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蝉只为繁衍负高枝(立秋青蝉嘒嘒huì)(1)

“立秋之日,寒蝉鸣。”又到“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时。“鸣蜩嘒嘒”是《诗经·小雅·小弁》中的形容,它把蝉与柳联系在一起。菀是繁茂貌,“有菀者柳,不尚息焉”,柳荫四合,惹烟撩露,声在那飘渺处——嘒是微而亮,是清亮不聒噪,袅袅喏喏,嘒嘒在静夜中,“雨过前山日未斜,清蝉嘒嘒落槐花”,唐代许浑是这样写的,多静美。

寒蝉

这一只凄美的蝉

立秋蝉只为繁衍负高枝(立秋青蝉嘒嘒huì)(2)

蝉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蜩螗沸羹,叫声沸稠为黏羹。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螗小而绿,叫声尖锐而急促,立秋后才鸣,也称寒蜩、寒蝉、夏蝉,为区别“知了”,俗称“都了”。

立秋蝉只为繁衍负高枝(立秋青蝉嘒嘒huì)(3)

蝉有一大两小三种,个大的黑色,名“噪蝉”,其叫声不会婉转,只会持续鼓噪。小的两种,灰色的称“是蝉”,叫声安静,往往在幽深中,发出持续的“是”声,其叫声如同“爽籁”。另一种绿色,是蝉中最漂亮的一种,名为“钥匙蝉”,也称“寒蝉”。“青蝉独噪日光斜”,叫在秋后,往往在闷热无风的午后或傍晚,发出“钥匙、钥匙”的叫声。

立秋蝉只为繁衍负高枝(立秋青蝉嘒嘒huì)(4)

蝉吟人静成了盛夏一种迷人的意境。真实的蝉鸣,应如《诗经·大雅·荡》中的“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羹是粘稠,炎夏越是无风,寂寞的蝉越是聒噪。“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白居易的描述相对真实:夏日午后,蝉声清越,高柳被骄阳熏烤得倦容满面,全无光泽。这种天气,人哪里还有精力去活动?还是静静地呆着最好。这就是传统美学的“动、静”,这种动静就把诗歌的意境给传递出来了。这唐诗里的意境,都是汉魏六朝发酵的结果。就蝉而言,六朝时期的昭明太子就给它定下了调子:“兹虫清洁,惟露是餐,寂寞秋序,咽哳夏阑。”这活物像它清越的声音一样高洁,吸风饮露;在寂寞中声嘶,报着秋意;如咽哳般悲鸣,在它悲咽中,夏就阑残,将过去了。

立秋蝉只为繁衍负高枝(立秋青蝉嘒嘒huì)(5)

而寒蝉是秋的使者,那声嘶力竭的鸣叫,催促着炎夏盛极而衰般远离。“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寒蝉声与清晨滴滴白露、午后的丝丝凉风、还有月色下悄悄落地的梧桐叶一起,将秋意带来。在夏去秋来的时节,诗人们美好且自然地将如蝉噪般的炎热寄寓到“静”——于是,王维留下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韩愈是这样写的——“蝉嘒门长扃”。扃是关门的栓,蝉鸣在长年关闭的门户上,苔藓遍地,一片空寂;冯延巳有词“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斋”,叶落闲阶,月透帘栊,曲房影深。寒蝉之声并不静,静的是秋将至的心境。

立秋蝉只为繁衍负高枝(立秋青蝉嘒嘒huì)(6)

伤春悲秋是国人历来的情愫。多少年来,作为秋的信使——寒蝉承载了太多的“悲秋”与“秋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那是柳永对离别的悲痛;“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是曹植在路上的低吟,面对着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而发出的悲叹。这只寒蝉发出的哀鸣,勾起了他对兄弟曹彰曹彪的思念,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又让多少人潸然泪下?

(编辑_一汐 插图_齐白石)

涨知识

2006年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将“二十四节气”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