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的100条绕口令(绕口令也有鄙视链)(1)

鄙视链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和各类人群,比如看电视剧的鄙视链,一个行业职位的鄙视链,衣服的鄙视链等等各种实际存在的鄙视链。

但是这种鄙视链大多存在口语化传播或者是一时的戏谑之言,尽管很多人看了之后会深以为然或者哈哈大笑,觉的这个鄙视链总结的太好了,说道心坎上去了,但是跟多的鄙视链是不稳定的,总是有人提出各种反对意见。

比如看电视剧方面,据说看英剧的是食物链的最顶端,连看美剧的都看不上,但是看美剧的也完全可以反唇相讥,我就是觉得美剧好,而且还能说出一大堆理由,他们两个谁也无法说服谁,最后一起攻击了看国产剧的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看起来有道理,但真要较真起来谁也无法说服谁的情况,就是因为这些鄙视链没有一个评价的体系,既然没有一个评价体系全靠感觉的话,就很容易出现个人感受的偏差,大家真的面红耳赤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但有一样东西,你看着绝对是逗乐用的,那就是绕口令,相声表演舞台上来一段高难度的绕口令最会得到大家的阵阵掌声,但实际上看上去最不严肃的绕口令却能够根据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说出个所以然来,而且还能根据这套系统来评价什么样的绕口令难什么样的容易。

这可并不是当代那个搞笑声的人说的,而是古代很严肃的诗歌创造者搞出来的一套完整的诗歌理论,这个理论就是写诗的“四声八病”理论,运用这个理论,你就能够分辨出一个绕口令究竟是在什么级别。

史上最难的100条绕口令(绕口令也有鄙视链)(2)


(1)双声与叠韵

我们总是说诗歌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哪怕死一千多年前的唐诗,现在多去来里面也能读出来音律感,唐诗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南朝的沈约,他发现了诗歌音律知识上的秘密,并且第一次提出了诗歌四声八病的理论。

所谓四声在古代指的就是平,上,去,入四种音调,跟现在我们小学时代学的四声不是很一样,今天学过拼音的我们很能理解四声及汉语发音的声母韵母问题,但是这个知识确是在古人那里缓慢发展起来的,终于在南朝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先说一下什么叫双声和叠韵,所谓双声就是韵母相同的一个词,比喻仿佛,慷慨,流利等词语,叠韵的也非常多,比如连绵,逍遥,徘徊,这就是写诗的基本音律知识双声和叠韵,对于我们来说基本上一说就能理解。

无论是双声还是叠韵,他们连起来读都是没有问题的,基本上读的都很顺畅,但是你如果把他们中间加入了背的字,读起来就会特别拗口,而且音调也很不好听,这个规律就是沈约发现的。

发现了这个规律沈约在南朝那可是做大官的权谋也非常厉害,而且还有一堆爱好诗歌的小伙伴们一起切磋学习,当时的南齐有一位竟陵王萧子良很有文艺情调,在今天南京市的鸡笼山上专门搞了一片地方,称为西邸,延揽各种有文学才华的人。当时在西邸形成了一个八人小团体,合称竟陵八友。

顺便说一句,他们虽然都非常爱好诗歌,但也同时都是朝廷的大官,只说一个人你感受一下就知道了,这八个人中有个叫萧衍的,他就是日后篡了齐朝位置的梁朝的开国皇帝。

这八个人在一起切磋诗歌的技艺,尤其是发现了诗歌里面音律的“秘密”之后,他们就开始在音律上下死功夫,在各种用词上精雕细琢,努力让每一个音色都达到完美的境界,因为这一时期主要在永明年间,所以他们的诗歌创作又被称作永明体。

永明体在诗歌界不是什么好词,因为永明体代表着纯粹的形式美,内容什么的都不在乎,只要形式上看山去是美的就行了,他们把诗歌音律的理论推向了一个高超,但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打开了一扇大门,所以有点过于兴奋了,所以永明体很快遭到了很负面的评价,不过他们开创的事业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成就将有伟大的诗圣杜甫来发扬光大,最终把诗歌推向另一个新的高度。

史上最难的100条绕口令(绕口令也有鄙视链)(3)


(2)古诗与律诗

古代李白杜甫号称诗歌界的双顶峰,但事实上李白主要的成就在古诗,杜甫的成就主要在格律诗,古诗限制少,适合李白那样的狂放天才,但杜甫也是同样的天才,他的成就在于把律诗推向高峰,所谓律诗就是对有着明音律要求的诗,一般又无言律诗七言律诗等等,杜甫在诗词的音律雕琢方面绝对是大师级别的水平。

俗话说天才都是踩着巨人的肩膀的,杜甫也不例外,他能写出登峰造极的律诗,跟前面说过的沈约发明的四声八病理论密不可分,正是在这个系统之上,诗歌对于音律的知识才开始系统化和理论化,一首诗念出来好不好听,不再是个人偏好问题,而是有着严格的标准。

前面我们说过什么是双声和叠韵,所谓的八病就是写诗的时候容易犯的八种音律上的错误,要是写出来你可能会觉得古人吹毛求疵,不过为了告诉你这八病的危害,可爱的东坡先生闲来无事故意写了一首诗,特调皮的故意把病放大,让你看看一首诗病入膏肓是个什么样子,这样子你就明白八病理论的真实效果了,全诗如下,一定要读出来才能体会到东坡先生的用心:

江宁高居坚关局,犍(qián)耕躬驾角挂经。篙竿系(xì)舸(gě)菰茭隔,笳鼓过军鸡狗惊。

解襟顾景(yǐng)各箕踞,击剑赓歌几举觥(gōng)。荆筓(jī)供脍愧搅聒(guō),乾(gān)锅更戞(jiá)甘瓜羹。

怎么样,生僻字不是很多,你能很流利的读下来吗,请记住这是一首诗,事实山如果诗都是这个样子的话,估计根本流行不起来,怎么读起来有点像绕口令呢?

这就是苏轼故意把八病扩大,让你看到病到极致是个什么样子,这样的诗我相信无论内容再好,大概也是不会流传的,因为实在是太难读了,这就是诗歌音律的独特魅力,我们再来看一首把音律写的极致的杜甫的例子,杜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荡气回肠,更杜甫在音律方面的精雕细琢关系很大,比如这首我们都熟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却看(kān)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写的非常好,读起来也是铿锵有力,律诗是杜甫发扬光大推向顶峰的,唐朝人把律诗之前的诗叫做古诗,因为限制少,把律诗叫做近体诗,因为限制非常多,格式字数到音律都规定的非常细,所谓律诗就是音律和格式都有规定的诗。

这种规定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些麻烦,不过对于跨过门槛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福音,杜甫很厚道,他给写诗的人指出了一条大路,尽管很漫长很崎岖,但是你只要照着一定规矩来写,就能写出来好诗,你要是跟着李白学,什么限制都没有,纯粹是天马行空的,这种除了少数天才,大部分人其实都驾驭不了。

所以写诗的限制,本质上也在推广着诗歌的发展,因为有了限制你只要按照限制来写,就能写的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也能写出来不少的好诗,至于是不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是“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这种写出来好音律鬼神都为之一颤级别的不得而知,但至少沿着前人给你固定好的路线,不要去犯那些前人总结好的“八病”,你就能慢慢把诗歌写的有模有样。

史上最难的100条绕口令(绕口令也有鄙视链)(4)


(3)病到极致另有天地

所谓的八病指的是写诗过程中的八种错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和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要避免出现的错误,前面我们说的苏轼写的那首诗就是故意把病扩大,让你感受一下病的威力。

当你写诗的时候,如果碰到双声和叠韵的词,千万不要分开,一定要连在一起,因为一旦分开,你整首诗念起来就会特别拗口,双声的叠韵的秘密不断在被人遵守和演化,成了写诗之人的一条金科玉律,甚至会专门有人编韵谱,《红楼梦》里海棠诗社作诗,都是先说一个字,再去查韵谱,显得非常高雅。

香菱学诗也是在背诵韵谱,遵循章法写出来的诗起码都在及格线之上,但是如果像苏轼那样故意不按照诗歌音律理论,甚至是反着来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话写诗肯定无法传播,但是却出现在了现在广为人知的另一个领域,那就是相声里的绕口令,绕口令就是完全把音律知识给反着来,彻底的反就造成了彻底的拗口难读,对于违反音律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就给绕口令的难读有了明确的分级标准。

我们来看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绕口令:

黑化肥,灰化肥,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灰不挥发,灰化肥挥发不发灰……

这个也是有等级的,没练过的,前六个字都说不利索,不信你试试就知道了。

这里面就巧妙的运用了双声和叠韵,让诗病发展到极致,它把双声叠韵被巧妙地打乱了:“黑”和“化”是双声,“黑”和“肥”是叠韵,“灰”和“化”是双声,“灰”和“肥”又是叠韵。

就这样在双声和叠韵的复杂交织下,这这首绕口令成了我见过的最难的绕口令,当然肯定还有更难的,那肯定是难在长度上,就这个绕口令单单是前六个字,你就能充分体会到绕口令之难的。

同时也明白为什么诗歌哪怕是某些看起来很短的诗歌读起来会朗朗上口,就是因为他符合了音律双声叠韵的规则,没有犯诗病,读过之后不自觉地就想摇头晃脑,而且记起来也更加容易。

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就在于,那些故意跟诗歌规律反着写的东西也很多有趣,我们用绕口令来说这玩,但比起其他鄙视链上的说不清楚,绕口令因为有了诗歌理论的支持,所以还是能分出来一个三六九等的,不过如果是第一次说或者不是经常练习的话,其实绕口令对于大家都无所谓等级的,毕竟很多人第一次说的时候,几乎都是不及格的。

史上最难的100条绕口令(绕口令也有鄙视链)(5)


总结:诗歌音律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行,同时也给了我们的休闲绕口令提供了另类的理论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不断的去发现文字之美和音韵之美。

史上最难的100条绕口令(绕口令也有鄙视链)(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