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讲述延安红色记忆(定格红色历史弘扬伟大精神)(1)

80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仅有的几个人的合照,为这次大会留下了宝贵的影像回忆。摄影的是吴印咸,他是延安文联的代表之一,也是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剧团的团长。

一九四二年四月,吴印咸收到一封用鲜红油纸印刷的请柬,上面写道:「为了交换有关当前文艺运动的各种问题,请于五月二日下午一点半在杨家岭办事处大楼的会议室举行讨论会,敬希先生到时参加。」署名是毛泽东和凯丰,日期是四月二十七日。吴印咸拿着邀请函,很是兴奋,这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荣耀,也是整个延安电影公司的骄傲。

延安电影剧团始建于1938年,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由周恩来一手策划组建。抗日战争爆发后,受许幸导演之邀,吴印咸拍摄了一部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救亡、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大型纪录片。吴印咸在枪林弹雨中拍摄了很多场景,可惜底片和正片都被国民党政府毁掉了。画家的爱国激情被愤怒所淹没。吴印咸应好友袁牧之的号召,加入延安剧团。党非常重视这部影片,不但在体制上直接隶属于八路军总政治部,还任命了谭政兼副导演。

延安剧团成立后,首先在延安开始拍摄。吴印咸率领剧组人员拍摄了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涌向延安的情景,延安城充满了歌声,党政军民的重要活动,敌机轰炸延安的罪恶。一九三九年一月,延安电影团还到华北各大抗日根据地,在那里拍了一年半的照片。他们通过摄影机,把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事迹,以及白求恩救死扶伤、根据地民主选举、兵工厂兵器的制作,都留给了我们。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日,延安文艺讨论会举行,吴印咸等与会人员先后在杨家岭总署大楼的大会议室里集合。吴印咸看了一眼,发现里面有很多椅子,还有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桌子上铺着一块白色的布。所有人都兴高采烈地等待着毛主席等领导的光临。毛主席面带微笑,精神抖擞地走了进来,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毛主席与与会的大多数艺术家都很熟,他上前与他们握手,相互攀谈,气氛融洽而活跃。

大会一开始,吴印咸就听到了毛主席那响亮的湖南口音。“各位!毛主席这番话,开门见山,就是要同大家交流一下,讨论一下文学工作和革命工作之间的关系,以便使革命文艺得到正确的发展,使革命文艺能更好地帮助其他革命工作,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毛主席开门见山地发表了他的见解。

延安是抗日战争期间的革命圣地,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热情青年,其中不乏满腔理想与热情的文艺工作者。他们的出现,使延安的文艺生活有了新的面貌,但是,他们的创作却与群众、现实脱节。毛主席讲话结束后,大家纷纷就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

五月十六日和五月二十三日继续召开讨论会,气氛更为热烈。5月23号,吴印咸在听取会上讲话的同时,也在考虑怎样去完成自己的摄影任务。由于房子小,光线昏暗,难以拍摄出高品质的相片,所以只能在户外拍摄。他战战兢兢地把自己的想法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欣然同意。

多年以后,吴印咸想起毛主席邀请大家到户外照个相,毛主席首先落座,众人迅速围拢过来,各自落座。毛主席对我们的关心和关心,使所有的人都激动起来。

那时的照相机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广角。吴印咸先是在前面拍摄了一幅,然后在前面拍摄了三幅,再用胶卷拼接的方式拍摄了下来。虽然由于底片过期、洗印条件不佳,照片质量有所下降,但在放大后,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人的面貌,为这次重要的会议拍了一张珍贵的合照。吴印咸虽然没有出现在影片中,但是他为延安影剧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毛主席在三次大会上,结合五四运动后的革命文艺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系统地、彻底地回答了革命文艺的基本问题、原则问题和方向问题。

吴印咸将20年的摄影经验与他的摄影经验联系起来,完全地理解和清楚了摄影师的目的和方法。光凭热情、感情、技术、经验来拍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个清晰的革命标准和理论。他到延安来,是作为一名爱国、救亡的老实人。在延安,他的战争和政治生活越来越多,他越来越觉得,真正的抗日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

会议结束后,延安剧团认真学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自觉地按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方向、目标和道路,在思想上和作风上自觉地去做。延安电影团在几个月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同年秋天,延安电影公司以《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为题材,以反映三五九旅南泥湾垦荒为主题的影片,是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首次影片实践。

吴印咸和延安剧团的同事们都很激动,也很担忧。高兴的是,三五九旅在一年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个惊人的成绩,南泥湾这个模范人物的推广,将会大大地激励边区的生产运动,这也是上级对延安电影团的高度信任。他的担忧是延安剧团“无米之炊”,当时的底片都用光了,手中仅有一张从武汉运来的2000英尺16 mm的正片,而且早已过期。本片剪辑、解说词的撰稿人钱筱璋事后回想:可否将这些正片当作底片使用?就电影的表现而言,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吴印咸凭借他丰富的摄影经验,发现了这批正片的感光特征,并在曝光技术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电影的效果远超预期。吴印咸在拍摄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时,总共拍了1500英尺,用了1300英尺,这是一部影片制作的奇迹。

延安剧团的工作人员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从延河取水,将拍摄好的影片分成几块,用来冲洗。没有录音器材,只能借用手摇马达、扩音器、留声机、音乐唱片,以“土法”制作“有声电影”。一九四三年二月五日,《解放日报》报导了这部电影的制作。延安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是一部史无前例的纪录片。周恩来在一场演出后,特意来到大屏幕后面的喇叭前,赞扬延安剧团的开创性。

吴印咸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延安剧团希望毛主席为这部片子题词,并将题词的全过程记录下来。毛主席欣然同意吴印咸的要求,在院中临时搬来的一张桌子上,用笔在上面写下了八个大字:“亲自动手,丰衣足食”,摄像机把毛主席的亲笔签名的生动过程,用在了电影的开头。毛主席为吴印咸题写了一首诗,吴印咸也一直保存着。吴印咸于1959年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题写了这首诗,以纪念这段历史。

《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是一部极具艺术性的纪录片。尽管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是体力活,但是吴印咸却将士兵在艰苦的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快乐和积极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诗意,使人感到轻松、乐观。作品结构优美,富有诗意的风格,充满了农夫的美,体现了吴印咸在摄影上的精湛技艺。

延安电影团受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启发,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将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在开垦前的英雄事迹改编成了影片,首次将党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口号首次在延安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直到今天,中央新闻摄影工作室仍然保留着“工农兵”的形象,这也是延安影剧院的标志。记录历史真实,弘扬时代精神,唱好“为人民歌唱”,这是新一代纪录工作者神圣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