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悲惨呼喊,时而凄恻柔婉

——贺绿汀管弦乐曲《森吉德玛》美学分析

一、歌曲背景

《森吉德玛》背后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聪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她的名字叫森吉德玛,爱上了一位勤劳的青年。他们的爱情不幸受到阻挠,森吉德玛被迫嫁给财主家。青年日夜思念,常常远道而来,在她的屋旁留恋徘徊,但无法相见。有一天,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障碍相见了,但森吉德玛却不幸昏死。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1)

相传,《森吉德玛》这首歌曲就是这个青年编的。他在回家的途中,边走边唱,把歌词写在道旁和旅店的墙壁上。失去心爱的人,他悲痛欲绝,最后跳崖自尽,以身殉情。

二、作品简介

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是贺绿汀管弦乐组曲的第五乐章。该乐曲是他于1945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民歌《森吉德玛》的素材及其故事情节改编而成。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2)

由当时延安的联防宣传队演出,并被电台列作对“国统区”广播的专题节目。1949年为迎接全国的解放,作者把此曲及《晚会》等其它4首乐曲合在一起,编成一组管弦乐曲,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演出,获得了好评。森吉德玛是一位蒙族姑娘名字的译音。贺绿汀这首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成为了他的管弦乐代表作,同时把《森吉德玛》带向了世界。

《森吉德玛》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流行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部落聚居的地方。这首民歌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森吉德玛的靓艳美貌,也突出了青年对姑娘坚贞不渝的爱情。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3)

全曲以从容徐缓的马蹄声般的节奏为背景,以第一个乐句为种子音调,旋律时而高亢激昂,好似青年在高声呼唤;时而凄恻柔婉,犹如低声的泣诉。最后以副歌式的、在情绪上具有概括性的附加式曲尾衬腔结束,既突出了青年牧民对森吉德玛的思念,同时更加深了音乐的孤独凄凉感。

民歌《森吉德玛》的旋律主要是建立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属五声音阶宫调式,“7”音只是偶然出现的经过音。曲调线条起伏跌宕,情感富于变化。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4)

这种旋律适合于表现辽阔、舒畅、奔放的音乐形象和蒙古族人民豪爽的性格。作曲家贺绿汀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后,使之更加细腻地塑造了纯洁、美丽的森吉德玛的形象,同时又刻划了钟情相思的青年的内心世界。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5)

管弦乐曲《森吉德玛》基本上保持了原来民歌的旋律和落音特点,音乐主题鲜明,旋律优美流畅,民族风格强烈,结构是重复型的五句乐段,是一首二段体的乐曲。作曲家将这首民歌旋律加以发展,采用复调的作曲技法和配器上的色彩变化,经作者细腻的配器,精心的处理,塑造了两个具有鲜明对比的音乐形象,丰富了原民歌的表现力,成为了一首通俗易解的管弦乐曲。改编后的《森吉德玛》,更能体现出蒙古族人民淳朴、憨厚与豪放的性格,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时,也写出了蒙族人民迎接解放时的欢欣心情。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6)

三、美学分析

作曲家贺绿汀对《森吉德玛》这首民歌旋律进行精心整理加工,并在配器上进行对比、综合,使之色彩变化非常大。更为巧妙的是,作者将这首乐曲分为两大部分,每部分为两个段落,由5个乐句组成,前3个乐句都是由8小节构成。后2个乐句的小节数不等,分别为5小节、10小节。旋律、节奏虽然简单,但作曲家运用不同的速度,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情绪和画面。

第一部分

第一乐段,为两个乐句,速度较慢,主题徐缓、悠长,好像是对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象的描绘,徐徐展示了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安静、朴素,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7)

第1乐句,音乐开始是弱起,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以三个八度的主持续音,与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的长音,构成开放排列的和弦,双簧管在这空旷、辽阔的背景中,吹起了优美的主旋律,后半句长笛同时在高八度上出现,为音乐增加了明亮的色彩。弦乐在句尾作简短模仿,使音乐连绵不断:

1=D 2/4

缓慢 安静

5 56 |1 16 |1 3 |32 1 |1 5 |65 32 |1 . 2 |1 — |

第2乐句的前5小节与后3小节不同:

1 1 |5 5 |3 5 |32 16 |5 — |25 16 |5 . 6 |5 — |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8)

这个乐句自然地引出了圆号,强奏,呈现出了一幅美丽辽阔、清新宁静的草原景色。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9)

第二乐段为三个乐句,其主题仍然采用第一乐段主题的素材,变化发展而来。如果说第一乐段是借景抒情的话,那么,这个乐段则是对美好生活现实描绘。在这一段里,旋律的速度加快,使原来那段缓慢幽静的音乐,顷刻之间转变为了快速欢畅的音流,使之变得富有激情,再加上配器织体的改变,也较第一乐段显得层次丰富,烘托衬映出欢快、热烈得气氛,表现出草原人民欢庆解放、迎接新生的朝气蓬勃、载歌载舞、喜气洋洋的幸福心情和欢腾的生活场景。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10)

第3乐句前4小节与后4小节不同,主旋律首次出现在小提琴上,单簧管伴以复调,并都有附加声部。乐声委婉连绵,此起彼伏,别具新意: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11)

第4乐句,只有5小节:1 5 |65 32 |1 . 2 |72 76 |5 — |

乐队全奏,铜管乐器奏主旋律,低音弦乐强调重拍的旋律上行跳进,和其他乐器强调第二拍的旋律下行进行,加强了力度,在这乐段中形成了一个高潮点。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12)

第5乐句发展成10小节:1 . 6 |1 3 |2 . 3 |56 1 |61 32 |1. 2 |3 6 |

56 32 |1.2 35 |1 — ‖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13)

该句乐器减少,长笛与第一小提琴奏主旋律,先是衬以大提琴的复调,当乐句扩充时,加入了中提琴的复调,使得第一乐段以复调为主的写法能够统一,抒情如歌的音乐形象得到完美的表现。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14)

第二部分

这部分的旋律与第一部分基本一样,只是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主奏乐器有所变换,旋律采用断奏,速度变快了,力度加强了,伴奏采用短促、跳跃的拨弦,主题重复了一次。这个快速部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热情活泼的性格和开朗乐观的情绪。

乐曲的最后一句,除了用全部木管乐器、弦乐器伴奏外,还加入了小号与长号。全曲在热烈的气氛中收束。

《森吉德玛》虽然篇幅不长,却是我国早期有广泛影响的西洋管弦乐曲。它的音乐思维逻辑性强,音乐发展手法简练,特别是复调手法的应用和配器的艺术处理都很出色,是中国近代小型西洋管弦乐创作的典范,对我国早期管弦乐的创作具有积极的影响。

每当我静心聆听欣赏《森吉德玛》这首管弦乐曲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乐曲的音乐情绪和乐曲的音乐形象以及音乐意境:蒙古有辽阔、美丽的大草原,那里成群的牛羊,在蓝天白云下乐悠悠。牧民们唱歌、跳舞,琴声悠扬传四方。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15)

四、人物概述

贺绿汀,原名贺楷,湖南邵东人,当代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1903年7月20日,他出生于湖南邵阳县一个农民家庭。1921年在县立中学毕业后,在本乡小学教音乐、图画。1923 年考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学习音乐,毕业后留校任教。1926年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回邵阳农村小学教音乐时,参加了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了广州农民起义,后随起义部队到海丰,在中共东江特委宣传部工作,创作了《暴动歌》。

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专攻作曲,随音乐家陈啸空、黄自等学习理论作曲,还从查哈罗夫、阿克萨科夫学习钢琴,并在学习期间从事进步音乐活动。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16)

他于1934年创作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荣获俄罗斯音乐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成为名扬中外乐坛的灿烂新星。随即一边读书,一边参加电影音乐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风云儿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片和话剧《复活》等创作了《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秋水伊人》等风靡一时而又久唱不衰的艺术歌曲。同一时期,还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优秀歌曲,并发表了论文及译作《和声学理论与应用》。1935 年参加进步音乐组织“歌曲作者协会”。1937 年后,参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出队第一队。1941 年初到苏北新四军根据地,在鲁艺华中分院和新四军鲁艺工作团工作。1943 年到延安筹建了中央管弦乐团,这时,他创作了2首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解放战争期间,任教于华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83 年当选为国际音乐理事会名誉会员。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17)

贺绿汀先生一生从事音乐工作76年,创作十分丰富,作品中充分地展现了中国民族风格的精髓,被誉为“一位创造中国风格现代音乐的大师”。他为我国艺术宝库留下了一大批珍贵财富。贺绿汀先生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驰名中外。他谱写了3部大合唱、25首合唱曲、近100首歌曲、6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6部不同形式的歌剧(其中两部与人合作),5部话剧配乐,27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很多都是传世佳作。代表作有:合唱曲《游击队歌》、《新中国的青年》、《胜利进行曲》、《垦春泥》、《新世纪的前奏》;独唱曲《嘉陵江上》、《春天里》;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以及为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宋景诗》、《上饶集中营》的配乐等。粉碎“四人帮”后,他谱写了歌颂周总理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大合唱和《南昌起义歌》,为歌颂贺龙同志的话剧《曙光》配乐,并出版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森吉德玛音乐主题出现几次(管弦乐曲森吉德玛背后悲痛欲绝)(18)

在贺绿汀先生的音乐生涯中,20世纪30年代,为当时的进步电影创作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方面之一。他的创作领域十分宽泛,在器乐曲、合唱曲、独唱曲、电影音乐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音乐作品结构比较严谨,音乐的发展也富于逻辑性,为近代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团体的建设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