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条“冰岛试行四天工作制大获成功”的视频新闻,理性羡慕之余想到近期热传网络的“996”、“内卷”等凸显年轻人工作压力的词汇,于是怀着看热闹的心情将视线转到了评论区。

人到中年万事休说明什么(月休十二天也算)(1)

本以为在我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举世瞩目成绩、脱贫攻坚实现全面胜利、热烈庆祝建党百年及天宫空间站建设有实质进展的时代环境中,会有远瞻国家未来与紧盯个人当下这两种角度言论的激烈对抗,没想到评论区几乎一边倒地被消极情感宣泄占领。

人到中年万事休说明什么(月休十二天也算)(2)

有网民夸张调侃说:我们也是做四休三——做四周休三天;部分网民言论充斥着想靠投胎一步到位的思想;还有人翻出了白岩松老师著名的“不会吧”大梗。最令人破防的是,一名ID为“叶恋秋日”的网友直言:“我看得到祖国的美好未来,却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虽然他们的评论不能代表所有网民、全体国民的情绪,也不是自己真实想法合理且准确地表述,但这样的言论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年轻人压力过大、获得感不强的事实。究其原因:

一、社会世俗价值判断倾向有偏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共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层,我国国民的生理、安全、社交需求都有保障,问题出现在尊重需求上。尊重需求本质上是价值认同,现在社会多数人动不动就拿不动产的位置和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还将追求精神富足的人当做异类,当做所谓社会竞争的失败者,彻底斩断了不想或没有条件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的退路。什么是尊重?你告诉我什么是尊重?一点都不体面。

二、部分媒体宣传焦点过分集中于少数“精英”。《XX学生婉拒清华保送机会 只为享受高考过程》、《XX大亨之子重金悬赏至尊卤煮 意在找寻童年味道》……诸如此类的文章犹如过江之鲫,令人焦虑得脑壳发麻。虽说这些媒体作为营利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切“向钱看”也情有可原,但是作为有一定影响社会思潮能力的“电风扇”,风往哪边吹必须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兜底。好在国家对这方面的监管力度、成效与日俱增,只是媒体养成自觉还需时日。

三、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依旧不完善。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沉重到部分年轻人想用绳子把资本家挂在路灯上,想法可以有,但是行为是违法的,不能做。我们国家尚且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受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的条件限制,想要得到更加先进的生产关系、更加合理的财富分配体系,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这一点我不再多讲,大家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的历史记录、文章论述来看,相信也会得出一样的结论。可以肯定的是,革命先辈的努力没有付诸东流,靠钻漏洞、搞投机为自己大肆敛财的人,国家和人民一定不会放过。

四、年轻人的思想不够成熟。一个人的快乐不在存量而在增量,是在千万年的进化历程中遗留下来的、颇具必要性的不足。人只有足够重视自己的感受,才能获得生存、繁衍的机会。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希望“做少拿多”的“自我”反而成了一切烦恼的根源,所以“佛系”“躺平”才有了市场。这种“自我”也可以理解成不知足,是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下,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需要时间来积淀更多智慧。

人到中年万事休说明什么(月休十二天也算)(3)

当然我也不是说“自我”有错,是想让大家正确认识自己,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找准自己的定位,不受金钱影响地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好是找到能够兼顾个人理想与民族梦想的奋斗方向,那么“做多拿少”就不再会影响你的情绪,甚至会加快“价值自由”的实现。虽然你的丈母娘大概率不会认可你的思想,但是有革命就会有牺牲,可以将其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为解放思想而做出的牺牲吧。

“刚加班过劳在ICU被抢救回来”、“等工作之后就会知道有多么渴望休息了”,年轻人的无奈是现实的,网上吐槽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缓解情绪的办法。但是玩笑归玩笑,投身建设国家的大潮才是当代年轻人解决一切问题的应有之意。人的生命有限,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但总有前赴后继的一群人但行好事、不问前程。让付出不求回报、真诚不被理解的子弹再飞一会吧,与诸君共勉!

,