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黄河科技学院,你会怎么回答?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黄河科技学院历史简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黄河科技学院历史简介(黄河科技学院给自己定个)

黄河科技学院历史简介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黄河科技学院,你会怎么回答?

“是改变,是不断前行。”对于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中国当代教育名家胡大白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新中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大步前进,发展34年的黄河科技学院,也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坚定的昂首向前。

“到黄河科技学院建校60周年的时候,建成世界一流的应用科技大学!”夏天的风穿堂而过,胡大白用温柔且坚定的声音,讲述着黄科院的过去和未来。

回首过往

抢抓机遇,改革创新

“如果不是这个好时代、好政策、好机遇,如果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或许黄科院的今天会是另一番模样。”熟悉胡大白的人都知道,这位年过古稀的女校长,一直都是中国民办高校的“风云人物”。

改革开放40年,34年前还是一所教辅机构的黄河科技学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百废待兴的社会大环境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扬起中国第一面民办高校的旗帜。

到16年前,抓住《民办教育法》颁布的“绝佳机遇”,努力汲取养分,丰富自身,焕发出勃勃生机。

再到上世纪末,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坚定信念。

黄河科技学院,一路走来,紧紧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将自身命运与国家相连,用自身的发展,见证着国家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

对于改革,胡大白有自己的一个“情结”,“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黄科院紧跟时代步伐,摸着国家的政策过河,克服重重困难,敢于推动和冲破禁区,在法规里找依据,在政策里找机会。”如胡大白所说,改革开放40年,国家一直在探索一条能让群众生活的更加幸福的“路”。

想要将一所前身为辅导班的民办高校做出成绩,做出水准,黄科院的发展也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陈列在校史馆里的一项项“第一”和“唯一”,是对黄科院过去的肯定,同样,这也标志着黄科院一直坚持的“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伫立当下

全力加速转型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黄科院的关键词是“改革”。

那如今的黄科院,或许可以用“转型”来定位。

近年来,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要求,学校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以国家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的目标,走“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办学道路,深化内涵建设,学校的科研实力与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如何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走适合国家、河南省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应用科技大学发展之路,是黄科院一直以来在研究的“课题”。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这,恰好与黄河科技学院长期以来的办学定位相契合。

时间与成绩也证明了黄科院坚持的方向是正确的。

2013年至今,黄河科技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并成为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教改成果“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位居武书连2017中国民办大学自然科学排行榜第一名,学校蝉联2017、2018《广州日报》全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民办高校第一名……

让每一个学生“好就业、就好业”,胡大白和黄河科技学院做到了他们对学生的承诺。

展望未来

建设世界一流应用科技大学

“过去34年,黄科院在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跑道上采取的是领跑、并跑的策略。新时代,我们要新作为,现在是厚积薄发,我们要弯道超速,多个领域领跑,争做国内民办应用型高校第一方阵领头雁。”在一次次面对媒体采访时,胡大白总是会将对黄科院未来的展望,着重墨描述。

想要在2045年,将黄科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应用科技大学,是近些年胡大白定下的目标。

朝着这一目标,黄科院全方位“武装”自身,奋力前行。

以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为抓手,黄河科技学院汇聚企业资源支持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

持续创新“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为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校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和内生活力。

“人才”永远是高校发展的“基石”,是高校良好口碑的“来源”。

在没有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下,为国家培养了16余万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34年坚定前行,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取得中国民办高校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和“唯一”。

未来,黄河科技学院想要建成世界一流应用科技大学的“梦”一定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