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申月过半。虽然现今我们习以为常这个词,但古人确经过难以想象的日积月累,观察总结归纳得出的规律节气。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描述的语言与如今有相当大的区别,所以有时理解《易经》古学术的时候,被一部分人认为迷信内容,也被一部分人当成神异,更有人认为传世绝学,还有人在其演变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让后人更无所适从,所有这些究其原因是对其起源并不了解导致,而这些都是基于天文规律,进而对人起居生活影响上的统计归纳学问,并人为设定了一些“名词”而已,犹如孩子的取名,今举例说明。

《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首先理解“易”,易即是日月,远古人(公元前6000年)没如今读书上学识字、衣食无忧的大好国运前提下,他们天天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农耕狩猎采集和季节变化带来的所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生命,所以,太阳和月亮的规律变化成为他们(甘肃天水大地湾伏羲族)必须总结归纳的学问.其次要理解“太极”,在精准的时间概念没出现前,日出日落、月出月落是主要的运动起点终点现象,日出视为黑夜的终点,日落视为白天的终点,这是“太极”的本来意义,从长期来看,夏天的夏至是个极点,冬天的冬至又是个极点,再从长期来看,还有诸多极点(三元九运等)…。再来理解“两仪”,仪就是总体现象形象,比如一个人是站着还是坐着,是仪的范畴。“四象”的“象”是具体表现,这个表现很明显,谁都能看到。“八卦”,卦者挂也,是现象的深入细分,比如一个人坐着穿着红色衣服在微笑,微笑属于“卦”内容。综上,怎么翻译呢?是“所以日月运动导致,在人看来其各有终点起点,所以产生了白天、黑夜两个仪象,产生了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这两个大的仪象,长期产生了…更大的两个仪象,两个仪象又产生了每仪中一天晚上的最黑(子时)和白天的最亮(午时),产生了春分、秋分,加上原来的冬至夏至,即是把太阳年周期分成了四部分,其实就是“春夏秋冬”这四个象,四象生八卦,加上“立春、立秋、立夏、立冬”这四个,共八个节气带来的变化,成为八个像挂在天上的气象,称“八卦”。为何用“卦”不用“挂”,这与公元前6000年的“日圭测影”有关,圭上立杆称“卦”。

《周易》六十四卦全部源于历法日圭测影,实际就是古人研究太阳的规律,现在看来都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但整个太阳系也是在运动的。

“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道”绝非形而上,就是规律的意思,表述不同而已,阴阳也是“两仪”的另一种表述,哲学喜欢一分为二考虑问题,但实际是无限可分二,其实就是规律的应用。

古学术上风水地理者多拿罗盘,罗盘上面其中一圈标注24山,一山15度,换种表述就是24节气的空间划分,24节气本来表达时间运动的气候规律,但投射到空间上,就会产生季节、节气的气候(一节一气约15天、16天、14天三个值)变化,对地理空间的诸多影响,造成现象的不同。“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南北方、东西方因二十四节气都表现出不同的物候现象。放到住宅来说,西北方(空间)在一日当中对应21:00—23:00(时间),是太阳落山时,温度并不高。那么如果设置了厨房、厕所,会怎么样呢?会不会影响健康呢?这是时间空间的不对应。从大方位来看,我国地理西北高东南低,哪里温度高时间长哪里温度低时间长是很容易区分的。古学术有奇门遁甲,里面跟二十四节气紧密联系,阳遁阴遁,涉及“九”这个字,与太阳规律特别紧密。还有三元九运、九星、洛书九宫,这些九都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归纳,以后逐步解释。

但需要说明的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均与太阳有关,与星宿文化很难建立渊源联系,星宿只是坐标参考系,对我们影响并不深刻。

根据考古学、遗传基因学、古文记载、实践验证等才可对《易经》古学术做直观评价,单纯拿一方面,我个人觉得考虑并不全面,往往出现主观认为。

规则是多种多样的请举三例(以规则规律规矩为前提下的古学术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