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故事的设定中通常没有完美的老师,聚焦的是日常小事,包括孩子之间的争执,对家长某些行为的反感,家庭关系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影响等。对矛盾的化解便完成了对孩子的安慰与教导。

但在学校的场域之下,校园小说要把教育写得不那么居高临下,让一切矛盾的到来与解决显得自然却并不容易。程玮在2017年《海龟老师》系列的作品研讨会中说,“教育的问题非常复杂,它跟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包括经济、政治,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她在这一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位海龟(海归)老师,他的思维与一些老师和家长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形成的刻板习惯自然地形成了冲突,从中折射出孩子的心理世界。

好的老师能影响你的命运(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1)

《海龟老师》(1-11),程玮 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7月版。适读年龄:6 。

塑造这样一位老师也跟作者程玮的经历有关,她从1976年起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1993年定居德国汉堡,成为德国电视二台制片人。她深刻地感受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把远距离对中国家长的观察写进小说中,这个系列从2017年开始写第一本《校园里的海滩》至今已经出版了11本,明年将出版第12本。

同其他校园小说类似,这套书里会出现几个小主角,他们性格各异,家庭背景也影响着他们在学校的各种决定。多莱经常用哭“绑架”他的妈妈,贝奇害怕上学,但有个有钱的老爸。能能是班长,毛毛爱出其不意地提问题,娜苗是班里最聪明的人,向小航是一名转校生,声称自己为太空人。

好的老师能影响你的命运(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2)

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

你将会在下面的这篇书评中看到这些小主角。作者认为,程玮用她的“观看之道”完成了儿童文学之于儿童乃至成人的应有之义。

几乎任何一个经历过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作家乃至读者都会清楚儿童视角的意义,这个曾经被作为“取景器”的“突围先锋”,帮助中国文学完成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哪怕是进入了新世纪,甚至是直接参与了儿童文学两个“黄金十年”的儿童文学作家,能够真正乘驭儿童视角于文本者,也是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了儿童文学的故事化,或文学性的缺失。

笔者曾在论及儿童视角与新时期小说之关系时(《作为儿童的讲述》)谈道:“由于儿童是成人世界的 ‘边缘人’和’旁观者’,加之其思维的简捷、心灵的纯粹和言语’无忌’, 所以他们可以看到和讲述区别于成人视角的内容,由此揭开那些被遮蔽或忽略的部分,呈现出一个直观的现实世界。儿童视角的使用在本质上是对成人经验和主流讲述的有意疏离。”而将研究的视野聚焦于纯粹的儿童文学体裁上时,不难发现儿童视角除却向外发现“现实世界”之外,也同时向内发现儿童的“内在宇宙”,并在“内”与“外”的交互地带,发现儿童与现实之间幽微却剧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多角度的“发现”,是儿童文学在文学场乃至教育领域中最大的意义所在。

程玮的儿童文学系列,从创作伊始,便清晰地意识到儿童视角对于儿童文学的深远意义,这也是《少女的红发卡》《米兰的秘密花园》等一批作品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而光泽不减的重要原因。《海龟老师》系列小说又是程玮近年来一次重要的文学表达,她以独特又纯熟的“观看之道”,捍卫着儿童文学对于儿童乃至成人的应有之义。

好的老师能影响你的命运(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3)

《海龟老师:会走路的教室》内页图。

从“看”到“看见”:

孩子眼里,成人世界对校园的侵入

如果说程玮之前的作品集中笔力于少女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骤变”,从而借助少年个性化的成长史,以儿童视角揭开隐秘背后的巨大心理学与社会学空间,那么在《海龟老师》系列小说中,她则毅然决然地完成儿童视角的再次下移,以一群一年级的孩子为叙述对象,经由多莱的视角去审视家庭与学校,人际与社会,乃至时代的样貌,从而完成别开生面的叙述。交互使用的视角,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自如切换,让小说于日常生活中呈现带有哲学意味的深刻表意,诠释着优秀儿童文学所具备的质素——可读性、智性,以及具有长久延宕效果的力度。

从看到看见,这几乎是横亘在儿童文学作家面前的一道天堑。看无比容易,每一个作者都能借助一个儿童的眼眸去“看”;但看见,才是儿童文学真正的质量与魅力所在。完成“看”,只能是儿童故事,做到“看见”,才是儿童文学。

在《海龟老师》里,儿童不断地由其视角“取景”,并关注到那些潜藏在世界褶皱处不易被成人发觉的细节,借此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是为“看见”。

好的老师能影响你的命运(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4)

《海龟老师:学校的生日蛋糕》内页图。

在《学校的生日蛋糕》中,全班集体出演《不莱梅的音乐家》,连饰演树的同学都盛装打扮,拥有台词,其原因是“爸爸妈妈都希望他们的孩子演主角,每个人都有说台词,表演的机会。”

在整个故事中,孩子们一方面对家长给老师提的演主演的要求习以为常,一方面又对何为真正的主演漠不关心,他们只专注于如何把《不莱梅的音乐家》演好,如何把自己饰演的角色,哪怕只是一棵树演得合情合理,充满性格。而这出充满了荒诞色彩的特殊的音乐剧之所以产生巨大的轰动,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孩子们的纯粹与诚挚。

“我的孩子要演主角”的诉求,以及雷老师不得不关机以杜绝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的家长的短信与电话,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成人世界对校园的侵入,而在童眸之下,这种入侵无处遁形。孩子们并未对此感到羞愧抑或雀跃,他们的习以为常是作者力透纸背的书写。

在一年级孩子的眼里,出演角色,展现才能,为学校庆生是他们最单纯的本质想法,换言之,他们只是想玩儿,何况是没有经历过的给学校过生日这种事情。而他们又似乎早就习惯了父母对学校提出的这类诉求,把其视为“合理”,这便是另一种“看见”,来自于真正的叙述主体——作者,在儿童看见的世相中,窥见症结,即成人究竟如何塑造着儿童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当然,儿童视角在程玮这里并非只是“呈现”与“突围”的手段,事实上比起以童眸揭开“现实之纱”,程玮更乐于或者说更致力于书写当今时代中儿童与成人内心世界的鸿沟,并找寻“横渡”之法。

好的老师能影响你的命运(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5)

《海龟老师:校园里的海滩》封面。

在第一个故事《校园里的海滩》中有一个颇具意味的细节。海龟老师为了激励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承诺只要他们摆脱倒数第一的处境,成为年级第一,他将带他们去海滩露营。当兴奋的多莱和妈妈转述这件事时,妈妈的反应是:“你们又是全年级垫底啊,太不像话了。”惶惑的多莱陷入了不可思议:“奇怪,我明明跟她说海滩露营,她听到的是语文最后一名。”多莱的结论——“大人的耳朵跟我们的耳朵长得真是不一样。”

这充满了童趣的归纳实际上指向两个可悲的事实,一者为儿童看到了成人趋利化的思维模式却无法理解,其二为成人并没有平视孩子,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有选择性的“视而不见”。其背后反映出的是成人与儿童心灵“视界”的鸿沟,二者各行其是,双方难以真正懂得。

而在《明星猫》中,当毛毛把缺了一只耳朵的流浪猫带到学校却面临数次“拒之门外”时,班长能能不解又忧虑地对雷老师说:“其实,它就是需要一个小小的、不影响别人的地方。我们学校这么大,就找不到这样一个地方?”

这样困惑的声音同样来自于儿童对成人世界的“看见”,当同样的问题摆在成人与儿童中间,两个世界轰然碰撞,简单与复杂便成为关乎人心的命题。我们何以保全内心的良善,如何有温度地分享资源与空间,经由儿童视角,这些至关重要的命题訇然中开于文本内外。

好的老师能影响你的命运(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6)

《海龟老师:斑马汽车》内页图。

因“看见”而“在场”:

儿童其实拥有丰沛的情感与处世“哲学”

程玮的观看之道并非简单地存在于叙事学与表意空间的范围内,《海龟老师》最宝贵的人文光泽还在于作者对孩子真正意义的“看见”,倾听他们的声音,再由声线的内部涉渡其柔软又纯粹的内心。

好的老师能影响你的命运(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7)

《海龟老师:多莱的出走计划》封面。

在《多莱的出走计划》中,多莱无法真正理解妹妹出生对于他的意义,在他看来,一切都充满了吊诡与刺痛,“出尔反尔”的爸爸,失去耐心与关注的妈妈,让他在不经解释就必须承受的“哥哥”身份里成为家里的“边缘人”,小说里他的每次内心独白与啜泣着的对话,都呈现着一个孩子的茫然无措与惊涛骇浪般的伤心。比起这些“突如其来”的困扰,《斑马汽车》所呈现出的内心焦虑与彷徨挣扎更加抵达儿童的现实困顿。为了查看雷老师的斑马汽车底色究竟是什么,在能能的提议下,多莱用石子磨掉了一块漆,从此之后他便陷入了恐惧与焦虑。

事实上儿童的恐惧任由发展便会越过焦虑而成为绝望,就像《促织》里那个因好奇而扑坏蟋蟀的孩子,当求助无门时,其内心的暗夜围剿绝非成人所能想象。《斑马汽车》直面了这种犯错后的恐惧与焦虑,作者敏锐地将孩子那沉重心事化成一片幽深的海,海啸般呈现给读者。

作家对儿童的处境、心理、情感的“看见”,让一个立体的孩子真正“在场”,也由此给了成人世界以反观照鉴,归根结底,儿童文学所反映的远不止于儿童,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关联起儿童与成人,指向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好的老师能影响你的命运(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8)

《海龟老师:十字路口的汽车》封面。

在《十字路口的汽车》中,雷老师第一次被学生“教育”。当他反复强调驾照考试的题目出的有问题导致他无法回答时,面对他问出的“如果老师错了呢”的质问,娜苗回答的是:“那就随他去”,并坚决地说道:“你也经常做错事,我们有没有批评过你?没有。就是因为你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让着你。明白吗?”

当教育的主客体调转,那个“未经过滤与渲染”的真小孩儿便得以示现,这当然反映出成人“自以为是”的狭隘,但更令人震动的是儿童丰沛的情感与处世的“哲学”,“我们让着你”里关联了爱与信任,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弱势对于强权的无奈,这些细节在《海龟老师》中并不乏见,让小说充满了智性与反思的力度。

《海龟老师》中,作者又以儿童生活中常见、显见的问题为一个个坐标点,在作者、主人公、孩童与成人共享却不能完全相融的世界这三个主体之间穿梭互文,搭建起一个立体丰满的坐标系,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关照互为映射的主体间性。这样的文学实践得以让“儿童看见成人”,“成人看见儿童”,“共同看见真实世界”,由是,儿童、成人、世界三个主体不分主次无关强弱,同时在场。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将“教育”的主客体互为指涉,在文学的空间内以事件切入,共同“养育和教化”成人与儿童,也对客观的现实问题展开更加多元的触探与深思。

好的老师能影响你的命运(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9)

《海龟老师:会走路的教室》内页图。

麻烦制造者与“中间人”:

在幽默中完成思辨

麻烦制造者与“中间人”,可以说是《海龟老师》中孩子们与雷老师最生动的指称。哪里有小孩儿,哪里就有“麻烦”,所有的儿童小说都会呈现出这种被认定的真实,《海龟老师》亦复如是。然而不同的是,程玮从未把这些麻烦视为一种保证故事畅销的笑料,更没有打算借助麻烦的被解决已达成儿童的被教育。事实上,她故事里的这些儿童主人公,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性,并由此探伸出一些看似荒谬可笑实际上是带有思辨意识的行为。

这些“小大人”们制造出的问题千奇百怪,把自己关进地下室玩失踪也好,把猫带到学校寄养也罢,或是将帐篷带到教室,把老师的车子刮花,甚至打起了撮合老师谈恋爱的主意。这些问题的“制造过程”一方面确实反映出儿童性,另一方面却又在荒诞中带有强烈的“打破”意味。

好的老师能影响你的命运(是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10)

《海龟老师:学校的生日蛋糕》内页图。

《海龟老师》系列就是牢牢把握住这些“麻烦”背后的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让儿童不再承担“受训教者”的天然“功用”,而是找寻到成长的真正密钥,完成儿童与成人的双向理解,共同提升。而雷老师便是一个沟通彼此,解决问题症结的“中间人”。

从《校园里的海滩》开始,雷老师就表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他打算带孩子们去海边露营,能够允许同学们把帐篷支在教室,甚至接收了孩子们塞给他的流浪猫。为了满足孩子们的一片“好心”,他把自己的车子漆成了红黄条纹,大大方方的和西西老师看电影,这些相对于成人的怪异,在孩子们看来却是无比正常,十分亲切。也正因此,他才能在孩子的视域与语境下共同探索这些麻烦的解决之道,在信任与理解,尊重与协商中,借助班主任的“权威”,缓冲家长所代表的成人世界(话语体系)与儿童世界的碰撞。

正因为有了这个“中间人”,所以毛毛能够在懵懂间达成歌唱梦想并不陷入“背叛”之中;向小航才能真正不被排斥,融入到纯粹的友谊里;多莱能够真正接受妹妹,理解家与爱。同时家长们也在一片抱怨声中慢慢开始走向理解,走向陪伴,走向从容。

实际上,雷老师本身便是作者所认可并渴望的一种理想的成人角色,是一个能够穿梭在儿童心理世界与成人规则世界的摆渡人。而在叙述学意义上,他又是作家程玮践行其“观看之道”的核心所在,他看到了儿童,也经由儿童看到了世界,是他让儿童与成人,乃至世界三者彼此在场,势均力敌,面对同样的困顿,平等地商讨共进退。

或许《海龟老师》对于少年儿童读者来说,只是一个又一个熟悉又充满温度的故事,但随着时间的流变,不断成长的他们,终有一天会意识到,小说所指向的丰厚意蕴正是他所面对的世界与内心,其中自有方法。这才是儿童文学的应有之义。

参考资料:

陈曦:《作为儿童的讲述》,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

撰文 | 陈曦

编辑 | 申婵

校对 | 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