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贫困的鏖战,在神州大地上决出了胜负。
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
过去8年,这场战斗进入攻坚。
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中国提前10年实现减贫目标,14亿人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生活……
中国,书写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减贫奇迹!
这个奇迹,来自精准方略。
这个奇迹,来自产业支持。
这个奇迹,来自社会保障网络。
这个奇迹,更来自人民的力量!
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平凡英雄的动人故事。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相林。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手挖,用脚蹬,硬是抠出了一条通向外界的向生天路。图为下庄村修路村民正在作业。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 骆勇摄
下庄村新貌。重庆市委宣传部供图
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坚守偏远山村40余年,他不信天不认命!
捐尽积蓄,率村民7年“啃”出8公里“绝壁天路”。
带头探索发展致富业,历时15年穷村蝶变绽新颜。
他说:
“我立誓,为了我们子孙后代,就算我们这一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原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黄文秀。新华社发(乐业县宣传部供图)
黄文秀到村民家中走访。新华社发(乐业县宣传部供图)
在黄文秀的扶贫日记里记载着村里的“贫困户家庭分布图”以及入户走访了解到的内容。新华社记者 徐海涛摄
黄文秀到外村考察养蜂产业,计划将养蜂技术引到百坭村。新华社发(乐业县宣传部供图)
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她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
脚踩泥土挨家挨户遍访,绘制“民情地图”。
组织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全村整体脱贫。
返乡途中遇山洪,她因公牺牲,年仅30岁。
她说:
“我来自贫困山区,我要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尽绵薄之力。”
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 (华坪儿童之家) 院长张桂梅。(来源:央视网)
张桂梅在家访时与学生交谈。新华社发(王秀丽摄)
张桂梅到教室检查学生上晚自习情况。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陈欣波摄
常年的过度操劳,让身体本就虚弱的张桂梅疾病缠身。这是她在办公室吸氧。新华网 丁凝摄
崖畔的桂无意苦争春,雪中的梅不惧碾作尘。
扎根边疆一线40余载,用教育之光照亮贫困山区。
创建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
身患绝症却坚守三尺讲台,誓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她说:
“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雪域高原上,身着橘色工作服的电力工人在施工。(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网站)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沼泽地施工现场。(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网站)
阿里联网工程的投运,彻底结束了阿里地区孤网运行历史,标志着西藏迈入统一电网新时代。图为阿里联网工程“岗巴羊”景观塔。(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网站)
在世界屋脊织密“电力天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升级改造贫困农牧区农网电路,尽心服务边疆群众。
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帮扶,带动4383名百姓脱贫致富。
当地群众说:
“以前没电的时候,什么都不敢想、不敢干。现在有了电,我们就有了信心和胆量,大伙都在向前奔。”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给“穷沟沟”带来山乡巨变,实现“苦瘠甲天下”到“绿水青山”的蝶变。强继周摄
上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移民群众在戈壁滩上开荒种田。(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下图为闽宁镇原隆移民村的光伏蔬菜大棚。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的移民新村原隆村。申进湘摄
闽宁镇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培育了光伏、种植、葡萄酒等一批特色产业,为当地群众打开致富门提供了“金钥匙”。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贺兰神酒庄的工人在检查橡木桶。詹安稳摄
原隆村的红树莓产业园让村民的生活变得红火起来。(闽宁镇供图)
从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到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1997年,一场相隔2000多公里的闽宁协作,跨越山海由此澎湃。
从最初8000人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
20多年来,引企育产惠民生,菌草黄牛葡萄酒铺就致富路。
当地干部说:
“从给钱给物,到授人以渔,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变的是初心,改变的是观念,创新的是机制。”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
扶贫,造就了一批改写命运的奋斗者,
感召了一批勇于追梦的实干家,
锻打了一批同群众鱼水情深的领路人。
在脱贫攻坚一线,无数人在持续战斗、默默奉献,
他们把对脚下土地、身边人民的热爱,
对肩上责任、心中信念的执着,
书写在祖国大地,铭刻在人民心间。
如果人间有奇迹,我们已有幸目睹它的模样。
致敬!扶贫路上每一个平凡英雄!
(策划、编辑:李源 内容综合自《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新华网、央视网、中国西藏网等)
来源: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