷与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不许私入。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23)

清代在隆宗门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带发生“天理教”农民起义,农民领袖林清策划并领导京畿一支队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义军乔装打扮,兵分两路,计划从东、西华门进入宫城。西华门一支在内应太监刘得才、刘金等人引领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门,并在此展开激战。此次紫禁城之变,“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皇帝破例向天下发了“罪己诏”。至今隆宗门匾额上留有箭头,相传即这次战斗的遗迹。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24)

与隆宗门相对的,乾清门东侧,是景运门。

景运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东侧,东向,与西侧隆宗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门内北侧为蒙古王公大臣值房及九卿值房,南侧为奏事待漏值所。门外东为奉先殿,北为毓庆宫。景运门也是进入乾清门前广场的“禁门”。亲王以下,文职三品、武职二品以上大员以及内廷行走各官所带之人,只准至门外台阶20步以外处停立,严禁擅入。

乾清门旧照。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25)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26)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27)

进入乾清门,后面就是内廷之首——乾清宫。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28)

乾清宫为皇帝的正寝。明永乐年(15世纪初)建成,曾数次遭焚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乾清”为乾天清正之意。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29)

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30)

自明至清初,乾清宫都是皇帝治理朝政和居住的正殿。明清皇帝驾崩后都在此停棂,以示“寿终正寝”。清雍正皇帝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养心殿,但这里仍为君王理政和举行节庆大典的重要宫殿之一,清康熙、乾隆两朝曾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31)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32)

江山殿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33)

社稷殿

乾清宫前丹陛之下平地上,顺治十三年增建了两座鎏金小殿,东曰江山殿,西曰社稷殿。都是范刻鎏金,内供江山社稷之神,象征皇帝对江山社稷的统治。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34)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35)

丹陛之上,西侧设有嘉量,是我国古代的标准容器。古时嘉量是美好、善良、标准的意思。古人把藁谷称为禾,把大禾称为嘉禾,又把量禾的工具称为嘉量。《周礼·考工记》中“时文思索,充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周,永启厥后,慈器维侧”。全器分斛、斗、升、合、龠五个容量单位。太和殿和乾清宫前的两个嘉量为铜制镀金的。贮于单檐歇山式汉白玉石亭屋之内。是清高宗弘历命依据东汉王莽时期和唐太宗时的嘉量详细考校而制成的方、圆两个铜镀金嘉量。太和殿前面的为方形,乾清宫前的为圆形。两个嘉量上镌刻了汉、满两种文字的铭文,为乾隆御笔。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36)

东侧设有日晷,它是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在我国秦汉时期已广为应用,它是古代人民使用的一种计时器。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盘中指针所产生的阴影的位置以表示时间。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37)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38)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39)

殿外的露台上左右各有一只乌龟,各有一只仙鹤。它们取龟鹤延年之意,象征江山社稷万代相传。

清代康熙以前,这里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40)

乾清宫东庑为端凝殿,是皇帝收藏冠带袍履的地方。其南有祀孔处和尚书房。西庑为懋勤殿,是皇帝阅读本章和浏览诗书的地方。其南的房屋,在清代是批本处和内奏事处。南庑是翰林学士承值的地方,称为南书房。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41)

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是康熙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特设的。“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这些“行走”们有时还替皇上“撰述谕旨”,所以这个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权势日崇”,实际上是康熙的权力核心。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擒拿了权臣鳌拜。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42)

雍正朝自军机处建立后,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预机务,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后来,末代皇帝溥仪恢复了南书房,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都在南书房“行走”过。

乾清宫原状陈设。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43)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44)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45)

自雍正以后采取秘密建储的方式,即将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名封存在建储匣内,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待皇帝死后,取下匣子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

乾清宫旧照。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46)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47)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48)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49)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50)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51)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52)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53)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54)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55)

交泰殿为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56)

交泰殿位形制与中和殿略同。“交泰”取自《易经》中“天地交泰”,意为乾坤、阴阳、上下相交,万物通畅而得以生养。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57)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58)

交泰殿是正宫皇后在重大节庆接受朝贺之地。清乾隆年以后,象征皇权的二十五方宝玺平日贮藏于殿内。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清顺治帝也曾在此殿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59)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60)

铜镀金宝顶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61)

龙凤纹饰,象征帝后和谐,多生龙子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62)

交泰殿藏有清代25方宝玺,此其一。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63)

地面铺金砖。殿中明间设宝座,上悬“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64)

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以库金和赤金相隔,在金碧辉煌中产生微妙的变化,使整个宫殿显得更加豪华富贵。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65)

无为,乾隆恭摹圣祖御书,而不是康熙的真迹。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66)

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节日,皇后在这里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遂为储印场所。现殿内宝座前两侧分别排列着用来储放皇帝宝玺的宝盝。宝座上方高悬康熙帝御笔“无为”匾,宝座后板屏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殿内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交泰殿旧照。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67)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68)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69)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70)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71)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72)

坤宁宫位处交泰殿之北,是皇后的正宫。“坤宁”为坤地宁定之意。清代,坤宁宫按照满族习俗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坤宁宫形制富于满洲文化特色:正门不居中而偏东侧,隔扇门改为木板门,窗户亦改为吊搭窗,沿北西南三面设万字炕,俗称“口袋居”,以及陈设萨满教祭祀神堂等。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73)

清代,坤宁宫虽仍称正宫,但主要做为宫内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和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大婚时均先在此居住二日,再迁居乾清宫或养心殿。而皇后日常不住在这里。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74)

坤宁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75)

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76)

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其中宫的地位并未改变。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77)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78)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79)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80)

坤宁宫原状陈设。

坤宁宫旧照。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81)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82)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83)

坤宁门为坤宁宫后台阶下正中面北之门,北通御花园。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84)

坤宁门面北,面阔3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明间设门,中一间安装宫门两扇。两次间隔为值房,后檐设两抹头方格槛窗,中配方格风窗,前檐为墙。门两侧山墙斜出八字琉璃影壁。两侧接坤宁宫东西庑房。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85)

坤宁宫殿后的丹陛。

故宫中轴线上各殿介绍(细看故宫内廷后三宫)(86)

进入坤宁门,就到了御花园。明初,坤宁门是设在御花园钦安殿北面,即现顺贞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广运门改建,同时将其改称坤宁门并一直延续至清朝。坤宁门曾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