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7个层次(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1)

李亦畬宗师

武术的真谛

一一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九)

李新方

【原文】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馀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馀,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馀,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馀力。奈予质最鲁,廿馀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畬氏谨识。

杨式太极拳的7个层次(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2)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并书(一)

杨式太极拳的7个层次(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3)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并书(二)

【解曰】许多练武人常讲自己一生都在“追求武术的真谛”,有位武术名人的墓前,就竖着“尊师重道得真谛”的刻石,可见对真谛的重视了,然而大多数人苦苦追求了一辈子,也还不知道真谛为何物,往往把俗谛当成了真谛。“……奈予质最鲁,廿馀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李亦畬宗师这段话看似平常,似乎只是谦逊之词,实际上武术的真谛就在其中,你只要怀着尊师重道的恭敬之心来读,真正读懂了,你就得到武术的真谛了。

奈,副词,表转折,是怎奈的省文。予,我。质,本性、禀性。鲁,愚钝、笨拙、不聪明。皮毛,学术之表面、肤浅的东西,宋代叶适《王氏读书堂》:“勉哉造其微,勿逐皮毛麤”。窃,谦敬副词;窃意,私下认为。李亦畬拳论,与王宗岳、武禹襄拳论并列为武界公认的太极拳经典,特别是手订太极拳谱,最后完成了从早期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科学太极拳的历史转变,为什么说自己“仅得皮毛”呢?这正是因为,只有真正得到了武术之真谛的人才会这么说。

“谛,审也”(《说文解字》 ),《三国志·廖立传》:“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又为真实无谬的道理,如真谛、妙谛,唐代元稹《大云寺》:“真谛成知别,迷心尚有云”;明代陈汝元《金莲记·昼锦》:“想浮生蒙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谛”。然则何为真谛?真谛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我们学太极拳所追求的这个太极。

杨式太极拳的7个层次(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4)

《朱子太极图说解》

“极,栋也”(《说文解字》),栋在屋之正中至高处,故“屋之至高处为极”(《甲骨文字典》),引为道理之极,故《朱子太极图说解》云:“极是道理之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只是一个实理,一以贯之”。再看《朱子语类·卷九十四》的举例说明,就更为明确:“事事物物都有个极,是道理极致。蒋元进曰:如君之仁,臣之敬,便是极。先生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根据以上引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太极是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绝对性,即无条件的,只有一个,所以又叫做无待、真谛、胜义谛、第一义谛。

第二,极是相对真理,即某个具体事物的真理,可以有无数个,在相应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绝对性,但必须是有条件的,所以又叫做有待、谛、俗谛、世谛、世俗谛。

第三,正因为太极是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合,是无限的,故曰至有之谓无,无极而太极,真谛曰无,又叫做空;而极是相对真理,是有限的,故俗谛曰有。

第四,极和太极,即俗谛和真谛,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同时也是相对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王宗岳《太极拳论》),也叫做空有不二。

杨式太极拳的7个层次(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5)

《朱子语类》

那么,什么又是武术的真谛呢?就是绝对真理的武术。武术作为具体事物,其真理当然也是相对真理,然以太极名之,就必须达到相对真传与绝对真理的高度统一。太极拳,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这个英雄集体发现了太极这个绝对真理,并自觉地用于武术,所创造的武术科学之最高成就,而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拳论之所以为武界公认太极拳经典,正是因为太极拳的太极,不仅在太极拳领域具有绝对性,而且在整个武术,以及一切相关的学术领域,也都同样具有绝对性。

也正因为真谛曰无,俗谛曰有,“太极者,无极而生”(王宗岳《太极拳论》),“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以理言之不可谓有,以物言之不可谓无,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耳”(《朱子太极图解说》),也就是说,太极拳是用太极这个绝对真理一以贯之的武术,是无形决定有形,而不是指具有某种特定动作外形的武术叫做太极拳。

一个掌握了武术之绝对真理的人,在实战中是怎样的呢?王宗岳《太极拳论》言之明矣:“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及也”。然则怎么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呢?有人说,通过肢体接触部位听劲嘛。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肢体接触不一定就能听到劲,或者听到劲已经来不及变化了,只有熟悉各家武术的一切打法,兼各家武术之长,无各家武术之弊,而独有无穷之妙,极柔而极刚,极慢而极快,极小而极大,肢体虽不接触也能听劲,自能知人而不为人知,制人而不为人制,“英雄所向无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杨式太极拳的7个层次(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6)

《随园诗话》

因此,按照“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要求,不论功夫多高都会感觉自己“仅得皮毛”,所以功夫越高的人越谦虚,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相反,现在有些人正是把某种特定的外形动作当成了太极,当成了真谛,实际上连俗谛也没有得到,竟敢自称“大师”、“掌门”,还有的人不择手段地给自己“提高”辈份,竟然把自己的师父,或师祖……甚至祖师,从传人表上勾掉了,而一旦与人动起手来吃了大亏,却怪太极拳不好用,如果他真的得到一点点皮毛的皮毛,也不至于如此,正如《随园诗话》云:“今人未窥韩柳门户,而先扫六朝;未得李杜皮毛,而已轻温李;何蜉蝣之多也”!

与有人自称“大师”、“掌门”或给自己“提高”辈份相联系的,是对尊师重道作了歪曲、甚至是反面的理解,搞的是唯我独尊,殊不知尊师重道的前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得到真谛的人必然是一辈子都老老实实地做小学生。值得称道的是全佑前辈,“当杨露禅到北京授徒时,全佑从学太极拳,后来又拜露禅次子班侯为师。班侯幼年居永年,从武禹襄读读书,并学太极拳”(顾留馨《太极拳术·各流派的代表人物》)。

杨式太极拳的7个层次(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7)

作者与李光藩老师

再看李光藩老师,作为李亦畬宗师的嫡曾孙,当然的正宗传人,然而,他在《廉让堂太极拳谱(技击本)·序》中却是这样讲的:“有拳友问我向谁学过太极拳, 大家应该听过这句古语,门墙之内无师徒,我从小受祖辈,父辈, 兄弟之间教诲,因本人质最鲁,至今略知皮毛,不敢以正宗传人而自居,我只得寄名于先父之下,不敢辱没别人”。还说,“奉劝头脑发热者,千万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能人背后有能人,切不可妄自尊大,我愿与天下好武者共戒之”,这才是真正得到真谛的习武之人!

同时,“奈予质最鲁,廿馀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李师这段话,不只是自己谦虚,也是提示后人,无论是个人修炼还是整个太极拳的发展都是艺无止境的,永远都是“其中更有精巧”,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等历代宗师不仅发现了太极这个武术的绝对真理,而且开辟了不断认识真理的道路。世界上一切都在变,其中包括武术存在的社会条件,但“一切都在变”的太极规律是永远不会变的,如果我们太极拳人能够知真谛为无而“贵以无为用”(王弼《老子注·三十八章》),则无论武术存在的社会条件如何变化,都自然能够“因敌变化示神奇”(王宗岳《十三势歌》),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连载竟)

杨式太极拳的7个层次(李亦畬太极拳小序集解)(8)

河北永年县,太极拳之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