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近年来,在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关爱农民、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对“三农”事业有着深厚感情的企业家,他们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加入到助力“三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三农第一大咖是谁?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农第一大咖是谁(最具三农情怀企业家)

三农第一大咖是谁

开栏语

近年来,在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关爱农民、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对“三农”事业有着深厚感情的企业家,他们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加入到助力“三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

为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激发全民参与建设农业农村伟大事业的热情,发挥有“三农”情怀的企业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报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最具三农情怀企业家”征集评选活动,深入挖掘有“三农”情怀的企业家们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典型事迹,并在全媒体平台开设栏目,予以刊发。

本期刊登第二十四篇《常磊磊:不一样的“小杂粮大王”》。

灶火正旺,热蒸笼四周弥漫着蒸气,揭开大锅盖,笼内一个个黄澄澄的馍馍让人垂涎欲滴……九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掀起了美食热潮。在这部央视纪录片中,播出了陕北的地方名吃“黄馍馍”的制作过程,让亿万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与此同时,黄馍馍从央视的“神作”里“C位出道”,由一种鲜为人知的地方小吃,升级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现象级“中国美食”。

九年后,市面上各种地方小吃依然层出不穷,甚至还针对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种类,上演了一出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但无论有多少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至,摊黄、黄馍馍、油馍馍、陕北枣糕、红枣窝窝……一定是许多80后、90后陕北人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味道,也是很多人童年里难以忘怀的甜蜜。

如今,这些地方小吃都是陕西秦妍熙食品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

凭借着一份对陕北杂粮美食的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成就了这个传奇人物,他就是陕西秦妍熙食品有限公司的掌舵人常磊磊。

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

常磊磊,一位来自西部地区的80后企业家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他靠借钱起家,30年间从干厨师、开饭馆、下煤矿、蹬三轮、摆地摊,凭借陕北杂粮小吃摊黄、黄馍馍、油馍馍、陕北枣糕等几个“拳头”产品,做成了这个杂粮美食加工的行业“头雁”企业。同时也成就了常磊磊这个“小杂粮大王”。

与常磊磊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身上所迸发出的沉稳、睿智和激情所折服。在常人看来,今日炫目的他,走的是一条近乎可以骄傲的发展之路,但这条道路上留下的是常磊磊辛勤扎实的脚印和骄人的业绩……

面对记者的采访,常磊磊先是低头沉默了一会,哽咽地说着:“16年前,我在煤矿上一天也能挣上五六百,但是收入也不是很稳定,那时候家里困难,媳妇连衣服都舍不得买,孩子也无暇照顾……”,接下来便是长时间的哽咽,在他低头的一刹那,我们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泪花。

记忆如村庄的色彩般单调,常磊磊能回想起的大部分事情,都和以前贫苦的生活和庄稼地有关。

常磊磊家里的几亩薄田,种了一些小杂粮,所产的糜子,便是油馍馍、黄馍馍的原材料。

如今的常磊磊由原来的走街串巷卖黄米馍馍、油馍馍,发展到现在,有属于自己的标准小型食品加工厂,固定的客源,黄米馍馍、油馍馍等陕北杂粮小吃也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

幼年的苦难,磨练了意志。选择坚守在黄土地上“土里刨食”的常磊磊,如今也“土里刨金”并因此出名和致富。

做杂粮小吃也要“秘密武器”

因为“糕”与“高”同音,陕北人除了逢年过节,生辰满月、婚丧大事、接人待客都可吃糕,甚至学生考试也要吃糕。年糕味道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还具有健身祛病的作用,热量较高,是米饭的数倍。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每年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升。

杂粮小吃虽然口感好,寓意也好,但是做起来也要有“秘密武器”……

摊黄儿“摊”起来容易,但“黄儿”的制作工序着实繁琐。小米要先浸泡一夜,然后在碾子上碾压,用精细的“罗子”把面筛出来。接下来,要把小米面调成稀糊状,再经过一夜发酵,最后才能在鏊子上摊制。摊黄儿的要点是摊薄摊匀,舀的面糊多了,容易留在鏊子外面,费面且厚。舀的少了,鏊子不满,成品就残缺不圆。“家家都会做,但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不一样。”常磊磊透露,这般技艺的要领往往在于制作者的经验与技巧,全看手感。

黄馍馍和油馍馍制作前期都是一样的,不过黄馍馍是蒸,油馍馍是炸。油馍馍用的软米,黄馍馍用的是黄米。都是把米泡好磨面再炒,炒好了再发酵,发酵好了再做。“制作工序繁琐而精细,三言两语就说清楚的制作方法,具体操作起来,可得花费两天左右的时间。糜子清洗过后,得在水里泡几个小时,泡软的糜子再磨成面粉,炒好再和起来发酵,发酵不能过了,发起来赶紧就得包馅儿放锅蒸或者入锅炸,不然就会发酸,影响口感。”常磊磊说。

在开拓市场方面,常磊磊也走了不少弯路。当初陕西秦妍熙食品有限公司挺进西安市场,虽然用的是真材实料,但是不少顾客吃过馍馍后表示味道偏酸便不再购买了。“我们不信邪!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加碱面、苏打等把酸味压下去,加蜂蜜和白糖把味道改成甜的。”常磊磊告诉记者,为了迎合市场,他们团队对陕北杂粮小吃不断改良,终于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标准化生产闯天下

粗犷的黄土高原,盛产粗粮。摊黄儿、油馍馍、黄馍馍……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这几样。陕北人最善杂粮细做,粗粮精做。一把再普通不过的黄米,经过妙手加工,也成了难得的美味。摊黄儿口感细腻,松软微甜,至今仍是万千黄土子女的心头好,吃的已不仅仅是美食,还有发酵的回忆。

“过去种小杂粮是为了活命。现在可不同了,我靠它发家致富嘞。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材料好,馍馍才好吃!”常磊磊表示,黄米生产地为中国西北地区。高寒高旱的黄土高原,只有传统的土种品种才能够适应。世代以来,高原上的五谷杂粮都是人种天养,产量低、品质高。陕西秦妍熙食品有限公司选用公司基地出产的谷子为原料,种植过程中不施加农药化肥,天然纯绿色。生产出来的黄米色泽金黄、颗粒浑圆、粘糯芳香,营养价值高,是生产黄馍馍的上好食材。

和记者一行参观完陕西秦妍熙食品有限公司的高标准生产车间,常磊磊打开了话匣子,“每一个干企业的人,别人看不到他们背后的汗水和心血。你看别人家都很重视小孩,而我家的孩子放暑假了却没有参加任何活动。前段时间要打疫苗,按道理是得有家长陪同的,而我生意上的事情太忙了,根本顾不上孩子。我家的婆姨,那段时间也是忙厂子的事情,因为跟着我受了很多苦,还不想将刚有起色的门市关门。要知道,一旦到了冬天,厂子要满负荷生产,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做出来,就不会卖不掉。11年了,我一直在做这个东西。虽然现在逐步步入正轨,但我感觉自己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家人了。”

当前,各行各业都面临同样巨大的生存压力。但危中有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很多企业未雨绸缪,反应迅速,把握商业趋势和私域流量,实现了“一步当先、步步领先”。“小作坊不少,但手续齐全、品质过硬、产品线丰富的厂子却凤毛麟角。可堪骄傲的是,我们完全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常磊磊认为,经此一疫,中国食品企业的下半场生存竞争才真正开始。

常磊磊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陕北杂粮,了解杂粮的食用好处。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不忘桑梓、回馈家乡,是每一个在外游子的心愿。无论企业发展成果有多大,都要及时与员工、社会共享。”常磊磊坦言,下一步在做好企业的同时,他想做些慈善事情回报社会。

如今,在秦妍熙现代化的流水线上,摊黄、黄馍馍、油馍馍这个古老的食物,正在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勃勃生机。凭借着为民的初心和梦想的力量,常磊磊从荆棘丛生的现实中走出了万丈光芒!

张婉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 闫瑜涛 梁小波

视频 | 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