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泽东生平最得意的一战,甚至远超三大战役在他心里的分量。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1)

只因他在一个近乎死局的至暗时刻中,从40万装备精良的国军所布下的天罗地网和四面合围里,成功挽救了3万名红军,并使我军最终得见柳暗花明。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场战斗又为什么被他评价为是自己指挥作战生涯里的最得意之笔?本期,为大家讲述四渡赤水背后的故事。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2)

1935年1月7日,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的红军来到了贵州遵义。经此一战后,我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如此惨烈的结果,直接引发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路线的不满和怀疑,他们纷纷要求改换军事领导。

就是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下,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会议。会议纠正了持续时间长达四年的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并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地位。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3)

会议结束后不久,蒋介石便调集其嫡系部队和各省军阀组成140多个团、40余万人,从四面八方向遵义逼近,企图围歼驻扎在遵义的3万多名红军。

彼时的国军装备精良、士气强盛,再加上在人数上又有10倍于我军的巨大优势,因而信心高涨,大有破竹之势。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4)

反观我军,在强渡湘江一役中,不但损失了所有的重型武器,同时物资也是极度匮乏,现在更是处于一种士气低落又狼狈不堪的境地。

哪怕只是被一支国军围追堵截,都难逃覆灭结局。

就在这样的紧要时刻,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共同制定了北渡长江至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协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对国军实行总反攻的战略计划。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5)

同时他们也考虑到若渡江计划实施不顺,便暂时留在川南,而后再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于是在短暂的休整过后,我军便按计划兵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我军北上入川的两条必经之路——土城和赤水方向挺近。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6)

1月24日,我军成功击溃软弱的国民党黔军,顺利攻占了土城,实现了战略计划的第一步。随后我军迅速向北推进,短短两日,便已行进至赤水河东南一带。

与此同时,郭勋祺所率领的川军一直在我军身后紧追不舍,给我军的行进过程带去了极大的阻碍和威胁。为此我军便集中火力,与尾随的川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7)

当日我军阵亡3000余人,歼敌3000余人。虽然互为平手,但我军的牺牲却与国军不能同日而语——我军兵力比国军少,这点损失已经达到所有兵力的10%了,而国军却有40万人。

在这场战役中,我军为了稳住局势,甚至还投入了干部团。但既便如此,我军依旧与敌军陷入胶着状态,后来敌军的增援又蜂拥而至,我军面临覆灭危机。

于是毛泽东当机立断,下令撤出战斗。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8)

经此一战,我军吃了大亏,没能实现攻占赤水河地区、北渡长江的目标。

在这样的沉重打击下,1月28日下午,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就在土城召开的会议中,果断舍弃了原定的渡江计划,改为从另一个方向入川,即西渡赤水河。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9)

然后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最后再寻机北渡长江。

于是当天晚上我军便兵分三路,首渡赤水河。与渡湘江时不同,我军在此次的渡赤水过程中,将大量笨拙的随军物品统统丢弃,因而得以轻装迅行,保证了极高的行军效率。

1月29日凌晨,我军渡过赤水,向目标古蔺、叙永等地区前进。然而就在我军紧锣密鼓、马不停蹄地执行着北渡计划的同时,国民党川军也没有放弃对我军的堵截。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10)

他们共派出12个旅的兵力,在我军行进的沿途布下了重重防线,并在长江两岸布下多达4个旅的兵力,目的就是防止我军再次北渡入川。

身处在这样一个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的险境中,我军该何去何从?

所谓祸不单行,我军在国民党川军前后夹击的围剿下,本就不堪的险境又进一步恶化——

我军的行进目标古蔺,处在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处,因而我军进入古蔺的行为就让“云南王”龙云十分忌惮,于是他迅速派遣三个旅的兵力,急速前往我军阵地,打算对我军进行火力拦截。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11)

与此同时,一直都对我军和川军的交战全程保持隔岸观火态度的薛岳军团,也忍不住尾随我军追入了川南。

我军面临腹背受敌、雪上加霜的艰难处境。

更要命的是,我军在此前针对川军重重防线的各种突破战中均遭失败,因而北渡计划再三搁浅,不但与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的会合遥遥无期,同时还在接连的败仗中致使全军士气严重受挫、萎靡不振。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12)

这样消极的氛围大概持续了几天,随后,毛泽东命我军全速向国军设防空虚的川黔滇三省的边界——扎西地区集中,以获得喘息的机会并重新制定下一步计划。

两天后,也就是1935年2月9日,我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同时也完成了对部队的整编:我军由30个团缩编为17个团。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13)

而在此期间,毛泽东等领导人也重新整理思路,制定了新的战略方针,即暂时放弃北渡计划,转而把川滇黔的边境地区发展成为我方的主要阵地。

同时毛泽东还提到,如今川军、滇军对我军紧追不舍,这就意味着他们主力的大部分都已被我军吸引到了川滇边境,所以此时的黔北一定兵力空虚、防守薄弱。

这正是我军千载难逢的时机!他提议我军可以采取出其不意、折回贵州的作战方针。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14)

毛泽东的这一提议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在1935年2月11日,我军再次兵分三路,从扎西地区出发东进,经过七天七夜的急行,于18日前抢先抵达赤水河畔。

随后我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向守军薄弱的桐梓、遵义方向疾驰而去。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15)

面对我军挥戈东向、重入贵州这一出人意料的行为,蒋介石方寸大乱,甚至还再三确认自己收到的情报是否准确。

而黔军在得知我军东渡赤水的消息后,便组织大军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即娄山关一带布防,欲阻止我军东进的步伐。

对此我军高层下令,命红五、红九军团在后方修建防御工事以阻碍川军的追击,红一和红三军团则向娄山关附近的黔军主动发起进攻。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16)

2月24日,我军正式发动娄山关战役。经过五天的激烈战斗,软弱的黔军不敌我军拼死一搏的决心和勇气,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在此一役中,我军歼灭了敌军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人。这是我军继长征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在鼓舞士气的同时还补充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于是我军信心倍增,又一鼓作气地拿下了遵义。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17)

我军占领遵义后,坐立难安的蒋介石从武汉飞至重庆,亲自统领驻川黔的各路军队向遵义一带合围,企图再次围歼我军。

其中就包括国民党军吴奇伟所率领的两个师,彼时他们已抵达至遵义南面。

对于刚刚才赢取重大胜利的我军而言,此时正是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于是我军决定主动出击,将吴奇伟部歼灭在遵义城南。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18)

2月28日上午,战斗正式打响。吴奇伟以59师为主、黔军的两个团为辅的作战方式,向我军发起攻击。

对此我军则采取红三军团正面迎敌、红一军团从左翼迂回奇袭吴奇伟部的战术迎敌。战斗一开始便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双方阵地几次易主,均遭受了重大的伤亡。

面对攻势强劲的敌军,我军不得不再次动用干部团,才能堪堪守住阵地。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19)

国民党军吴奇伟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令他焦头烂额的红三军团,还并不是我军的全部主力。

他更不会想到,在他全神贯注下令攻打眼前的敌军时,我军的另一主力——红一军团在此时已经迂回包抄至他的指挥部,并在随后以天降神兵的姿态,痛击猝不及防的59师和93师。

随后吴奇伟在巨大的惶恐下,命令全线撤退,其兵败如山倒,一直被我军乘胜追杀至乌江边上。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20)

为求自保,他一过江便命人砍断浮桥,丝毫不顾其身后还有大批尚未过江的国军将士。如此做法,致使我军轻而易举地便围歼了其部队里落单的2个师,并获得了大量的物资补充。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21)

经此惨败,蒋介石吸取了教训,于是严令禁止自己麾下的部队像吴奇伟那样孤军深入。

随后他改换战术,决定以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进行南北夹击,企图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然而蒋介石费尽心思对我军实施新包围圈的阴谋,很快就被我军高层所洞察。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22)

于是毛泽东灵机一动,他故意命我军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佯装进攻,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从而诱使蒋介石派遣更多敌军前来集结,为我军在日后实施的调虎离山之计打下了基础。

同时,为了使我军北渡长江的行为显得更加逼真,1935年3月16日,我军在贵州茅台镇实现了三渡赤水河。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23)

且在渡河的过程中,我军还大造声势,让蒋介石以为我军要继续经赤水河北上渡长江。

但实际上,我军根本没有离开赤水河一带,而是奉毛泽东之命,在距离赤水河边二三十公里的地方隐蔽了下来、休息待命。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24)

蒋介石果然以为我军要北渡长江,于是赶忙飞往贵阳督战。

并急令川、黔、湘等军阀部队及中央军向我军发起追击,又调遣重兵集中于赤水河西处,随后马不停蹄地向黔西北方向进军。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中的一个团又伪装成主力部队,声势浩大地向古蔺进发,目的是诱敌向西,好把国军最后的主力部队都从赤水一带引走。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25)

此时,被神出鬼没的我军折腾得昏头昏脑的蒋介石再度中计,他果然如毛泽东所料,命令各路军队抓紧时间汇聚古蔺,企图在那个地方围歼我军的“主力部队”。

至此,国军的主力便已全部调离了赤水河。

如此一来,我军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术便成功了——此时留守在赤水河东岸的,正是我军此前的手下败将黔军残部。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26)

而黔军残部不足为惧。于是我军又悄无声息地折转反东,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四渡赤水,随后调头南下,恰好与北上之敌相背而行。

等到国军反应过来时,他们已是回天乏术——我军兵贵神速,一路畅行无阻,很快便兵临贵阳城,把敌军彻底地甩在了身后。

此时的贵阳恍若一座孤城,调离了所有主力部队的蒋介石身边,仅仅只有4个团,兵力极其匮乏。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27)

他见我军在城前严阵以待,以为我军要攻打贵阳,于是赶忙命令国军各部全力回援,其中就包括驻守在滇东北方向的孙渡部队。

忠心耿耿的孙渡不疑有他,在接到蒋介石的急电后,短短三天之内就急行了400里,从大定赶到了贵阳。如此一来,我军便实现了最后一个调虎离山之计。

此时的国军上下还没有人意识到——在孙渡率部离开滇东北方向后,蒋介石对我军的战略大包围圈里就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口,而这才是我军的最终目的!

于是毛泽东率领我军,从孙渡部镇守的通道中,顺利进入了滇东北,随后强渡金沙江,扬长而去,彻底跳出了国军对我军所形成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28)

四渡赤水的胜利,使我军彻底摆脱了自湘江战役以来一路被国军所追着打的不利局面,并得以从濒临覆灭的险境中绝处逢生。

同时也使毛泽东树立了自己的军事领导权威,从此带领我军走上了一条强盛之路。

四渡赤水 战役(四渡赤水远超三大战役)(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