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梁羽生相继封笔,古龙也在1985年去世,江湖显得更寂寞了,武侠就剩下温瑞安独撑大局(倪匡语)。转眼两年后也就是1987年,一个名叫黄木的作者在《武侠世界》发表了一篇处女作《破碎虚空》,字数不多,只有区区十几万字。鲜有人能料到,这部短篇小说的问世宣告一个武侠新时代的到来。

黄易同期的玄幻武侠作家(武侠科幻人物著作杂咏之黄易破碎虚空)(1)

内地云南版封面

在以前的武侠作品中,不管正派反派所争夺的无非是秘籍、美女、权力等等世俗之物,你争我抢都为的是修炼武功,称霸江湖——这就是之前武侠设定中的典范模式。这个模式在金庸笔下登峰造极,无数人跟风,最终也难免盛极而衰,出现审美疲劳,后来古龙横空出世,引领另一个时代,从金梁的家国天下变成武林公案,开始追寻自我价值,关注个体的不测命运与挣扎痛苦,所以数十年后仍然能引发无数人的共鸣!但随着古龙溘然而逝,温瑞安也未能更进一步,此时黄木(后根据《易经》“日月为易”的概念改名黄易)出现了,掀起了一次武侠新浪潮。黄易书中同样有秘笈,即所谓四大奇书——《战神图录》、《长生诀》、《天魔策》与《慈航剑典》,但是,主人公不再追求世俗名利,而是要悟透天道。这部处女作中的主人公就是经过各种机缘巧合,得窥《战神图录》之奥秘才破空而去。

言归正传,且看黄易如何介绍主人公:

这自称为厉灵甥儿的传鹰,天庭广阔,双目炯炯有神,精灵深邃,使人难以测度,相貌特出,是那种敢作敢为、胆大包天的人。韩公度阅人千万,经验告诉他这类是天生正道又是灵活多变的才智之士。唯一不解的似乎是他有种非常独特的气质,即以韩公度这老到不能再老的江湖道,也感到难以将他分类。

寥寥数语,已将主人公的相貌性格概括无遗,更特别点出此人气质卓异。然后,再借助其舅舅厉灵的评语进一步深化读者印象:

黄易同期的玄幻武侠作家(武侠科幻人物著作杂咏之黄易破碎虚空)(2)

内地华艺小黄书版

此子罕世之才,自幼即有奇气,惜乎天性近道,超乎俗流,不爱世务。

紧接着就是惊雁宫汉蒙双方之战,传鹰、凌渡虚、横刀头陀、田过客、直力行、韩公度和碧空晴七人力战对方高手还有蒙古兵,最终五人战死,唯有传鹰和碧空晴两人逃出生天。

此战既有力博——在直力行力竭之际和传鹰换位,使其在瞬间杀死博尔忽,而横刀头陀随后撞伤赤扎力,断枪搏杀牙木温,随后自爆血雾,和方圆三丈内数十名蒙古兵同归于尽,战况之惨烈读来目不暇接,倍感惊心动魄,此外还有智斗:

众箭手齐齐一愕,不待崔山镜发令,箭矢齐发,传鹰名副其实变成众矢之的。传鹰这一手漂亮之至,他利用了蒙人和崔山镜的矛盾,制造出一种巧妙的形势,使敌方不能上下一心,对付自己,而且借与崔山镜的交易,缩短了与进口之间的距离,令他扑进入口的成数倍增。而崔山镜探手入怀的刹那,正是蒙人这个严密阵势内仅现的一丝空隙,稍纵即逝。错非传鹰这类非凡人物,定难加以利用。

传鹰声东击西,让敌方误以为自己从中间入口进入,却精准把握那稍纵即逝的片刻机会进入左后方入口。总之,这段群战描写可谓是黄易独创,所谓武功对阵与破阵杀敌之间已经没有截然可分的界限,一切只求目的,不择手段。这是对金庸儒家思想那种讲究规矩的一种突破和颠覆。

毕夜惊身在半空,迎着韩公度刺来的一剑,迅快无匹的一掌拍在剑身上,借力又再跃上半空。别小看他这一拍,却是毕身功力所累,名为天魔击三大散招,可以藉跃起凌空之势,把功力分三次提升,一次强似一次,凌厉之至。韩公度真气几乎为他拍散……一枝长箭不知从什么地方射来,疾如闪电,丝毫不带半点风声。寒芒一闪,长箭由韩公度背後穿入,由前胸带出一蓬血雨,飞插在附近一棵树干上,露出的箭尾还在颤动,劲力和时间的拿捏,无懈可击。一代高手,在冷箭下被杀身亡。

毕夜惊回头一望,颜列射卓立十丈开外的一个亭顶之上,专心运气调息,刚才一箭,看来消耗了他大量真力和精神。

这两段描写一代大侠韩公度死于蒙古颜烈射偷袭箭下就是典型例子。

而传鹰从入口进入秘道,来到战神殿,另有一番奇遇。

黄易同期的玄幻武侠作家(武侠科幻人物著作杂咏之黄易破碎虚空)(3)

香港黄易出版社上中下三,这是中卷

尽去诸般相。灵神不断提升,众念化作一念,一念化作无念,虚虚灵灵,空而不空。肉身的苦痛虽然还存在,但似乎与他没有半点关系。这亦是魔教中苦行的法门,修功者自残体肢,直至意志完全驾驭肉体之上,以精神战胜物质。不过传鹰受战神图录的启发,纯以守心的功夫达至无心的境际,精神超越肉体的苦痛,又不知比之高上了多少筹。

这段引文明显写的是佛道禅修,因为黄易自身大学就学过精神修养,又钻研佛经道典等各类玄学,从个体体验角度去写比前人更为深入,给武侠蒙上了浓厚的玄学味。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通过武功修炼去管窥蠡测神秘玄奥的道,感受超乎眼前物质世界的奥义真理。下面则是传鹰进入战神殿亲眼所见的情景:

千层石阶,在传鹰这等高手脚下转瞬即逝,他站在巨殿进口之前,大门洞开,巨殿实在太大,望进去便如管中窥豹,无边无际。进口处有一石刻题匾,刻著“战神殿”三个大字,每个字均有丈许大校传鹰步进殿内,连他这样胆大妄为的人,脚步也不觉战战竞竞,突然间头皮发麻,几乎停止了呼吸。他现在置身巨殿之内,同时被巨殿那极广极高的空间彻底震慑。就像一个小人国的小人,在一时错失之下,来到了巨人建的大殿内,巨殿前端和左右两旁的殿璧,离他至少有四十丈的距离,自己便像缕蚁那般渺校在对正入口的巨壁上,由上至下凿刻了一行大篆,从殿顶直排而下,首尾相隔最少有三十丈外,每字丈许见方,书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传鹰心神震动,不自觉的跪了下来,眼睛充溢泪水,他活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受到这样的震撼和感动。

这种人类如蝼蚁般渺小的描写未见于金古梁温笔下,前面这四位不管家国大义也好,个体挣扎也好,都是以人为中心。而黄易则截然不同,是以道为中心,以命运为中心,世俗名利如过眼烟云,去留无迹,人生最大的价值不是生儿育女,不是争权夺利,不是香车美女,而是挣脱眼前这个天地的束缚,破空而去。主人公如此,反映的是作家本人的志趣情怀。黄易本人隐居大屿山脚,距离香港的繁华闹市不过一个多小时车程,但却是造化钟灵的自然胜地,山峦嵯峨,水波潆洄,草木掩映,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

黄易同期的玄幻武侠作家(武侠科幻人物著作杂咏之黄易破碎虚空)(4)

香港博益版三册

下面几段,完全就是《庄子》笔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境界。世间万物,一花一草,破木蛛网,各有其存在的玄妙至理,绝非浅薄的人类语言所能形容。若非达到这种境界,看来也只是寻常破屋,蜘蛛结网而已。

目下虽是置身於一间大户大家放置废物的阁楼内,在他的眼里,却是胜比皇宫别院。

每样东西都出奇地美丽。

在窗外透进的阳光下,一切事物都光辉闪闪。

墙角密布的蜘蛛网,地板上的残破家具,其存在本身,巳隐含至理,带有某一种超越物质的深义。

在战神殿,传鹰与蒙古国师八师巴产生精神感应,后来两人相见,又获得了经验,不是寻常那种经验,而是跨越了无数次生命轮回的经验:

他又再次看到八师巴,不是这现在的八师巴,而是前生某一世的八师巴。虽然样子一点不像,但他心中很清楚知道,眼前这白发白须、满面皱纹、风霜栖苦的高龄老者,正是今世容颜俊发、顾盼豪雄的八师巴。自己正跪在这前生某一世的八师巴面前。那凄容老者嗟声喝道:“你走!我没有你这样的徒儿,念在一场情分,我只断你一手。”泪水从眼角逸出,前生某一世的传鹰眼前人影一闪,手腕给老者硬生生拗断,传鹰一声惨叫,痛昏过去。跟着他和八师巴前生千百世的纠缠,逐一在他心灵中展现,他们既曾为仇敌,也曾为兄弟,既是恩怨交织的夫妻,也曾是缱绻多情的男女。不同的生命里,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事物,每一个经验加起上来,令他经历了生命中每一种不同形式,贫贱富贵,生老病死。

传鹰先后邂逅四位女子祝夫人、高典静、祁碧芍和白莲钰,其中堪称红颜知己的非反元义军首领龙尊义手下的左护法红粉艳后祁碧芍莫属。传鹰去杭州将岳册送给义军,便继续修行,一心突破天道,对祁碧芍所谓的民族大义不感兴趣,于是有了下面这两段描写:

祁碧芍凝望传鹰的双目,察觉到到他眼里的丰富感情,轻轻道:‘传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你绝世天资,何不随我等共抗大敌,救万民於水火之间。

传鹰好像给冷水当头泼下,一阵心灰意冷,袭上心头,淡淡道:‘传某胸无大志,实难负重任。’只觉怀中美女,身体忽尔转硬,两人虽仍紧紧相拥,但刚才的柔情蜜意,却是消失无踪。

有人说在金庸笔下,这样不顾民族大义的角色肯定不得好死。的确如此,金庸家世门第,注定了他的庙堂思维,而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萧峰才会有两难抉择——一边是养育他成人的大宋,自幼浸淫,感情深厚,一边是血脉相连的大辽,被封南院大王,同样深受国恩,最终无解只能挥刀自杀一死了之,换来两国的和平。这就是儒家自觉的道德责任感,要说难听点就是道德包袱,金庸本人也有浓厚的儒家情节,所以笔下人物陷入如此绝境只余自杀一途。但是儒家亚圣孟子也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既然耶律洪基一味以道德责任逼迫,那萧峰也完全可以甩开包袱,追求自我,而不是单向式服从。黄易是现代思想,与金庸完全不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都是平等的,国待其民好,就矢志报国;若是无道,不说视如寇仇,起码可以追求自我价值。传鹰就是如此。传鹰一心追求天道,但并不等于没有为国尽心。先前七人力战蒙古高手和士兵,已经是拼死之心,后来又把岳册(岳飞留下的武器之类资料)送给反元义军首脑,可谓仁至义尽,不能要求人家无限度地付出。后来《盛唐三部曲》中,突厥布局中原的重要人物宽玉因为被出卖,率众多族人与突厥君主决裂,和主角站在同一战线上,却根本没有那种道德负罪感,这在金庸笔下是不可想象的。君臣之间不是隶属关系,是平等关系,正如孟子所言“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再说传鹰和蒙赤行长街一战,巧借雷电之力击败功力犹胜自己的对手。

时间不再容蒙赤行多想,他身子往前微俯,两手向内盘曲一抱,一股极强大的气柱,旋转而起,直向半空中的传鹰击去。

这是蒙赤行毕生功力所聚,即使无上宗师令东来亲临,也要先避其锋。

同一刹那,一道眩人眼目的电光,裂破长空,直击在傅鹰高举空中的厚背长刃上。

厚背长刃立时通体发亮,万道光芒,绕刃身疾走上高压的电流,在刀身上吱吱乱响。

传鹰厉啸一声,手中长刃挟着那道电光,闪电凌空向蒙赤行劈下。

电光烁闪而下,平地一声轰雷,蒙赤行被挟带雷电的一刃,劈得离地倒飞十丈开外,又在地上滚出了叁丈许的距离,速度这才停歇下来。

这一段读来,极具电影或漫画分镜感,宛如亲眼所见一般。

黄易同期的玄幻武侠作家(武侠科幻人物著作杂咏之黄易破碎虚空)(5)

台湾万象出版社版本,亦分为三册

后来主人公和邪派宗主厉工惺惺相惜,一同进入十绝关,见到无上宗师令东来的题字,堪称是黄易武学观乃至人生观的宣言:

余十岁学剑,十五岁学易,叁十岁大成,进窥天人之道。天地宇宙间,遂再无一可与抗手之辈。转而周游天下,南至天竺众国,西至波斯欧陆,北至俄罗斯,遍访天下贤人,竟无人可足与吾论道之辈。废然而返。始知天道实难假他人而成。乃自困於此十绝关内。经九年潜修,大彻大悟,解开最後一着死结,至能飘然而去。

前面提到传鹰与八师巴精神感应那种透过无数次轮回的经验,最终的目标就是天道——换言之,即破碎虚空。这不但是黄易这部处女作中传鹰的目标,也是后来《覆雨翻云》、《大唐双龙传》、《盛唐三部曲》中主人公的追求。这一点是对民国武侠大家还珠楼主佛道玄理的回归,更是一种以复古名义的创新,开启后来无数网文的模式。

主人公虽然不愿意投身所谓反元大业,但路见不平,遇见欺凌弱小妇孺同样会挺身而出,所以一个侠字还是当之无愧的。

尖刺声音道。你有所不知了,姓周的也不是易与之辈,虽然从事正行买卖;却是少林派俗家弟子中的表表者,况且他随从中还有好几个硬手,老大不想留下手尾,所以才召集我们七人全体出动要求一击成功。跟着压低声音道:「况且这次的酬劳惊人的优厚,足够我们两年花用,老大特别谨慎。跟着发出一下奇怪的声音,看来是吞了一下口水,道:“那妞儿的确很美,确是我见尤怜。”

两人一齐淫笑起来。

传鹰听到这里,一股怒火升起,这票大盗分明受人主使,要去干一件害财劫色的灭绝人性恶行,自己岂能坐视不理,看来唯一暂时把厉工的事抛开一边,因为只有当这批凶徒聚集一起时,他才可以一举搏杀。

据黄易自言,他买来《武侠世界》看了多期,某一天读到征稿启事,灵光一闪,想到“明还日月,暗还虚空”的禅偈,于是《破碎虚空》就此出炉!转眼数十年过去,黄易也于17年遽归道山,如今回味一下此书的结尾,依然那么奇幻瑰丽,令人震撼!

在前面传鹰的一人一马,忽然一齐凌空跃起,直落向远方的浓雾里。

这一跃最少有两丈之高,横跨四丈多的空间,超出了任何骏马可以达到的高度和距离。

白马以一个动人心弦、超越了世间一切美态的姿势,颈後的白鬓毛在山风中自由地飘扬,有若天马行空,在空虚里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再落下至远方的浓雾里。

浓雾之下似乎是康庄大道,人马一踏其上,立即轻盈潇地驰往浓雾的深处,好一会忽隐忽现,才慢慢消失不见。

最前的几骑蒙军,受到这个景象的刺激,一齐发喊,悍不畏死地奋抽马头,几匹千中选一的良驹,在以擅骑名震天下的蒙古人驾驭下,狂嘶声中,一齐向前跳跃,同着传鹰刚才人马的落点扑去。骑士惨叫。

健马嘶喊。

全部人马一齐踏空,直跌向浓雾下不可见的深度,跌撞的声音由大而小,好一会才停止下来,却不闻触地声响。

下面竟是万丈深渊。

后来的数十骑士大惊勒马,健马纷纷人立而起,踢得山石激飞,堕下浓雾的深处。

其中数匹人马,收势不住,也冲进浓雾里,直往下跌,场面混乱之极,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慌,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的神经。

这时一阵狂风吹来,云雾变得稀薄,

眼前景象,清晰可见。

一个惊人的景象,在众人面前展现。

全部蒙古骑士面色煞地发白,更有人因惊骇而全身抖震,健马狂嘶人立而起。

目下他们正置身一个孤悬於半空的高崖上,在离地平超过叁百丈的高度,俯瞰整个鄱阳湖大平原。

下面平原整齐的蒙军兵队,变成一排一排的黑线,人马只有蝼蚁般大小,他们便似在云端之上,察瞰众生。

传鹰和他神骏的白马,落脚的地方正是这广阔无边的空间,那有半点实地。

蒙人心神震荡,面对着一片虚空,跪了下来。

黄易很多作品都有漫画,唯独这本处女作没有,据作者自言,对于此书有特殊情结,不愿意随便找人画,怕画差了。如今黄易已去,遂成绝响。特赋此词,概括全书宗旨:

天道渺,踏入战神宫。十里长街雷电怒,三生经历梦魂同。破碎向虚空。

注意:文中所引用图片前四张均来自网上,第五章为自拍。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