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杜甫诞辰1310年唐玄宗先天元年,在河南巩县的一个村庄,杜甫出生了这一年,本是唐睿宗景云三年,但正月十九日改为太极元年,五月改为延和元年;八月,李隆基继位,改元先天这争斗、纷乱的一年,似乎预示着杜甫不凡且波折的一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杜甫经历过哪些大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经历过哪些大事(40岁的杜甫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杜甫经历过哪些大事

今年是杜甫诞辰1310年。唐玄宗先天元年,在河南巩县的一个村庄,杜甫出生了。这一年,本是唐睿宗景云三年,但正月十九日改为太极元年,五月改为延和元年;八月,李隆基继位,改元先天。这争斗、纷乱的一年,似乎预示着杜甫不凡且波折的一生。

「七龄思即壮 九龄书大字」

杜甫对自己的家世一直津津乐道: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虽然杜预远在西晋,是杜甫的十三世祖,但他一直引以为自豪,还撰写《祭远祖当阳君文》,颂扬其灭吴的赫赫战功,以及兴修水利、著《春秋左传集解》等,彰显了传统文人士大夫所能到达的至高境界。

其实,对杜甫影响更直接的是其父杜闲。某种程度上,杜闲决定了杜甫的人生走向,即诗歌道路,也即杜甫所宣称的“诗是吾家事”。

杜甫的幼年也确实非同一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甚至时人“以我似班、扬”。

只不过,杜闲的生平资料实在有限,且只是一个较模糊的背影。透过杜甫撰写的《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可知,其父曾官至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据《旧唐书》记载,朝议大夫与兖州司马均为正五品下。

按照唐朝的门荫制度,凡“五品以上荫及孙辈”,可直接出仕、全家免赋役等。但门荫入仕,通常需在宫廷中任卫官、斋郎或挽郎等职,且6年后方能参选。不过,杜甫没有选择这一看似捷径的方式,而是毅然走上竞争极为激烈的进士路径。

「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

漫游、读书山林,是唐时的一种风尚。开元二十三年,杜甫结束了长达4年的吴越游历,即姑苏、剑池、镜湖、剡溪等。回洛阳参加乡试后未中,又漫游齐、赵、梁、宋地,一直到开元二十八年结束。这是杜甫十年的漫游经历。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杜甫之所以能如此悠闲、自得,主要因为其父能够提供较为优越的经济条件。五品在唐代是一个中层官阶(再进一步,就可入高层了),其生活水准自是比一般人来得优渥,更何况还是在帝京及其附近任职。而且,置身于一个流溢勃勃生机、万千光影的盛唐时期,想来会更加惬意。对此,杜甫有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不过,意外的打击相伴而至:杜闲病逝了。失去了强力依靠,杜甫只得如芸芸士子般开始在长安奔波,四处干谒权贵。杜甫一开始很自信,“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也确实很快就来了一次机遇——天宝六载,玄宗下诏“征天下有一艺者”。这显然比进士科容易多了。但意料不到的是,宰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由关上了仕进的大门。

杜甫并未沉沦,而是继续奋起。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干谒诗,如《奉寄河南韦尹丈人》《敬赠郑谏议十韵》等。其内心境况可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天宝十载,杜甫上《三大礼赋》,获玄宗赞赏,命宰相单独测试,最终得以“参列选序”。这一年,杜甫40岁。3年后,吏部铨选,杜甫被授为右卫率府参军。“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的背后,是满朝的认可、赞誉。

「白日放歌纵酒 青春作伴还乡」

就在杜甫任职的那年年底,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切都卷入了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本来,杜甫是向北逃至白水、彭衙、三川、鄜州,绕过双方交战区,再抵达灵武,拜谒唐肃宗。但不知为何,他又一个人折回了长安,把妻儿留在鄜州。

至德二载,肃宗将行在向前推进到凤翔,距长安仅300里。杜甫决意只身前往,硬是从长安西面的金光门逃离叛军掌控,一路艰难跋涉,终于“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当一衣衫褴褛、又黑又瘦的杜甫站在肃宗以及房琯、严武等人面前时,众人惊呆了。这动荡下的气节、忠贞让帝王深为感动,直接授予杜甫左拾遗的官职。这是一个亲幸、贵重的官职。

然而,好景不长。这年五月,杜甫因疏救房琯而惹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省亲,即把杜甫赶回了家。十一月,长安收复,杜甫回京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但因肃宗对玄宗旧人的忌惮与清除,杜甫被借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到华州赴任。这一时期,他写下了“三吏”“三别”等著名诗篇,倾心关注时事。乾元二年,从初春直到夏末,关中地区大旱,赤地千里,物价飞涨;立秋,杜甫携妻子弃官西去,远客秦州。

秋风萧瑟,羌笛凄怨。秦州虽然远离战乱频仍、满目疮痍的关辅地区,却曲折险阻、物资匮乏,生存极为不易。不久,杜甫决定入蜀。昔日的同事裴冕任成都尹、老朋友高适任彭州刺史以及表弟王司马等都在成都,足以投奔依靠。

在一个寒风呼啸、冰雪凛冽的时节,杜甫一家翻越木皮岭,踏上龙门阁等栈道,过剑门关,奔波1000多里,最终来到成都。经过一番乞索、经营,浣花溪畔整饬一新的草堂落成,杜甫有了一个暂且安稳、温馨的家。

此时的杜甫依旧关心时局安危,“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对李光弼河阳大破史思明,作《恨别》一吐心中郁积的块垒;也有不尽的暮年感伤,“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更有“生平第一快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设想,渡过湍急的三峡,穿越重镇襄阳,再折而向北,就能到达念念不忘的老家。

总之,后人之所以敬仰、尊崇杜甫,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时刻关注现实、始终迎难而上。这种对苦难、坎坷的超越,对人生境界的磨砺,确实是一个千古不变的人生主题。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 丁红旗)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丁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