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志《序》(3-1)

 范堤多少年?范堤有多长?长不足千里,距今方千年。但它却是五千年沙冈之长碑,九万里天风之标帜。范堤之风,此之谓也。

金湖史志(许正和长篇力作范堤风)(1)

摄影:洪承志

 一、许先生为盐城2100年史做了一部系统的笔记

 自汉武帝时期“盐渎”建县始,盐城已历2100余年,许正和先生要为盐城的这2100年历史系统地做笔记。

 然而盐城这片土地的历史却远不止2100年,作者上溯的目光也是从更远古的万千年开始的。万千年来,这片土地真正经历了桑田—沧海—桑田的变迁,直到距今3500—3300年前,才逐步形成了目前的滩涂与陆地,而在稳定形成、渐趋现在地形的陆地以后,即陆续有了先民的迁移和繁衍,有了烟火与生活,有了生产与斗争,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画卷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2100年来,无论是自然界的演变,还是人类的生产生活,还是社会、政治与文明的斗争,诚如毛泽东《贺新郎·读史》所说,“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实在是年湮世远,事如烟海,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许先生专注沉潜,不疾不徐,孜孜矻矻,踏实求证,发幽索微,颇有曹雪芹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写作精神,终告完成了一部高屋建瓴,文脉清晰的历史笔记。

 “笔记”,是以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等为主要内容的著作体裁。起始于魏晋,兴起于隋唐,而最终定型于宋。“宋代史学昌盛……士人只能退而撰作笔记,来完成‘补史’的学术理想……宋代笔记创作的兴盛最终促成了笔记文体的自觉。“(南京师范大学·胡鹏《宋代笔记文体生成论》)

 作为历史笔记,本书以一个地区2100年历史为对象,实为同类著作中之巨制鸿篇。

 在写这篇序前,我阅读书稿,本以为可以较快看完,哪知根本快不起来,这应该是说历史不仅没有空白,并且章章沉重;而作者的目光,没有轻放过任何一章,亦是页页凝神。

金湖史志(许正和长篇力作范堤风)(2)

洪承志(右)和盐城市书画院院长吴洪春

 对许先生这部笔记的写作,我曾经以带点说笑的口吻说过:“这是由一个人开动战争(思考挖掘写作)机器,完成盐城历史还原与慎重表达的大事。”

 这部著作应该是盐渎(盐城)立县2100年来首部以个人长篇笔记的形式纵览、研探、综述、解读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著作,填补了盐城历史文化的一项重大空白,并在这一点上实现了对前人的超越。

 二、范公堤是这部笔记里最立体最深刻的图景

 我们在学校里在文史典籍中都视《岳阳楼记》为名篇经典。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又是这篇文章之眼之魂 。以一文而永垂青史,以一言而教化万人,范仲淹耳。十多年前,我出差至岳阳,拜访岳阳楼,登斯楼,那天天气也“典型”,虽非“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却也是天空阴沉,风波万顷,在那楼中一句句一遍遍体读雄文,从此范仲淹更深融入我的灵魂,一如融进我们民族的血液。

 就是这样一位范仲淹,用某种语汇说——他曾经在盐城这片土地上工作与战斗过!

 北宋天圣初年,距今约一千年前,西溪盐官范仲淹倡导修筑捍海堰,天圣六年竣工,长150多华里。后来屡圮屡筑,续有增展,全长数百里,世称“范公堤”。

金湖史志(许正和长篇力作范堤风)(3)

书法:雷 春

 盐城本是大海边一片南北狭长的陆地与滩涂,而范公堤就是这沿海纵向土地上的脊骨梁柱,一千年来,它扎根在盐城的土地上,又生长在盐城的人心里,它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换言之,这样一道长堤,是天下闻名的范仲淹力主并率领修筑,就这样,天下闻名的范仲淹——范仲淹在盐城——盐城的范仲淹,构成了盐城历史文化中最明亮的句式。

 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个大文人,范仲淹也不仅仅是一个著名有作为的大员能吏,范仲淹在中国历史上获评之高、影响之大,可能远超一般人的感知。

行文至此,我还要回过头来说范仲淹之文笔。人们用山水托寓一个德高望重风范非凡的人常想起甚至借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实在因为这四句十六字太好了,好到不可超越,也难以企及。这十六个字,又出自范大人之手——《严先生祠堂记》。这里还有一掌故:范仲淹原用词“先生之德 ”,拿给学者李泰伯看,李建议用“风”换下“德”,因“德”局促,“风”才与“高山”“江水”相应。我建议没去过富春山的人到富春山一游,那里委实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去感受天水之间“先生之风”……

 作者以范堤为纲统领盐城2100年历史,以“风”演绎范堤,我感到极切极好,不可更易。

 这富春山江上之风,这严子陵范仲淹之风,亦是范堤之风,实在是比山高比水长的人间之风。

(待续)

金湖史志(许正和长篇力作范堤风)(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